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主體民族的語言設為自己國家的國語,這是世界各國最常見的做法,以大和族為主的日本人用日語,以韓民族為主體的韓國人用韓語,以法蘭西人為主體的法國用法語等等,但是也有一些國家使用的不是自己國家的主體民族的語言,比如一些殖民地國家。
在殖民地國家去殖民化的過程中,常常會出於憤怒等情緒,把殖民者普及了幾十年的語言一併去掉,因為那被視為“殖民主子的語言”,在新加坡的歷史上,也曾出現過一種對英語的仇視,但是,李光耀卻極力把這種“偏見”扭轉過來了,他多次強調,英語是“商業語言”,也是“科技語言”,更是謀生的工具。
在新加坡這個多元種族,多元文化的國家中,華人是新加坡的絕對主體民族,他們的佔比是77.5%,華人掌握着新加坡更多的財富,權力和資源,馬來人和印度人加起來佔21.3%,李光耀沒有使用主體民族華人的語言,而是使用了更為國際化的英語,這除了英語在國際上天然的優勢之外,李光耀還別有一番深意。
首先,李光耀這麼做可以遏制華人族羣中的“大族沙文主義”,緩解華人和馬來人之間的衝突。李光耀的具體做法是,華人、馬來人、印度人都有必要掌握自己本民族的語言,他並不鼓勵華人放棄華文,也不鼓勵印度人放棄印度語,因為那是他們的根基所在,可以幫助他們更加自信。在掌握了本民族的豫園之外,各民族都必須把英語作為共同語言,這就是李光耀著名的“雙語政策”。李光耀將華語,馬來語和泰米爾語都作為官方語言,而英語則是行政語言。
李光耀曾在講話中指出,只懂得本民族語言的人,會在語言上有排外和頑固的情緒(舉個例子,一些中國人説漢語是世界上最美的語言,一些法國人也這麼説,那麼誰是對的?這實際上是一種非常情緒化的措辭,而且説這種話的人,多半隻懂一門語言),因為只懂一門語言的人,他們不能用兩隻眼睛看世界,他們不知道其它語言的優點,不懂另一個世界中的人思考的方式。在李光耀看來,使用兩種語言,可以幫助人們以更開闊是深遠的角度看待這個世界。
沒有使用本國三大民族的語言,而是引入了“第四方”的語言作為通用語,“推動共同語言,培養共同情感”,這是李光耀做出的一個很厲害的嘗試,事實似乎證明他成功了,這其中有很多值得我們思考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