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十萬畝海水稻完成產量測評 平均畝產超千斤

中新網青島10月16日電 (記者 胡耀傑)正值第40個世界糧食日,記者16日從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獲悉,“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青島海水稻團隊當日在青島、濰坊、温州三地測產收割,至此該團隊今年佈局在新疆、青海、內蒙古、寧夏、山東、黑龍江、浙江等省、自治區種植的10萬畝海水稻全部完成產量測評。

由行業專家組成的測評小組在三地分別進行海水稻產量測評,最終專家的測產結果為青島基地編號yc-2003的耐鹽鹼水稻畝產542.5公斤,超優千號畝產為739.7公斤;濰坊基地編號yc-2003的耐鹽水稻畝產為625.3公斤;温州瑞安基地編號yc-2002的耐鹽鹼水稻畝產為320.78公斤。

據介紹,青島海水稻團隊今年在十地啓動了萬畝片鹽鹼地稻作改良和海水稻種植示範,海水稻示範種植面積由原來的兩萬畝推廣至十萬畝。9月25日以來,十萬畝海水稻陸續實現測產,新疆喀什、寧夏石嘴山、黑龍江鐵力、山東東營、山東濰坊、山東青島等地測評畝產均超千斤。

中國十萬畝海水稻完成產量測評 平均畝產超千斤

工人正在為海水稻脱粒測產。 王海濱 攝

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研發副主任李繼明表示,海水稻試種規模不斷擴大及品種不斷改良,畝產逐年遞增,平均畝已達500公斤以上,最高畝產超800公斤。

李繼明稱,通過推廣種植“海水稻”,不僅實現了億畝荒灘變糧倉;還通過作業農機、智慧農業技術和生物發酵工程示範以及農田現場示範教學等方式,打造“海水稻種植+智慧農業”全產業鏈;通過智能化、信息化服務,提供智慧家庭、智慧醫療、智慧教育、智慧金融等智能生活體驗,形成以海水稻為核、濕地修復為責、文化展示為目標的三產結合融合發展示範區。

據悉,青島海水稻團隊將在8至10年內實現1億畝鹽鹼地改造整治目標,利用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帶動中國農業數字化轉型,結合各地特色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區,推動一二三產融合和鄉村振興,實現海水稻的推廣和全產業鏈發展,為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提供經典案例與樣板。

目前,中國約有15億畝鹽鹼地,其中約有3億畝具備改造為農田的潛力。袁隆平院士認為,如果中國能發展1億畝鹽鹼地種植水稻,畝產達300公斤,可增加總產300億公斤,有利於保障糧食安全。目前,袁隆平海水稻團隊的100萬畝海水稻簽約改造工作已基本完成。(完)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來源:中國新聞網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017 字。

轉載請註明: 中國十萬畝海水稻完成產量測評 平均畝產超千斤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