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出伏,一年中最炎熱的40天超長“三伏天”終於過完了!炎熱漸消,整體氣温也將下降,但是這個時節,由於温度波動頻繁,對身體健康的影響也很大。
出伏後晝夜温差逐漸拉大
從出伏到秋分節氣共30多天,這30多天是一年中氣温波動大且頻繁的時期。在這段時間,一天中的晝夜温差逐漸拉大,俗話説,“早上冷颼颼,中午熱死牛。”但是往往在處暑尾聲,人們會再次感受高温天氣,也就是傳説中的“秋老虎”。
出伏之後,夏季開始真正意義上向秋季過渡。氣候逐漸乾燥,氣温波動較大,晝夜温差加大,一不小心就容易引發腸胃炎、感冒、心腦血管疾病等。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心血管內科副主任醫師許之民2019年在健康時報刊文提醒,氣温忽冷忽熱的刺激下,血管收縮緊張,血壓波動較大,無論是心梗、腦梗都是發作的危險期。
這個時節養生防護極其重要,避免身體出現不適。
出伏後別做這5件事
1. 不要太早晨練
出伏後的初秋時節,温差逐漸加大。有些人四五點鐘就外出晨練,此時人容易受寒冷的刺激,讓早晨本已較高的血壓上升更快,從而增加腦血管意外的可能性。
2. 不要喝水太少
出伏後,出現高温天氣的次數依舊不少,身體水分大量蒸發,不及時補充水分會導致血液濃度增加。普通人每天喝水2000-2500毫升,晚上睡覺前和早晨起牀後應喝一杯水,半夜醒來也可適量補點水,可降低血液黏稠度,預防血栓形成。
3. 不要過度貪涼
出伏後,早晚比較涼快。許之民醫生表示,應注意保暖,及時增添衣服,早晚穿衣護好脖子、後背、腳部。因為這些部位都是血管最豐富的地方,秋涼的刺激會促使血管急劇收縮,引發危險。②
4. 不要整夜開空調
湖北省十堰市人民醫院中醫科副主任醫師楊照華2018年刊文表示,出伏後使用空調要十分注意,儘量不要在夜晚睡覺時開空調,即使要開最好定時,以免半夜時空調的陰氣與外界的寒氣入侵人體內臟、經絡和骨關節,引起感冒、腹瀉、頸肩腰腿痛、關節疼痛等症狀。
5. 不要睡得太晚
出伏以後很多人容易感到疲乏,也就是常説的“秋乏”。為了緩解秋乏,需要睡得早一點,一般晚上十點半就應該上牀睡覺了。早睡早起,較之夏季增加1個小時左右的睡眠,或者通過午睡的形式增加睡眠。出伏後如果睡眠不足更容易出現血壓不穩,引發心血管疾病。
出伏後該如何養生?
1. 多潤燥
楊照華醫生表示,出伏後,氣候逐漸乾燥,人們易犯咳嗽,也是慢性支氣管炎復發或加重的時期。這時要多吃些滋陰潤燥的食物,避免燥邪傷害。如銀耳、百合、蓮子、蜂蜜、海帶、芹菜、洋葱、香蕉、蘋果、梨、蘿蔔、冬瓜、菠菜、糯米、芝麻、豆類等。
2. 少辛辣
韭菜、葱、姜、蒜、辣椒、烈性酒等辛辣的食物以及羊肉、狗肉等性熱之物最好少吃。西瓜、冰激凌等寒涼食物也要減少,以免損傷脾胃。
3. 多喝水
預防秋燥最好的辦法就是多喝水,晚上喝點蜂蜜水,有助於潤肺祛燥,還可以防止因秋燥而引起的便秘。除此之外,在保持室內通風的基礎上,還可以養些綠蘿、吊蘭、文竹等綠色植物,起到靜心、安神、戒躁的功效。④
4. 少吃瓜
出伏後,像西瓜等寒涼食物也要減少食用,以免損傷脾胃。
5. 多熱身
秋季鍛鍊應以慢運動為主,尤其對於中老年人來説,最好選擇平緩輕鬆、出汗較少的運動,如打太極拳、步行等。秋天早晚温差開始變大,低温狀態下肌肉的黏滯性較高,如不做熱身活動就開練,很容易導致肌肉、韌帶損傷。
6. 別亂補
出伏後,天氣逐漸涼爽,人的食慾也逐漸恢復。此時正是人們進補的好時機,既可以彌補苦夏後身體的損失,又可以為入冬抗寒做好準備。楊照華醫生表示,秋季進補要以滋陰潤燥、養胃健脾的食物為主,注意葷素搭配,營養全面,切忌暴飲暴食。
(健康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