剛“喜提”二手奧迪車,僅僅開了約80公里後,車就出現故障,需要花費數萬元進行更換。然而,就在數天前,一家宣稱包含“318項全方位檢測”的第三方獨立機構,經檢測後,卻認定該車狀況“正常”。那麼這個檢測機構該不該負責?讓我們聽聽法院怎麼説↓
剛提車,説壞就壞
2020年6月,在一家二手名車行,劉先生看中了一輛2016款的奧迪Q7,雖然價格合適,但因為對汽車瞭解不多,他並沒有着急“出手”。恰巧,在該車行展廳宣傳頁上,一家二手車檢測機構引起了他的興趣,不僅2000元的檢測價格讓他覺得可以接受,而且“第三方獨立檢測”“318項全方位檢測”等表述更是讓他蠢蠢欲動。
於是,劉先生抓緊預約,該機構的工程師也馬上來到車行,就地對車輛進行了檢測,並告知車輛一切正常,之後會有詳細的檢測報告。這無疑讓劉先生吃了顆定心丸,當晚,他就向車行支付了購車定金。次日,電子版檢測報告出爐,與工程師的表述一致,車輛狀態為“正常”。
然而,僅僅開了約80公里後,這輛車的方向盤處就傳來陣陣異響。4S店送修的結果更讓劉先生大跌眼鏡:方向機有故障,需要更換,報價約為3.5萬元。
説好的“318項全方位檢測”,怎麼檢測不出方向機的故障?憤憤不平的劉先生趕緊找檢測機構討説法。但對方卻表示,因車行內條件限制,檢測時進行的是靜態檢測,所以檢測的結果才顯示“正常”。這顯然無法説服劉先生,他將這家檢測機構起訴至上海浦東法院。
雙方雖調解,但這事兒“沒完”
劉先生訴稱,儘管對方一再聲稱因條件限制,工程師沒有辦法進行“動態檢測”,這才導致方向機的故障沒有被及時發現。但是,自己並未被告知,二手車檢測有所謂的動態、靜態的區別,車輛是用來開的,消費者不僅要知道靜態檢測的結果,更要知道動態檢測的結論。
經主審法官彭思琪主持調解,原告考慮到方向機維修費用尚未實際發生,遂同意與被告達成調解協議:由檢測機構一次性返還劉先生車輛檢測費用1000元。
雙方雖然調解,但是該案背後反映的問題卻引發了法官的持續思考:消費者在購車前選擇第三方鑑定機構,是出於對車輛性能和安全的考慮,假如車主沒有及時發現方向機上的故障,一旦在行駛途中,特別是高速公路等特殊路段發生轉向失靈等突發情況,後果不堪設想。當“318項全方位檢測”還不能保證車主安全出行的基本需要,所謂的“安全”也就成了一個偽命題。
上海浦東法院於是第一時間向該公司發出司法建議書。針對該公司在車輛檢測業務開展過程中存在合同條款不明確、車輛檢測程序不夠規範、與消費者缺乏及時有效溝通的情況,提出三項建議:更新合同文本,明確免責條款的適用範圍;規範車輛檢測程序,保護消費者的知情權;加強與消費者的溝通,樹立服務意識。
近日,該檢測機構回函表示,感謝法院對公司機動車檢測業務開展的關心與支持,對於法院發送的司法建議,公司高度重視,並已提出了相應的整改方案。
【來源:浦東發佈】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