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系車省油還是因為皮薄、車輕日系車主沒事多讀點書!
汽車市場中,每一個派系的產品,基本都在消費者心中留下了“固有印象”。例如,德系車在大家心裏是“操控好、有科技感”;美系車是“舒適、尺寸大、比較費油”;韓系車是“顏值高、性價比不錯”;日系車則是“居家、省油、皮薄餡大”......
各類產品在大家心裏形成了不同的固有印象,這點無可厚非,但隨着時間的推移,其實各大派系車型都發生了或多或少的變化。拿如今的國產車來説,很多主流產品已經擺脱了“廉價、劣質”的帽子,有時候遮住一台新車的車標,連老司機也不好判斷它是純國產還是合資。
但大師今天要説的是關於日系車的問題,直至今日,在很多平台上依舊能看到“日系車省油,是因為車輕皮薄”的言論。
也許是國人的習慣和傳統,一個物件如果輕、沒有分量,那它在大家心裏很可能就不是什麼好貨,尤其汽車,很多人認為車子就應該重才好、才穩,輕飄飄的那不安全。至於“皮薄”的問題,部分人覺得汽車皮薄代表着不耐撞,畢竟學車時開的可能都是無比“厚重”的大眾捷達、桑塔納,這日系車一上手,就會覺得有些飄和不穩重。
OK,我們首先來聊聊車輕的問題。
通俗點説,大家認為日系車輕,是覺得它用料不厚道,除了鐵皮薄之外,在看不見的地方(如底盤懸架)也偷工減料,並且為了減小阻力達到省油目的還用“麪條胎”。今天來看,日系車的“鐵皮”確實還是比歐美系車、國產車的要薄上一些,但關於車輕的問題,很多人可能要被打臉了。在此,我們以緊湊型SUV為例:
注:為了不受高配車型配置(如變速箱、四驅系統、混動系統差異的影響),表格優先選取中低配車型(最新款)的整備質量進行對比。
可以發現,在主流緊湊型SUV陣營中,日系三強CR-V、奇駿、RAV4的整備質量並沒有墊底,反而平時讓消費者很有安全感的歐系車,整備質量其實還沒日系車大。看到這裏可能有人不服:SUV本就注重穩定性和實用性,日系車車身尺寸做大一些、車重一些也正常,不能一概而論。那好,我們繼續來看看注重經濟性和油耗的緊湊型轎車:
怎麼樣,是不是感到有些意外?平時大家覺得日系車開起來比較輕,但現在一對比起整備質量,你會發現它們競比部分歐美系車更重,這事實容不得我們不信。
所以,説日系車輕也許是大家十年前的刻板印象了,現在的日系車就算輕,“分量”也並不會差多少。不過問題又來了,為什麼很多開過日系車的人依舊説它輕、飄呢?
一台車給人的駕駛感覺,其實與轉向手感或者説整個底盤調教有關係,日系車轉向手感通常偏輕巧,但需要注意,現在很多日系車也在向歐系車學習,某些新一代日系車型的轉向甚至比德系車還重。
至於底盤方面,像日產軒逸、奇駿一類的車型,注重的是舒適性,底盤的韌性和給人的操控感自然會與德系產品有差距,在一些連續彎道中,車身較大的側傾會讓人缺乏安全感,駕駛者往往就會感覺“飄”。
所以,一台車輕不輕,要看整備質量,而不是主觀的“開起來”如何, 這在一定程度上已經可以説明,今天的日系車能做到省油,絕不僅僅是因為車輕。另外,車重只能説是影響油耗的因素之一,車子油耗高低還受多方面制約。
例如動力系統,發動機的熱效率、變速箱的傳動效率都會對車輛燃油經濟性產生影響,其次,車輛的風阻係數、輪胎等也會影響油耗。
然後我們再來聊聊皮薄的問題。
確實,現在日系車的鐵皮仍可以用手按壓出一個凹坑,在碰撞過程中,日系車的“吃相”通常也要比其它車系難看,但問題來了:鐵皮薄,是不是就等於不安全?
這是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了,首先我們按壓的鐵皮屬於車輛覆蓋件,如車門、引擎蓋等,它們更像是人體的皮膚,也許“皮厚”的人確實更能抗住一些小打小鬧,但如果面對巨大沖擊,中流砥柱無疑還是內在的“骨架”。
車身結構件(如A柱、B柱)類似於人體內的骨頭,在面對巨大撞擊時,保護車內乘客的還是它們。而決定車身是否安全的因素又通常有兩個,一是車身結構件的用料,在一些關鍵部位,如果車企捨得下成本,用上了超高強度鋼或硼鋼,那麼安全度往往就會更高;二是車身安全結構設計,一副好的車身能夠在碰撞中依舊保持乘客艙不被侵入,並化解吸收碰撞時產生的大部分衝擊力。
另外,碰撞時車頭的“慘相”其實是在潰縮吸能。你可以試想下,自己抱着一個鐵箱子撞向牆面,和抱着一個紙箱撞向牆面,哪一種情況對你的傷害更大?在發生事故時,我們應該看的是車廂內空間有沒有入侵、A柱或B柱有沒有彎折斷裂、乘客有沒有受傷,而不是看車頭車尾的受損程度。
不理解車輛的結構件和覆蓋件也不要緊,可以去了解下,沃爾沃這類豪華品牌在宣傳車型安全性時,説的是車門、引擎蓋,還是車身用料和剛性?
最後,有些諷刺的是,無論是在國內的中保研還是美國的IIHS,拿到好成績的大部分是大家眼中車輕、皮薄的日系車,很多德系、美系車反而栽了跟頭。其實隨着時間的推移,很多不同國別車型之間也在相互學習,漸漸的你會發現,部分德系車的轉向也會像日系車那般輕巧,而日系車的底盤也慢慢變得像德系車一樣有韌性......
我們的固有印象,是時候該改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