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前三季度農業農村經濟保持持續向好、穩中有進態勢
海外網北京10月21日電(記者嚴冰)農業農村部新聞辦公室今天舉行的新聞發佈會透露,2020年前三季度農業農村經濟保持了持續向好、穩中有進的態勢。糧食豐收已成定局,預計產量達到歷史最好水平;生豬生產恢復好於預期,“菜籃子”產品供應充足;前三季度第一產業增加值48123億元,同比增長2.3%;農民收入12297元,同比增長1.6%。農業生產形勢較好,成為國民經濟運行的突出亮點,“三農”壓艙石作用更加凸顯,為穩定經濟社會發展大局提供了有力支撐。
一是全年糧食再獲豐收,品種結構進一步優化。夏糧早稻雙雙增產,產量達到3402億斤,比上年增加44.8億斤,特別是早稻面積扭轉了連續7年下滑勢頭。秋糧收穫接近八成,豐收已成定局。預計全年糧食產量再創歷史新高,將連續6年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種植結構持續優化,優質專用小麥面積佔比達到35.8%,優質稻穀面積進一步擴大,大豆麪積預計連續5年增加。
二是生豬生產恢復好於預期,“菜籃子”產品供給充足。前三季度新建投產了1.25萬個規模豬場,1.34萬個空欄規模豬場復養。到9月底,全國生豬存欄達到3.7億頭,恢復到2017年末的84%;能繁母豬存欄達到3822萬頭,恢復到2017年末的86%。禽肉、牛肉、羊肉產量達到2413萬噸,同比增長3.7%。隨着生豬生產快速恢復、出欄量增加,豬肉價格已連續7週迴落,集貿市場價格每公斤50.56元,比今年2月份的最高點低9.08元。蔬菜產量穩中有增,價格季節性上漲。秋季水果大量上市,價格回落到常年水平。
三是長江禁捕退捕取得階段性成效,農業綠色發展紮實推進。長江流域重點水域已累計處置漁船8.4萬艘、退出漁民17.97萬人,基本完成退捕任務;退捕漁民落實社會保障16.87萬人,佔核定任務量的93.32%;轉產就業11.84萬人,佔需轉產就業人數的93.57%;清理取締涉漁“三無”船舶2.45萬艘、違規網具17.51萬張,為明年1月1日起長江流域重點水域實行10年禁漁打下堅實基礎。農業綠色發展紮實推進,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率達到75%,提前一年實現既定目標。東北黑土地保護性耕作面積達到4600萬畝,超過年度目標600萬畝。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穩步提高,綠色優質農產品供應明顯增加,前三季度抽檢合格率均保持在97%以上,穩定在較高水平。
四是產業帶貧能力進一步增強,貧困地區農民收入持續增長。聚焦52個未摘帽縣和“三區三州”,大力實施農畜產品營銷、脱貧帶頭人培訓等六大行動。針對貧困地區農畜產品滯銷賣難問題,建立產銷對接公益平台,開展扶貧農產品應急促銷,農業農村部幫助完成120億元扶貧農產品銷售任務。為52個未摘帽縣每縣組建一個產業技術顧問組,開展精準指導服務。據我們統計,832個貧困縣累計實施產業扶貧項目超過100萬個,建成各類產業扶貧基地超過30萬個,每個貧困縣都形成了2—3個特色鮮明帶貧能力強的扶貧主導產業,72%的貧困户與新型經營主體建立了利益聯結關係,產業扶貧已成為覆蓋面最廣、帶動貧困人口最多、取得成效最大的扶貧舉措。前三季度貧困地區農民收入增速繼續高於全國農村居民平均水平。
五是鄉村產業全面恢復,返鄉留鄉農民工就業渠道有效拓寬。農產品加工業已恢復到去年同期水平,預計前三季度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業實現營業收入超過10萬億元。農家樂、餐飲民宿等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項目全面開放,農業農村部和文化旅遊部聯合推薦的1000條鄉村休閒旅遊線路,“十一”期間成為城鄉居民賞秋出遊的打卡地。農產品線上銷售保持了兩位數增長,預計前三季度網絡零售額超過3000億元。受疫情影響,農民工留鄉或二次返鄉增多,農業農村部會同有關部門大力發展鄉村產業,落實一次性創業補助政策,開展職業技能培訓,擴大以工代賑規模,增設公益崗位,強化對接服務,有效了拓寬返鄉留鄉農民工就業空間。目前,返鄉留鄉農民工已基本實現就地就近穩定就業或靈活就業,農村社會保持和諧穩定。
六是農業農村投資快速回升,基礎設施補短板加快推進。中辦國辦出台調整完善土地出讓收入使用範圍優先支持鄉村振興的意見,要求到“十四五”期末地方土地出讓收入用於農業農村比例達到50%以上,這項政策含金量非常高。農業農村部等七部委印發擴大農業農村有效投資政策文件,明確了11個補短板重點領域。加大地方政府債券用於“三農”領域的支持力度,重點支持高標準農田、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現代農業產業園、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等。1-8月份累計支持發行了1084億元。在各方面政策和重大項目拉動下,前三季度第一產業固定資產投資達到11653億元,同比增長14.5%,連續4個月實現正增長,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了16.7個百分點。
總之,今年多災之年糧食生產再獲豐收,“菜籃子”產品供應充足,農民收入實現正增長,為應對複雜嚴峻的國內外形勢增添了底氣、爭取了戰略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