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科學城 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啓動區邁出新步伐
本文轉自:人民日報
9月,光明科學城啓動區項目加緊安裝設備,預計年底開展科研設備聯調聯試;中山大學深圳校區二期啓用;90多個科研團隊、超千名科研人員進駐深圳灣實驗室,啓動自由探索項目80餘項……經過4年建設,廣東省深圳市光明科學城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羣框架初顯,科研經濟湧現新的增長點。
未來,光明科學城將全力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原始創新策源高地,構建“沿途下蛋”的科研經濟體系,營造一流的創新生態環境,加快建成世界一流科學城和深圳北部中心,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為深圳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和產業創新高地貢獻力量。
加快建設重大創新載體
打造策動原始創新的“理想地”
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的源頭。光明科學城肩負着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方面破題先行的重任,作為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啓動區和核心承載區,光明科學城聚焦信息、生命、新材料三大學科領域,集中佈局9個大科學裝置、10個前沿交叉研究平台、2個實驗室、2所研究型高校共23個重大科技創新載體,推動形成國際化前沿技術研發機構羣,策源原始創新,加快形成重要的國家戰略科技力量。
瞭望光明科學城北部,面積12.7平方公里的裝置集聚區分佈着鵬城雲腦Ⅲ、國家超級計算深圳中心二期、腦解析與腦模擬、合成生物研究平台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科研平台,以及中山大學深圳校區等研究型高校。
承載腦解析與腦模擬、合成生物研究兩個大科學裝置的光明科學城啓動區項目今年底將開展科研設備聯調聯試,計劃明年投入使用。
深圳灣實驗室在體制機制方面大膽創新,採取“自由探索+協同攻關”雙輪驅動模式,原始創新能力及活力被極大地激發,吸引大批專家學者入駐。
今年6月投用的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廣東省實驗室(深圳)已入駐科研人員30餘人,將圍繞區塊鏈與智能監管、數字經濟與社會治理、智慧醫療與健康產業等領域開展研究及平台搭建。
中山大學深圳校區已入駐6000餘名師生;深圳理工大學(籌)已投入使用,永久校區已於2021年12月開建。
光明科學城還佈局建設10個科研平台,包括光明生命科學大數據中心、國際科技信息中心、國際創新產業信息服務平台3個信息支撐平台和5個檢驗檢測平台以及2個小型研究平台。五大檢驗檢測平台中的國家環保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廣東)、國家分佈式光伏發電系統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廣東)、國家電動汽車產業計量中心(廣東)已投用。小型研究平台深圳市神經科學研究院和廣東省石墨烯創新中心均已投入運行。
隨着一系列重大項目的推進、建設到落成,光明科學城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羣框架初顯。這些設施兼具研究平台與產業平台屬性,既與學術界共享,也對產業界開放,不僅激活光明區產業發展潛力,也為光明區高質量發展積蓄勢能。
“沿途下蛋”
探路科研經濟“光明路徑”
在光明區,合成生物企業正加速聚集。過去3年,國內新成立合成生物企業超過一半落户深圳,有近70%集聚在光明區。截至目前,光明區現有合成生物企業40家,企業總估值達166億元。
截至到目前為止,深圳市工程生物產業創新中心已組織9批次共95家合成生物企業遴選,孵化器和後續拓展園區吸引33家企業落地,畢業企業9家。
深圳市工程生物產業創新中心由光明區人民政府和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先進院”)合作共建。國內首創並被國家發改委列為“47條深圳經驗”之一的“樓上樓下”創新創業綜合體模式發軔於此。在這裏,“樓上”科研人員利用大設施開展原始創新活動,“樓下”創業人員對原始創新進行工程技術開發和中試轉化,推動更多科技成果沿途轉化,並通過孵化器幫助創業者創立企業,開展技術成果商業化應用。
在此之前,先進院成立合成生物學研究所,並計劃在牽頭組建的深圳理工大學(籌)設立合成生物學院。中國合成生物學學術年會、全國首屆合成生物學競賽先後在光明區舉行。光明區已初步構建“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產業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全過程創新生態鏈。未來,光明區將打造合成生物產業園區標杆,培育形成合成生物產業創新集羣。
合成生物領域的探索是光明區打造科研經濟高地的縮影。光明科學城建立“需求方出題、科技界答題”機制,推動企業與科研機構通過組建創新技術中心、聯合實驗室、技術合作等方式協同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目前,深圳灣實驗室與醫藥企業、醫療企業開展深度科研合作,共建百瑞創新中心,推進藥物研發轉化。
在加快成果轉化方面,光明科學城建設光明國際技術轉移轉化中心,打造七大中試驗證和成果轉化基地,完善科研成果轉化創新體系,並建立面向設施使用企業的定製化服務中心,推動科技創新成果更多更好應用。
創新生態系統
助力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和產業創新高地
光明區大力支持合成生物產業發展,2021年10月,出台合成生物專項扶持政策。今年8月,光明區印發支持腦科學與類腦智能專項政策文件,進一步促進腦科學與類腦智能領域相關企業、科研機構、產業平台、賽事峯會等全要素集聚,推動創新鏈產業鏈深度融合。
光明科學城不斷完善上層架構,制定光明科學城總體發展規劃,出台《關於建立健全光明科學城資助政策體系的若干意見》等多個綜合性政策、專項政策,極大激發了全區創新創業創造活力。系列政策的出台,不僅加快了科學城創新生態的構建,賦予光明科學城更強勁的創新動能,更體現出光明區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決心。
科技創新的根本源泉在人。光明區編制了光明科學城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和急需緊缺人才引進目錄,構建“規劃+計劃+辦法”人才政策體系,實施人才服務提升行動,建立了10個大類、22項細分領域的人才服務體系,從人才住房、子女教育、醫療保障、線上線下服務等方面提供服務。2021年,全區高層次人才、博士研究生人才、留學歸國人員總量實現三個倍增,向科學城重點人才配租住房3161套,發放新引進人才租房補貼8114萬元。
今年6月,光明區舉辦光明科學城“青年科學家節”,內容涵蓋面向青年科技人才的原創音樂MV、音樂會、脱口秀演出、光明微跑等活動,為青年專家學者羣體提供良好的服務和社交平台。同時,光明區高標準建設“科學家谷”“創新街區”“人才社區”,打造高品質生活空間,營造活力多元的文化氛圍。2021年,光明區資助科技創新項目1514個,撥付資金2.4億元……光明正在成為創新人才宜居宜業的“家園”。
光明科學城,一個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和產業創新高地正加快形成。
數據來源:中共深圳市光明區委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