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稻浪蛙聲魚影: 中國科學家種出水稻“森林”

由 宗政從蓉 發佈於 綜合

  夏新界(前排左一)站在“巨型稻”中間。中科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供圖。

  新華社長沙10月16日電(記者屈婷 周勉)何亮是湖南益陽市南縣有名的“種糧大户”,選種是他一年中最為重要的決策。用過不少種子的他今年被一種前所未有的巨型稻種“迷住了”。

  中科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夏新界是這種“巨型稻”的發明人,方圓百里的農民多聞其名。但聽説“夏博士”種出2米多高的水稻,稻田像小森林一樣,他們還是不敢相信。

  好奇的人們幾乎踏破了長沙縣金井鎮“巨型稻”試驗研究與推廣應用示範綜合基地的“門檻”。眼前的30畝稻田讓人彷彿置身“巨人國”:它們的根系能深入30釐米的土層,是普通雜交水稻根系深度的3倍。這使得如指頭粗細的稻莖最高能長到2.2米,而且格外堅挺,即使在狂風中也不會輕易倒伏。

  由於植株巨大,它們的種植密度相比普通水稻疏朗不少。在這片“森林”裏,稻稈裏泥鰍穿梭,盛夏時分稻叢間有蛙聲唱和。中科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所長吳金水説,這代表了中國亞熱帶地區農業典型的“種植+養殖”模式。

  位於長江中游的湖南,自古就是“魚米之鄉”。在澧縣彭頭山、道縣玉蟾巖遺址發現的穀物遺存顯示,這裏人們稻作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萬年前。

  今天,這裏依然是中國最為重要、集中的農產品生產基地之一。吳金水説,隨着人口增長和耕地不斷減少,現代化、高強度的農業系統給生態環境帶來了重大挑戰,包括抗生素濫用、農田污染、水土流失等。

  一邊是巨型稻培育的“湘巨1號”,一邊是普通雜交水稻。中科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系統研究所供圖。

  夏新界16日對新華社記者説,這種水稻新種質——“巨型稻”父本材料所培育的水稻“森林”,要破解的正是現代農作系統中的“兩難”:提質增效與生態安全。

  一方面,“巨型稻”通過突變體誘導、野生稻遠緣雜交、分子標記定向選育等一系列育種新技術,獲得了單位面積生物量的巨大提升。以它為“父本”,中國科學家篩選、培育出了較為高產的雜交新稻種,並試種在湖南、廣東、海南等亞熱帶農作區,均取得了成功,單季產量可超過每畝800千克。

  巨大的生物量為未來的高產量帶來了可能,更難得的是,它還保持了良好口感。吳金水説,現有水稻品種在個體產量上已經接近了植物生物學家認為的“極限”,“巨型稻為中國水稻生產的提質增效提供了一個新的可能”。

  另一方面,“巨型稻”非常適合發展出一種自給自足的、立體化的種養系統。夏新界説,“巨型稻”株形高大、葉茂且冠層高、淹水深度大,加上稀植模式和較長的生育期,可以為蛙、魚和泥鰍等稻田養殖動物提供良好的棲息環境,更適宜種養結合。

  試驗田中放養的泥鰍。中科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供圖。

  目前,夏新界帶領的科學團隊通過試驗,正在不斷調整養殖動物投放數量和種類。他的設想是:在稻田裏創造一個更加平衡的生物圈小循環,水稻為動物提供養料和微生物,而動物的排泄物又反過來供養水稻,最終實現化肥、農藥、抗生素“零使用”。

  何亮想得很周全,除了種養的收入,稻子成熟時,“巨型稻”田的景色還能吸引城裏人來旅遊,全程有機的農業生產方式還能給農產品提升“附加值”。

  但是,也有人質疑“巨型稻”是否會損耗地力?沒有養殖系統的支持,會不會更依賴大劑量的化肥?對此,吳金水回應説:“雖然它們所需養分確實比普通水稻要高,但實際上,發達的根系會讓其對土壤養分的利用率大大提升,因此兩者對化肥的消耗基本是一樣的。”

  何亮希望“巨型稻”儘快通過檢測、審定。夏新界把這些需求細心地記錄在一個本子裏,“每到這時候,我心裏真的很高興。”他説,科學研究結果再好,歸根結底還要讓農民“得到實惠”。


  28日,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領銜的技術團隊培育出最新一批“海水稻”。“最高畝產為620.95公斤,大大超出預期”,數億畝鹽鹼地有望成米糧倉,如在1億畝鹽鹼地推廣海水稻,按畝產300公斤保守計算,年產量將能養活8000萬人口。

  如果説雜交水稻讓中國人填飽肚子;耐鹽鹼水稻,則在有限耕地外打開了新的增收可能。將糧倉建在不毛之地,讓滄海變為桑田,曾經的夢想,正變為可能。袁老,這些年您為國家增了多少糧,人們的敬意就有多重!

  (2017-09-29)


  前一段時間回老家,正好是家裏收稻穀的時候,當時就想到了銷售和種水稻的關係,其實做銷售就和這個種稻谷是一樣的。種稻谷的過程大致是這樣,農田裏播種,給秧苗施肥,鬆土,打藥,灌水,收割水稻,篩選出適合明年的種,然後到了來年,又是這個過程,不斷循環,這樣年年就有糧食。

  如果水稻種子扔到土裏就不管了,等到秋天去收割,這樣能有好的收穫嗎?肯定沒有,這個過程就相當於拔苗助長。

  這個故事是一位古代宋人為了使自己田地裏的禾苗長得快,便將禾苗往上拔,結果禾苗反而快速地枯萎了。説明任何事物的發展自有它的規律,純靠良好的願望和熱情是不夠的,很可能效果還會與主觀願望相反這一道理。這一寓言故事還告知一具體道理:"欲速則不達",”心急吃不了熱豆腐“,要尊重自然規律。

  同樣的,做銷售也是一樣,農田裏播種就相當於尋找新客户,給秧苗施肥,鬆土,灌水,打藥就相當於建立信任,收割水稻相當於成交,篩選出適合明年的種子相當於讓客户轉介紹。如果沒有建立信任,你就想把產品賣給他,就同等於拔苗助長。少了這個建立信任的環節,成交率不高,並且轉介紹也很難。

  舉一個例子,前段時間裝備去買個慶牀,看了3家,都留下了電話號碼,有一家加了我的微信,當於有點於猶豫,沒有決定,回來後,第二天,就有1家給我打電話,問我考慮好沒有,我説還沒有,我然後就掛電話,還有一家沒有聯繫,還有一家就是加了我微信的,第二天給我發了一些選擇牀的資料和其它類型牀的對比,並給了我一些建議,後面有什麼問題我就微信和他交流,過了幾天,最後我決定在他們這裏買了。

  希望通過這個分享,能讓你清楚銷售的過程。不要着急,按照事物發展的規律來。關於銷售這個過程可以看下銷售的金鑰匙。

  (2017-10-08)


  9月28日,在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工作人員對取樣的海水稻進行手工脱粒。金秋九月,黃海之濱,一片生長在鹹水中的特殊水稻已稻穗累累、壓彎枝頭。這是中國工程院院士、“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領銜的技術團隊培育出的最新一批“海水稻”。

  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的工作人員收割耐鹽鹼水稻。

  在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測產專家組專家在對取樣海水稻進行面積測量。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甜到憂傷”:好消息

  網友“卩丶稜佧丿”:發財

  網友“萬里山川任我行”:別出來害人了

  網友“保衞太陽”:太振奮人心了,中國走在世界的巔峯!

  網友“qzuser”:海水稻不是湛江市的陳日勝先生髮現的麼?怎麼又變成袁隆平先生的了?

  (2017-09-29)


  我國作為世界上水稻播種面積第二大的國家,水稻又是我國三大糧食作物之一,其種植面積基本上維持在3000多萬公頃。老話説的好:“樹下好乘涼”,但現如今,由袁隆平院士提出的“禾下乘涼夢”已經不再是夢,成為了一個既定事實。

  8月11日,隆回縣羊古坳鎮袁隆平超級稻高產攻關科研基地負責人王化永,站在田間與“水稻巨人”比高矮。説到“這巨型稻比我1.65米的個子還高,接近2米”。

  近日,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長沙農業環境觀測研究站發出消息,我國自主研發的巨型水稻項目取得重大突破!就在長沙縣金井鎮湘豐村,百畝高產巨型水稻的示範田裏,放眼望去,這些巨型水稻長得像高粱一樣高杆狀,穗長粒多,平均株高超過1.8米,最高達到2.23米,中等身材的成年人進入稻田,不一會兒就被“淹沒”在稻穗中。

  巨型水稻今年4月份開始實驗種植,它比一般常規水稻的生物量大50%以上,比現在的水稻可以增產15%~20%;經測算,一蔸巨型水稻平均有35個左右的稻穗,每穗有800粒左右的稻穀,每千粒的稻穀重28克左右,預計畝產可達到1000公斤左右。

  袁隆平當年領500萬科技獎的時候,就説有這樣一個夢想,可以坐在稻子下乘涼,10多年了,終於快成功了,這是中國人的福氣。記得上初中時,那時的課本上稱其為雜交水稻之父。

  除了巨型稻的研究,9月7日,中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發表的《海洋科技與糧食安全》主題演講備受關注。這位已經87歲高齡的老人,不管走到哪,講的是充滿泥土氣息的水稻,始終如一。

  袁隆平介紹,海水稻是在灘塗生長,海水的微量元素較高,海水稻的礦物質含量比普通稻的含量要高。此外,海水稻在惡劣的野生條件下生長,沒有普通淡水稻的病蟲害,其抗病性較強,加上其鹽鹼度和耐鹽基因,可以説是天然有機食品。

  海水稻是海水雜交水稻而不是海水常規稻,這一技術正趨於成熟,目前已經審定的耐鹽鹼的水稻品種有七個。據悉,經過一年多的實驗,目前青島海水稻研發試驗基地播種的海水稻長勢喜人,預計今年11月份第一代海水稻將收穫。

  對於巨型水稻的研發出世咱農民怎麼看?在小編看來,這絕對是一個好消息,能夠幫助農村稻農提高生產產量,增加收入。

  下一篇:

  村民注意:扶貧政策來了,農民可領這8項現金補貼!

  文、貴州中公事業單位(小編:菊菊一見宗琴)

  (2017-09-09)


  在分享優質高產水稻施肥技術之前先講一個真實的事:與一個安徽種植朱湖珍珠糯米的農友交流,他分享種這個品種能有1500-1600斤,一般的種植户1100-1200斤就不錯了,1300-1400斤很少.説起種植要訣是:精準科學施肥管理即使用有機肥+化肥+菌肥+中微量元素四合一的科學配比。

  此項施肥技術可解決水稻化肥特別是氮肥使用量逐年增加,肥料利用率下降、農產品質量降低、農業面源污染嚴重等問題。控氮增磷增鉀可提高氮肥利用率和成穗率,促進生長和抗性,提高產量。那麼優質高產水稻種植施肥有哪些基本方法?

  1,水稻優質高產高效的施肥原則有機肥與無機肥兼用,有機肥的用量佔總氮量的25% ~30%。土壤有機質是各種營養元素的重要供給源,其含量多少,是土壤肥力的重要量度。施用有機肥可以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有機肥不但能提供水稻所需的部分養分,而且能增強土壤的通透性,改良土壤結構,使水稻高產穩產。

  長期單施化肥,土壤變得板結,土壤養分水平不穩定,不利作物穩定高產。氮、磷、鉀、硅平衡施用,水稻優質高產需要各種養分元素,養分的短缺和過量對其都是不利的,因此,各種必需營養元素之間的比例平衡和某一種植物必需元素的數量充足同樣重要,這一概念的應用就是平衡施肥方法。氮、磷、鉀、硅是水稻營養的四大要素,這四大元素各有其特殊功能,不能相互替代。但它們在植物體內的作用並非獨立的,而是通過有機物的形成與轉化得到相互聯繫。只有當大量元素供給已經滿足,產量和品質才能提高到高水平上。由此可見,養分平衡是保持水稻超高產優質的重要基礎。

  精確定量施用氮肥。水稻對化肥,特別是氮肥反應非常敏感.因此按超高產優質水稻形成的需肥規律進行精確化施氮尤為重要,而且精確合理施用氮肥,不僅是實現高產優質的前提,也是提高肥料利用率、降低生產成本、實現高效的基本,並能保護環境,實現水稻的可持續生產。

  2,優質無公害水稻和綠色水稻的施肥技術肥料施用與否、施用量、施用時期等,不僅關係到產量的高低、品質的優劣,而且還往往由此而影響病蟲害的輕重, 導致農藥用量和次數的變化,無疑增強了優質水稻清潔生產綜合指標的控制難度。因此,優質水稻清潔生產施肥原則、類型、品種、時間、用量與常規水稻生產有着許多不同之處。

  (1) 水稻施肥量和肥料運籌水稻吸收的養分,除由土壤供給外,主要通過施肥來補給,但所施用肥料的養分只有部分被水稻當季吸收利用,肥 料利用效率因肥料種類、氣象因素和栽培條件等不同而不相同。因此,在測土配方施肥的基礎上,採用平衡施肥的方法確定適宜的施肥量,應根據水稻對養分的需要量、土壤養分的供給量和利用效率等因素確定總施肥量。

  基肥是水稻插秧之前施用的基礎肥料,也包括麪肥。其主要作用是:供應水稻前期對養分的需要,促進有效分櫱早生快發、還可以改良土壤,造成有利於水稻根系生長和吸收的耕作層。水稻除了吸收氮、磷、鉀肥料三要素以外,還要吸收一定數量的鐵、鎂、硼等微量元素,才能正常生長和發育; 過去施農家肥料如豬廄肥、草塘泥等有機肥料,肥分完全,不注意氯、磷、鉀肥的搭配施用,更考慮不到微量元素的使用, 現在化學肥使用量增多,有機肥量減少,因而必須注意氮、磷、鉀三要素的配合和微量元素的利用。有機肥要腐熟後才能施入田裏,要耕翻入土,土肥相融。

  基櫱肥與穗肥配比一般為13:9。基肥用量因地力、茬口和秧苗移栽葉齡不同而異,地瘦、小麥茬或移栽秧苗葉齡小的基肥量要多些,佔總施肥量的50%~60%;地肥、綠肥茬、油菜茬或移栽秧苗葉齡大的基肥量要少些.佔總施肥量的40% ~45%。按以上原則運籌肥料,既可促進早活棵、早分櫱,又能確保拔節期前後對養分的需要。

  (2)適量施用硅肥,提倡秸稈還田硅來源於土壤和灌溉水。水稻植株體內硅酸含量在11%以下時,施硅肥效果顯著。補充硅可施用含硅量較高的稻草或土雜肥,也可畝施硅肥10千克,分別與基肥和分櫱肥兩次施用,對產量和品質的提高都有好處。

  秸稈還田是當今世界上普通重視的一項培肥地力的增產措施。通過使用秸稈,增加土壤有機質,改良土壤結構。使土壤疏鬆,孔隙度增加,容量減輕,促進微生物活動和水稻根系的發育。秸稈還田增肥增產作用顯著。據統計,水稻一般可增產5%~10%。但如果使用不當,也會導致水稻活棵返青期推遲,甚至發生僵苗現象。因此,秸稈還田必須採取合理的技術措施.才能得到良好的效應。

  很多農民朋友看到文章會覺得這原理很枯燥,能不能來個具體的方法,每個地區都有不同的土壤肥力不同,施肥量雖不同,但總體的配比基本是沒有問題.現在種植要麼高產,要麼米質優,像種植朱湖珍珠糯米的農友,既高產又優質,市場價能賣到三四塊,一畝田收益是一般種植户三四倍,但品質要求相當高.

  糧價依然不高不低,成本越來越高,賺錢越來越難,但出路只有不斷追求優質高產獲取高收益,很多走在前路的農友開始賺錢了。關注我們平台,快速學習最新水稻種植技術,向更好的生活邁進!

  (2017-10-06)


  近日,各大媒體先後爆料了許多關於范冰冰和李晨的甜蜜戀愛史和求婚時的場景,各種秀恩愛着實讓小編吃了一把狗糧。可是小編突然看到范冰冰獲得金雞獎的時候,那顆碩大的婚戒森森的吸引了小編的注意力。

  當年章子怡帶的戒指人們稱為“鴿子蛋”大小,而如今範爺的戒指卻被人們稱為“雞蛋”大小,並且機關重重,具有讓人意想不到的婚戒拆卸法,被稱為“變形金剛”。

  范冰冰的婚戒是有兩部分組成的,一個是戒面一個是鑽戒,並且有多種戴法。

  36歲的她,還保留着青春般少女的氣息,不知道是否是因為範爺經常用青春優養生物纖維面膜的原因,導致皮膚細膩有光澤。就連李晨為範爺準備的生日宴會,以及求婚宴會上都是充滿着浪漫的粉紅色。

  嫁給愛情的女人,那個時候是最美的。在李晨的面前範爺也是一個具有少女心的妹子,相信李晨也會好好對待範爺的,確切的説應該是“李夫人”“李太太”更為恰當點了。

  希望他們能夠永遠永遠在一起,幸福快樂的,小編突然之間特別期待範爺和“大黑牛”的婚禮呢!!!你們認為呢?

  (2017-09-19)


  據長沙晚報報道,由中科院研究員夏新界在長沙縣進行的巨人稻生態種植試驗成功,畝產突破1000公斤,也就是畝產過噸。

  這種“巨人稻”的特別之處在於:個頭高,平均高達1.8米,最高2.25米,比人還要高,堪稱巨人;水田裏可以養魚、泥鰍、青蛙,而魚、青蛙、泥鰍等又可以為水稻提供肥源,真正實現了立體農業。

  更讓人欣喜的是,這種水稻不僅產量高,而且質量高,其所產稻米每斤價格可以達到20元左右,稻穀加上養殖等各項收益,一畝稻田收益達5萬元左右。

  不斷增加畝產還有必要嗎?

  中國人一聽到“水稻畝產突破XXXX”的消息,好像就會突然敏感起來,之所以對這麼一個普通的數據“特別有感覺”,只因為歷史上的鬧劇。在大躍進中,湖北麻城縣早稻畝產36956斤,廣西環江縣中稻畝產130434斤10兩4錢這種放衞星消息曾經堂而皇之地出現在正規媒體上。所以,如今只要報道哪個地方“畝產XX”,人們不免還是要心頭一緊,其實,理性地想一想就知道,和其它數據相比,今天水稻畝產並沒有更多的誇張動機。

  在“民以食為天”的中國,人們對糧食產量,特別是畝產很關注,也是正常的。畢竟中國人多地少的矛盾,直到改革開放後,通過參與全球產業分工才得到緩解的。畝產3.6萬斤甚至13萬斤,誠然是吹牛,但中國農業通過不斷地改良技術單產不斷上升也是事實。

  糧食單產提高,不外乎幾個因素,一是種子,二是水利,三是肥料,四是種植技術。改革開放後,中國人民終於吃飽了飯,就是靠的上述四項不斷改良,特別是袁隆平搞的雜交水稻種子,為中國人吃飽飯作出了特別的貢獻。當然,在吃飽飯之後,中國人並沒有停步,還在不斷地想方設法提高水稻的單產。目前,南方水稻低產田一般單產在300-350公斤,高產田500-600公斤。袁隆平自己也在不斷地嘗試,據媒體報道,他的超級稻畝產已達900公斤。2013年,農業部還宣佈啓動超級雜交稻第四期畝產1000公斤的攻關。

  有人説,現在吃飯不是問題了,再不斷提高單產有必要嗎?

  其實還是有必要的,想想看,如果單產提高一倍,同樣的產出只需要一半的水田,那麼其它一半水田就可以用來休耕,或乾脆廢棄以作生態修復之用,房地產開發的土地約束也就不必那麼嚴格了。當然,如果保持種植面積不減少,人吃不完的部分可以用於養殖業的飼料,減少對進口的依賴,目前,中國這塊主要靠進口。總之,產量高絕對是好事,不是壞事。

  “巨人稻”靠什麼趕超“超級稻”?

  當然,聽到長沙這個畝產過2000斤“巨人稻”的消息,很多人在感到振奮的情況下,也有一絲擔心。

  其中之一就是,這麼高的產量,米好吃嗎?按報道這一消息的媒體的説法,這米是生態米,20元錢一斤,比現今一般米要貴上3-5倍,肯定好吃啊。如果媒體沒有吹牛的話,這巨人稻,產量質量應該都是非常出色的。

  第二個憂慮就是,“巨人稻”是如何達到這麼高的產量的,是不是通過轉基因啊?畢竟中國水稻行業的元老袁隆平在1970年代功成名就,之後一刻也沒有閒着,不斷地在突破自己,但。袁隆平一直在全國各地搞試驗田,但他將單產提到700公斤的目標花了4年,到800公斤花了4年,到900公斤,花了7年;但他的“超級稻”目前離畝產2000斤還要差一點。為何10年才從美國回來的首席研究員夏新界這麼快就搞出2000斤以上的“巨人稻”?並且從這種水稻的形態上看,極其高大,接近2米,似乎通過一般的雜交辦法是搞不出來的。

  “巨人稻”是不是轉基因水稻,新聞報道中沒有提及,但關鍵是我們該如何對待轉基因。據小編了解,現在中國社會一提到轉基因,就馬上分成兩大陣營,一派堅決反對,一派支持。這兩派完全沒有交集,甚至在網上展開激烈罵戰。

  如果這個“巨人稻”真是轉基因成果,我們應該持什麼態度呢?

  轉基因作為一門技術,它確實提高了某種作物的產量和質量,但轉基因到底有沒有危害?這個需要繼續研究。如果有危害,當然要謹慎,能克服的危害就克服,如果克服不了,某些嘗試就要暫停。所以,儘管小編不是生物專家,但對轉基因並不是一概抵制,總之,持開放和求證的態度,沒必要談轉色變。

  有的人把轉基因視為某些企業、某些團體,甚至某個國家的陰謀,小編覺得這個東西不存在什麼陰謀。科技的東西是完全開放的,任何人都可以利用科技的成果,當然,任何人也可以通過試驗,證實或證偽某項科技產生的問題。如果懷疑這項科技有缺點,有風險,就要多試驗,以逐步驗證他是不是真的有問題。一旦陷入陰謀論,連試驗也不去搞了,直接肯定某件事或否定某件事,就無法討論問題了。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作為中國甚至世界水稻之父的袁隆平,他本人對轉基因就是持開放態度的。2011年時,他對媒體説,他的超級稻不是轉基因,但對轉基因不應該有片面認識。2014年,他又向媒體透露,正進行轉基因水稻相關研究。

  有人評論説,袁隆平清醒地認識到了,目前我國的水稻育種技術在世界上還基本處於領先地位,但基因工程技術有着無可比擬的優勢,因此,不搞分子育種技術,我國的水稻遲早都會落後。這裏的分子育種技術就是轉基因技術。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小黑”:如果是真的就是天大的好事,農業技術重大突破,無論如何都可以為國家糧食安全提供更多的選擇。

  網友“巨人”:當然是越多越好了,至於轉基因我只抱着一個態度。我吃現在的能過的好好的不出問題我為什麼要擔着可能存在的風險去吃轉基因的。

  網友“illumination”:畝產上去了… 但米價一直沒降過 以前1塊、1塊3的米,現在2塊都少見了,至少2塊半3塊,還有什麼五六塊的泰國香米、富硒米… 現在這個畝產這麼多價格還翻3-5倍,想鬧哪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