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英媒《衞報》等媒體報道,在本月下旬連續舉行的歐盟峯會、G7領導人會議和馬德里北約峯會成為歐洲近期的“最關鍵議題”,也決定歐美下半年的政策走向。在這幾場會議上,俄羅斯與中國被歐洲的政客官員屢次提及。消息稱美國總統拜登試圖在會議上提醒歐洲,當前和中國相關的問題“比俄羅斯和烏克蘭的爭端更加值得重視”,他們想打造一個延續性政策,讓這些盟友們對待中國能採取和美國相同的態度,當然目前還未實現。
果然在歐盟峯會上,除了關注批准烏克蘭和摩爾多瓦成為歐盟候選國外,歐委會的官員還提醒參會所有國家“必須關注民主制度面臨的挑戰”,對華重新考慮關係。他們還是沿用老一套的談論中國內政問題,潑髒水和扣帽子用各種政治謠言彙集成“證據”,隨後再以此要挾參會國家在“民主”和“對華貿易”上做出選擇。但美媒並未報道任何參會者對此有明確表態,認為這凸顯了“和中國做交易的國家心態非常複雜”。
26日,參加完歐盟峯會的荷蘭首相馬克·呂特成為了第一個表態者。他在布魯塞爾接受記者的訪問時候明確宣佈,荷蘭“不會因為中國的香港政策等問題選擇重新考慮對華貿易關係”。他稱自己歐盟現在的姿態應該更像一個地緣政治強國的,在與美國保持密切聯繫的同時各個國家必須制定自己的對華政策;然而遇到了關鍵的“政治和貿易”的問題,歐盟可以出手解決,但絕不該孤立所謂的“不符合歐盟標準”的國家,切斷和中國的聯繫根本做不到他們所説的“幫助實現中國民主”。
美媒彭博社稱呂特的表態“打破了歐洲的沉默”,也成為第一個出面拒絕歐盟峯會政策的國家,而現在明確要支持這項政策的國家還沒有出現。這已經不是歐委會第一次在峯會上呼籲各國對華貿易減少或者脱鈎了,幾乎是每次都要裹挾着很多政治條件和談判問題,“民主”永遠是最好用的詞語;呂特的言論相當於揭開了這種虛偽的指控,也是在質疑歐盟:解決不了問題,要求歐洲各國和中國實現“經濟斷交”就能維護人權?無疑是天方夜譚。
值得一提的還有,數據顯示中國是荷蘭的第三大貿易伙伴,僅次於鄰國德國和比利時,荷蘭還是2021年最大的中國商品進口國且對華出口額已經突破70億歐元,中荷貿易還有逐漸上升的勢頭,顯然在此時要求貿易脱鈎讓這位首相非常不滿。也有中國網友評論認為,歐委會對各個國家進行“政治訛詐”早就不是一件新鮮事了,現在這個組織到底是否代表的是歐洲國家的利益很值得懷疑,因為他們不管對俄還是對華似乎都在進行“自殘”模式的攻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