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晚在奉賢熬了一宿,體驗了一把12級“梅超風”直接“打臉”的感受。正在風中凌亂之時,突然意識到,我已經忘記了上次颱風直擊上海是在什麼時候,好像每次都以“擦身而過”、“突然轉向”結束。難怪有人哀嘆,“‘魔都結界’失靈了!”但我不這麼認為,“結界”還在,而且越來越強大。
圖説:15日0點30分,在上海奉賢沿海,高潮位沒過部分親水平台台階。劉歆 攝
第一次採訪颱風是2005年的“麥莎”,那時我剛入行不久,“麥莎”雖然沒有直接登陸上海,但其恐怖的破壞力至今依然讓我不寒而慄。我記得當時乘坐着一輛破爛採訪車直奔重災區,狂風暴雨之下,感覺小車隨時都要“上天”了,雨刮器開到最大也無濟於事,幾乎一路盲開。而且外面下大雨,車裏面下小雨,我拿着一個飯碗接雨水,心想這回小命要沒了。
最後統計損失,僅上海直接損失就達1億元,3人死亡,地鐵被雨水倒灌,農作物大片絕收,慘景令人不忍直視。至此之後,我與颱風似乎就槓上了,基本上每年抗台報道一次不落,奇奇怪怪的名字都能報出一大串。但奇怪的是,之後的颱風似乎再也沒有對上海造成過“麥莎”這樣的破壞,幾乎每次都能化險為夷,以至於出現了“魔都結界”這個説法,覺得冥冥之中似有天助。
當然,這只是一種幽默調侃。作為“抗台專業户”的我,更是明白背後怎麼回事。十幾年來,最深刻的感受就是,不管颱風如何走位,威力幾何,上海都會把它當成“麥莎”來對待。該做的事情一件不少,要求標準越來越嚴,颱風來不來,怎麼來是天數,我們只管自己做到最好。
更重要的是,科學技術也早已今非昔比。舉個例子,奉賢區這次應對“梅花”,啓用了105個內澇監測感應器,安裝的點位都是往年容易出現積水的地方,積水超過警戒水位就會報警,有的點位還裝有攝像頭。現在只需幾個人操作智能防汛系統,就能超過以往幾十人、上百人巡查的效果。用最少的人辦最大的事,這就是時代的進步。
所以現在你問我,“魔都結界”失靈了嗎?我的回答肯定是沒有,因為真正的“結界”是全力以赴的態度、團結一心的應對、經驗教訓的總結,以及科學技術的助力。人定勝天,不現實,但我們至少可以做到,每一次都比上一次好。
李一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