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天天被“吊打”,從未被超越!合資大七座核心競爭力讓對手羨慕

由 圖門耘 發佈於 綜合

【有車以後 競爭力分析】每年冒出來的車圈“後浪”們,只要是中型或中大型SUV,個個叫板漢蘭達,幾乎無一例外。然而,這麼多年過去了,漢蘭達的銷量並沒有被打垮,月銷破萬,下定還需要等半年才能提車。

漢蘭達之於七座SUV,基本可以類比MINI之於豪華小型車、iPhone之於智能手機、周杰倫之於華語流行音樂,都是各自領域內的標杆,要麼以一己之力帶火了整個市場,要麼成為範本去引領一個領域的發展。最終結果是讓友商意識到商機,催生出無數競品復刻標杆的成功路線,與之一戰,但是……

標杆就是標杆,哪裏是那麼容易超越的!這篇文章就來聊聊,漢蘭達憑什麼能坐穩王座?

核心競爭力

先把這個問題拋給大家——漢蘭達的核心競爭力是什麼?

在試駕過漢蘭達之後,我覺得它的核心競爭力是動力和底盤調校。機械素質歷來是合資車型的優勢,也是漢蘭達如今發展到第四代,仍舊明顯領先競品的地方,技術壁壘就像“護城河”,給了消費者一個“非它不可”的理由。

(豐田普鋭斯)

很多人知道混動的概念,就是從2005年引進國內的第二代豐田普鋭斯開始的。實際上豐田的混動研發始於1993年,28年的技術積累,THS混動系統已經發展到第四代,目前豐田包括卡羅拉、凱美瑞、RAV4榮放、漢蘭達、賽那在內的一眾主流車型均搭載THS系統,在國內HEV混動市場的佔有率超50%(比亞迪DM-i屬於PHEV,上綠牌),真·半壁江山。

市佔率從側面證明了用户口碑,豐田THS系統不但擁有超強的燃油經濟性,駕駛體驗也完全貼閤家用車的需求。以第四代漢蘭達為例,百公里油耗僅6-7L,動力輸出完全做到了線性平順,即便切換到運動模式依舊不急不躁,動力儲備對於一款7座中型SUV來説恰好夠用,由於電機的介入,城市內駕駛甚至有一定的輕快感。

個人認為,THS系統具備很強的普適性,它能兼容駕駛習慣不同的車主,讓他們成為家裏稱職的“司機”,即便比較粗暴地對待它,也能收穫相對温和的動力輸出。不過,無論你開其他車是什麼操作,坐在漢蘭達的駕駛位,基本也不會有激烈駕駛的“非分之想”了吧。

想讓乘客坐着舒服,底盤也是很重要的一環。第四代漢蘭達的底盤給所有家用7座SUV做出了表率——這就是它應該有的樣子,保證足夠舒適性的同時,具備一定韌性,對路面的起伏化解得很自然,不會有忽忽悠悠開大船的感覺,調校得恰到好處,確實是標杆級別的表現。不過漢蘭達畢竟是接近5米的大車,很難兼顧車身跟隨性,還是得儘量避免緊急併線之類的激烈操作。

(傳祺GS8)

標杆還是標杆,即便近些年國產崛起,已經能做到漢蘭達等合資標杆的八九成水準,優質國產車絕對不至於在機械素質層面被“吊打”,但漢蘭達依舊能憑藉技術積累,比競品水平“高出一截”。只是,漢蘭達的領先優勢已經不足以彌補它在配置、用料、價格等方面的短板,只為了精益求精的機械素質多花10萬塊,似乎沒有性價比可言。

那消費者為什麼還會漢蘭達如此趨之若鶩呢?這就得説到產品力之外的東西了。

“江湖地位”

看到這裏大家肯定不服,漢蘭達明明就是賣品牌嗎!把豐田標摳掉,誰給它勇氣賣這麼貴!

誒,不得不承認,這就是漢蘭達的“標杆效應”,或者説“江湖地位”,即便第四代漢蘭達部分產品力已經被超越,但它在市場上的地位短時間內很難被撼動,擁有標杆地位靠的不僅僅是硬實力,市場營銷、用户口碑、品牌形象等等軟實力同樣不可或缺。

經過長達十多年的積累,最終形成了一種類似社會認同感的東西——車子成為個人形象的延伸,當你買下漢蘭達,可能已經和穩重顧家的刻板印象掛了鈎。這種印象來源於羣眾的廣泛認知,已經高於口碑能帶來的社會效應,促成一個現象級的產品的誕生。

不過反過來想,為什麼豐田標會值錢,為什麼合資總顯得“高人一等”?其實歸根結底還是靠技術硬實力。國產崛起不過是近十年內的事情,合資車帶着技術優勢入華已經幾十年,在老一輩的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記,潛移默化地影響了整個市場。

具體是怎麼個影響法呢?你在買車的時候,往往會被爸媽、親戚甚至老丈人的意見左右,也許由於信息不對稱,很多人時至今日對國產的印象還停留在山寨成風的年代,機械素質不行、可靠性差的雜牌成為共識,寧可加錢“買個牌子貨”。但事實是國產車早已今非昔比,2021年一線國產品牌的車型在技術層面已經非常接近合資,只是可靠性還需要時間去檢驗,其實不必再過度“迷信”合資車了。

假以時日,江湖地位也是會改變的。近幾年一線國產品牌的新車進步明顯,國產車逐步開始放棄“打價格戰”的路子,車型價格上提,正面拼實力,讓優質的產品逐漸積累正面口碑,長此以往何愁品牌價值?

除此之外,近期不斷傳出老牌合資大廠與一線國產品牌合作的傳聞,比亞迪、吉利在新能源領域的研發成果,獲得豐田、雷諾、戴姆勒等國際品牌的青睞,説明在新能源方面國產已經開始向合資輸出技術,大概是“彎道超車”的開端吧。在未來的十年二十年,隨着新能源車保有量攀升,或許會打破大家對合資的迷信,讓國產不再因為“牌子不硬”而吃虧。

編輯總結

站在2021年這個時間點,諸如漢蘭達等合資標杆車型的技術優勢仍然存在,合資品牌的光環仍然閃耀。與此同時,2021年也湧現出一大批優質國產車型,它們可能賣得不便宜,可能銷量還不足以與合資抗衡,但一定是國產品牌向上的開端。所以,即便強如漢蘭達,如果不在短板上有所改進,很難説現在這一車難求的場面,還能持續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