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面積只有4萬平方公里,在17世紀,這裏只有300萬人口。然而,在世界,荷蘭卻擁有歐洲四分之三的船隻,幾乎壟斷了歐洲的海外貿易,被人們稱為“上海馬車伕”。小小的荷蘭是如何成為當時的商業霸主的?這是一個十分值得探討的問題,小編試着經過地理位置、商業精神和制度創新方面才解釋下。
一,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
嚴格來説,荷蘭只是尼德蘭的一部分,荷蘭國名的全稱叫做“The Kingdom of the Netherlands”,也就是尼德蘭王國。本文之後都使用尼德蘭一詞。尼德蘭在日耳曼語中的意思為“窪地”。這裏有一半的土地海拔都低於海平面,從中世紀開始,尼德蘭人就使用風車將海水派出陸地,向大海索要土地。
荷蘭風車
如果用農耕文明的標準來看的話,尼德蘭無疑是貧瘠的、荒涼的,因為這裏不適合農業的發展。但是如果從海洋文明的角度來看,尼德蘭就具有了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首先,尼德蘭地處於萊茵河的入海口,這條河流一直是歐洲最大的航運河流,它溝通着中歐和北海的貿易路線。從中世紀開始,南歐一帶的貨物就源源不斷通過萊茵河運往尼德蘭,再轉移到北海沿岸的各國。
萊茵河
正由於此,尼德蘭成為了北海沿岸重要的商貿中心,尼德蘭的手工業也隨之發展起來。尼德蘭的布魯日在13世紀就成為了歐洲紡織業的中心。15世紀,安普衞特又取代了布魯日的中心地位,到了16世紀中葉,阿姆斯特丹的毛紡織異軍突起。紡織業的繁榮,加速了中世紀行會制度的瓦解,同時資本主義的手工工場就不斷建立起來了。可以説,尼德蘭是歐洲資本主義萌芽最早的地區之一,而這和尼德蘭特殊的地理位置是息息相關的。
安普衞特
二,尼德蘭人的商業精神
什麼是商業精神?我們很難用一些準確概念來概括,但是有良好的商業精神是一個地區工商業發展起來不可或缺的條件之一。我們常常説的商業精神有誠信、創新、敢於挑戰等,而尼德蘭在這一方面做得特別的號。
首先來談談尼德蘭的創新精神。在《大國崛起》中有這樣的一個故事,説的是由於洋流的影響,每年夏季大約有大量的鯡魚洄游北海,尼德蘭人每年可以從北海捕撈超過1000萬公斤的鯡魚。捕魚業是尼德蘭重要的支柱產業之一,在14世紀時,荷蘭的100萬人口中有20萬從事漁業。但是北海周邊國家都參與到了這個競爭,蘇格蘭和尼德蘭就因為爭奪漁場爆發了三次戰爭。為了在激烈的競爭中獲得勝利,尼德蘭人發明了一種可以將鯡魚保存一年的醃製技巧,使得尼德蘭製作的鯡魚暢銷歐洲。
當西班牙和葡萄牙開啓了航海運動之後,尼德蘭人抓住了機會,做起了中間商。他們將西葡從海外帶來的商品中轉到北海和中歐,又將北海地區的特產和工業品輸送到西葡。但是競爭是一直存在的。尼德蘭人為了在這種中轉貿易中獲得勝利,他們改造了船隻。1595年,尼德蘭的“大貨船”問世,這是一種建造成本低廉,載貨量極大的船隻。憑藉這種大貨船,尼德蘭的商隊得以擊敗大西洋沿岸的對手,逐漸壟斷了中轉貿易。
荷蘭商船模型
尼德蘭的商人十分具有世界主義氣魄,他們自稱是“在全世界採蜜的蜂蜜”。他們將北歐當作自己的森林生產地,將萊茵河兩岸稱為葡萄園,將西班牙、愛爾蘭和德意志稱為“羊圈”,將普魯士和波蘭稱為糧倉。在16世紀,阿姆斯特丹就已經成為了著名的航運中心,這裏的商船和漁船超過了1000只,真可謂千帆競發。在尼德蘭的南部,安普衞特成為了當時歐洲的金融中心,有1000多家公司和商行在這裏設立了代辦處,每天大約有五六千歐洲商人活動在此,港口停泊的船隻甚至達到了2000艘。
尼德蘭商人的誠信精神也是值得世界欽佩的。1595年,在阿姆斯特丹商會的支持下,巴倫支帶領尼德蘭商隊在北極開闢新的航線到達亞洲。然而他們被冰川圍困在了新地島,他們只能依靠獵殺北極熊和海象來充飢。在飢寒交迫下,隊員大多數去世,直到1597年其中的倖存者才獲救。令人驚訝的人,他們從未動船上的貨物,而這些貨物就有食物。這件事情震動了歐洲,尼德蘭的商業信譽至此建立了起來。
三,政治和經濟制度的創新
在17世紀之前的很長的一段時間,尼德蘭是西班牙的屬地。而尼德蘭為西班牙提供了一半的財政收入。西班牙王室的橫徵暴斂引起了尼德蘭人的不滿,一場革命就這樣醖釀着。尼德蘭在16世紀產生了宗教改革運動,而西班牙卻是天主教陣營堅強的堡壘。1516年,查理五世稱為西班牙國王,他開始採取“血腥詔令”鎮壓尼德蘭的宗教改革運動,最終引發了尼德蘭的獨立革命戰爭。最終到了1566年,尼德蘭北方七省成立了荷蘭聯邦共和國。17世紀初,西班牙被迫承認荷蘭的獨立。
荷蘭國父——威廉一世
荷蘭脱離了西班牙的控制,建立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近代意義上的共和國,是人類歷史上的一項重大創新。新興的資產階級掌握了國家大權,為工商業的發展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不過戰爭也嚴重打擊了荷蘭的經濟,許多城鎮都變得蕭條了。但是因禍得福的是,南方十省的獨立運動失敗後,大批的資產階級激進派人士、手工業者、熟練工人等遷入北方七省,為荷蘭的經濟復興提供了人才支持。
阿姆斯特丹
荷蘭獨立後,開始走上了對外殖民的道路。為了開拓海外市場,建立海外殖民地,荷蘭又在經濟制度上大規模創新。1602年,荷蘭東印度公司成立,該公司是世界第一家個股份有限公司,並且擁有自組傭兵、發行貨幣和他國簽訂條約的權力。荷蘭正是憑藉東印度公司的力量逐漸取代葡萄牙在東方的商業壟斷。為了讓公司的股份能夠得到流動,荷蘭又在阿姆斯特丹設立了世界第一個證券交易所。
荷蘭東印度公司
1609年,阿姆斯特丹銀行成立,這是世界第一家現代意義的銀行。它得到了荷蘭政府的擔保,很快成為歐洲國際貿易的票據結算中心。荷蘭為了推動了商業發展,推行了低利率,使得歐洲各國的金錢不斷流入荷蘭,當時有人説“它擁有的金錢可以使歐洲半數國王的空虛國庫充實起來。”因此,從17世紀開始,世界的金融中心就已經轉移到了阿姆斯特丹了。
在17世紀,荷蘭的殖民勢力已經伸向了全世界,佔據了印度尼西亞、好望角、巴西、中國台灣、新阿姆斯特丹(紐約)等地。荷蘭的商船噸位佔當時歐洲總噸位的四分之三,擁有1.5萬艘商船,是歐洲船隻的一半以上,因此荷蘭被稱為“海上馬車伕”。荷蘭的崛起成為了當時歐洲各國學習的榜樣,英國的經濟學家托馬斯·孟於反覆強調要向荷蘭學習“重商主義”,俄國彼得大帝也曾兩次到荷蘭學習造船業。
荷蘭殖民地分佈
結語:從中世紀向近代的轉折的道路上,大國因為專制制度的根深蒂固,因而導致包袱太重,轉變過於緩慢。而小國生存在大國之間,面臨着嚴重的民族危機和社會危機,在這樣的局面下,小國反而能夠加速改革和創新來獲得進步。這也是近代歐洲許多小國能夠在危機中崛起的重要的因素,如葡萄牙、荷蘭、英國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崛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