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日報評論員周劼
有市民在武漢城市留言板留言建議:武漢地鐵輻射範圍越來越廣,站點地名也越來越豐富,很多地名包含着濃厚的歷史和文化信息,能否在地鐵報站的同時增設一些地名講解,讓市民瞭解武漢的歷史和景觀,也可以向外地遊客展示武漢的形象。
長江日報記者就此做了深入採訪,發現幾年前武漢地鐵曾經有過廣播講解地名,但在講解的5年間,也收到不少市民的投訴:嫌廣播內容冗長、“太吵”、部分站距較短,廣播還沒説完,下一站就到了……希望地鐵報站更簡練一點,乘車環境更安靜一點。2017年4月開始,武漢地鐵集團響應市民呼聲,精簡報站,基本上取消了地名講解。
一部分市民認為應該講解地名,一部分認為該取消,不同意見的對立是我們生活中經常會遇到的現象,簡單的做法當然是要麼保留,要麼取消,兩者權衡,滿足更大一部分人的需求即可,地鐵地名講解的從有到無可能就是這樣。
不過我們也應該看到,希望恢復地名講解的人可能不是大多數,但他們的訴求是有合理性的,地鐵是一個便捷交通的公共空間,也是一個人際交流、信息傳播、文化展示的公共空間,利用這樣一個高傳播效率的途徑讓市民增加對武漢的歷史文化信息的瞭解、增加對沿途景觀的真實立體感、增加對武漢市形象的直觀感,當然有事半功倍之助益。
那麼有沒有既滿足一部分市民恢復地名講解的文化需求,又滿足另一部分市民乘車相對安靜的環境需求的辦法?有市民就建議,地名講解不一定要通過廣播報站來實現,可以在地鐵車廂內的電視、地鐵站台上的顯示屏上,用畫面、字幕的方式講解,或通過地鐵微信公眾號等作進一步的宣傳。
就此,武漢地鐵官方回應説,將會持續關注乘客的出行需求,在充分吸納乘客意見的基礎上,研究用畫面、字幕等形式進行地名講解的可行性,進一步優化和改進方案。
很多時候,民意要兼顧兩方甚至多方訴求。能這樣做,當然比簡單的取消或恢復更能滿足廣大市民的乘車需求。同時,我們也看到,地名講解從有到無,再到能否恢復,背後其實是一個管理理念的問題。或保留或取消,非此即彼,是一種理念,既取消也保留,統籌兼顧,是另一種理念。兩者的區別就在於一個是權衡後的取捨,一個是權衡後的兼顧,取捨容易兼顧難,難就難在將不同的訴求、利益作為一個有機統一體,以人性化、智慧化的方式讓管理更“聰明”。而這種理念就是我們常説的精細化管理。精準定位市民的需求,論證各種可行性,找到不同意見之間都可以接受的方式,大膽採用新方法新手段,不斷優化和改進工作,就是繡花功夫。
【編輯:丁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