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汽車正處於何種“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對於普通消費者而言,新能源汽車都正處於享受政策紅利的推廣期。而伴隨購置税減半等一系列穩定汽車消費的政策出台,燃油新車的銷售似乎也要迎來回暖。至於作為汽車這一大宗消費產品流通中的重要一環,也是平時容易被大家忽視的一環,二手車交易在最近的一攬子刺激政策之中,也迎來了機遇。
根據國務院發佈的《關於印發紮實穩住經濟一攬子政策措施的通知》中,就強調了有關全面取消二手車限遷政策,在全國範圍取消對符合國五排放標準小型非營運二手車的遷入限制等信息。之後,廣東、河北等地紛紛發佈相關政策方案,一時間二手車交易成為新的熱門話題。那麼接下來國內的二手車市場會如何發展?在新能源車產能瓶頸的背景下,選擇比購買燃油新車成本更低的二手燃油車,會是下半年更為划算的購車選項嗎?
對車商:利潤變薄,二手燃油車價格體系鬆動首先,進一步放開的二手車交易,對於需求量旺盛的地區,意味着供應量單方面提升。甚至這其中就還會包括大量原本收車價相對更低的車源。以此帶來的最直接影響,就是二手車價格的下滑。這種趨勢雖然不以車商的收車成本為轉移。但在接下來進一步寬鬆的二手車環境下,無論是車商手中相對高價收回來的車源,還是收車環節的市場慣性,都將決定在相當一段時間裏,二手車商們的利潤將會變薄。
從細節上來説,除了一些自帶“金融”屬性,且原本就不走量,甚至還小眾的特殊車型之外。曾經保有量高,但是高保值率也相當不錯的車型,在二手終端市場的價格壁壘勢必更容易被鬆動。進而壓縮車商的利潤空間,直至貫穿整個交易鏈條,影響到它們整體的保值率表現。而在宏觀上,燃油車相比新能源車在保值率上的巨大優勢,在這一波政策放鬆之後,或許會被一定程度地蠶食。
不過以長遠的眼光來看,寬鬆的二手車交易環境,會讓車商們在車源、流轉速度、利潤的三角關係中,更容易的實現平衡。高需求地區將會獲得更豐富的車源供應,而曾經流轉速度較低的車源,也能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流轉給有需求的地區。畢竟,相比單車型的利潤空間,高流轉速度也是極為仰賴現金流的二手車商們所關注的一環。但是在理論之外,車源豐富之後的二手市場,在銷售端的難度或許反而會增大,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對消費者:甄別成本上升,懂車才能玩轉二手市場簡單的來説,伴隨二手車交易環境的寬鬆,消費者們的甄別成本在迅速提升。舉個例子,如果貨架上的商品並不多,你購物的主要矛盾一般會放在價格上。但是貨架上商品無論種類還是數量都變得特別豐富,那麼你購物的主要矛盾或許就會從價格轉變為到底該選擇誰。二手車交易中也是如此,大量活躍的車源會衝擊並不習慣這一切的消費者的神經。特別是這其中往往還伴隨着潛在價格體系的鬆動,買漲不買跌的心態放在買車這裏一直都是適用的。
不過這個賬要是僅僅侷限在價格上,那麼至少消費者這邊是能夠獲得短期利益的。但對於二手車這一特殊大宗商品而言,這本賬顯然並不侷限於此。在本地車源為主的情況下,車商想要在第一道關卡就對車況進行甄別,這個成本和準確率都是相對可觀,且流程更為成熟的。特別是對於需求量較大的市場來説,這一套流程已經擁有着較強的執行力。
但伴隨大量外地車源的遷入,特別是廉價車源的湧入,就很容易造成魚龍混雜的現象。比如説類似調錶、維修乃至事故車源,至少從效率上就很難在第一道關就被卡住。很多傳統有效的甄別辦法,也會變得遲鈍甚至是無效。最終,這一甄別成本或多或少都會轉嫁給直接消費者。特別是裹挾着價格因素在內,配合一向不如新車透明的交易環境。車商的解釋成本,以及消費者的踩雷幾率,都會在短時間內被動提升。
能夠克服這一現象的辦法得分主觀和客觀兩個方面來聊。主觀上,二手車消費者對於車輛的知識儲備,特別是自己中意的車型在產品、維保、通病等方面的瞭解,切忌做甩手掌櫃。客觀上,除了寬鬆二手車的流通環境,還要配套加強二手車車況方面的檢驗、檢測,以及完善二手車質保等等。減輕交易雙方的溝通成本,將加速二手車高效流通的“最後一公里”打通。
最後聊一個對消費者來説的“意外收穫”。那就是排放標準的寬鬆,讓很多受制於此的經典二手車“重獲新生”。比如斯巴魯BRZ,又或者國五排放的十代思域等等。對於很多心心念念,但此前無能為力的真愛粉來説,二手車交易的逐漸寬鬆,絕對給了他們擁有愛車一個新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