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被打了,打回去也有“副作用”?娃變得不好惹,四招受用一生
父母捧在手心裏的孩子,竟然被別的孩子打了,父母真的難以做到淡定,於是第一句就會跟孩子説,你怎麼不知道打回去?
其實,孩子被打了,打回去是一種很好的反擊方式,就連著名的李玫瑾老師,她的第三代在幼兒園被欺負了,她也是告訴孩子,你要打回去,比如揪住他的耳朵,往兩邊一拽,對方吃痛就會鬆手了,這樣一兩次,別人就知道他不好欺負,也就不會再隨便打他了。
但如果孩子學不會打回去呢?父母強調讓孩子打回去,到底好不好呢?
一個孩子在幼兒園總是被同一個孩子欺負,第一次被打,媽媽告訴他,要勇敢地打回去,強調了一晚上,可是沒幾天,孩子還是被打了,再讓孩子打回去的時候,他竟然嗚嗚地哭出來,告訴媽媽他打回去了,可是對方更凶地打他,他再也不敢還手了,就這樣,孩子先後被打了三次,媽媽忍不住去幼兒園找老師和對方家長了,但是孩子更膽小了,也總是被欺負,媽媽不能每次都替他出頭吧?
打回去也要分情況,有時會有副作用
不排除有些孩子勇敢地打回去,消滅了對方的囂張氣焰,變得再也不敢隨便欺負他了,孩子變得更有自信,但也有的孩子,無論父母怎麼教,他就是學不會,父母強調久了,他內心就會有負擔,對自己產生懷疑,如果不能用暴力解決問題,那就不是好孩子,不打回去就是懦弱的表現,他可能陷入更深的焦慮之中。
霍思燕在教育嗯哼的時候,也曾經遇到類似的問題,有一次嗯哼回家,告訴媽媽,他被人打了,媽媽剛要説“打回去”,可是到嘴的話就咽回去了,她覺得“打回去”不能解決太大的問題,小孩子還沒有很好的判斷能力,所以很容易把一件事放大,所以她覺得,鍛鍊孩子表達自己,解決問題和良好的社交能力,才是最重要的。這才是孩子將來脱離父母后,應有的保護自己的方式,怎麼樣讓孩子變得“不好欺負”?這四招一生都受用。
讓孩子學會“用言語保護自己”
當有人要欺負他的時候,孩子可以大聲地告訴對方,你要幹嘛?趕緊停下!大聲説話,一是起到震懾作用,二是引起其他小朋友的注意,這樣就會給對方壓力,他不敢輕易動手,可能別的小朋友看到情況不妙,也會第一時間告訴老師,告訴老師誰對誰錯,避免有理説不清。
用眼神告訴對方,我不是好欺負的
記得小時候,我被人欺負了,姥姥就告訴過我一個道理,別人打你,疼也不許喊,要勇敢地對峙,她沒什麼文化,這個道理是從生活中總結出來的,因為農村中,狗狗沖人汪汪,也是分人的,你跟它對一對眼神,你害怕了,怯懦了,它就會追着你叫,可是你不怕它,瞪着它,它就會嚇得縮進籠子裏,其實,跟人也一樣。
心理專家提出,被欺負時,你臉上的表情比你説什麼還管用。直視對方,用眼神告訴他,我不怕你,而且還很勇敢,氣勢上已經贏了。
學會溝通的孩子,往往不受欺負
小孩子之間的爭執,看似很激烈,但細問原因,都是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可能就是為了爭奪一件玩具,但如果孩子的溝通能力很不錯,就會在兩個人爭執玩具的時候,告訴對方,我玩一會你玩一會行嗎?你也可以玩我的玩具,咱倆交換。我們是好朋友,好朋友不可以打架。這樣不用老師和父母的介入,孩子自己就把問題解決了,而往往這樣的孩子,在人羣中很受歡迎,被欺負的概率很小。
鍛鍊身體,讓自己看起來很強壯
什麼樣的孩子容易被欺負?長得弱,或者不愛説話的孩子,被同伴欺負的可能性更大,所以想要不被欺負,首先要加強鍛鍊,讓自己變得強大起來,如果孩子不愛吃飯,在被人打了的時候,這是一個很好的教育機會,你不好好吃飯,就不會變成“強者”,有的孩子真的會聽,以此為動力,也很少被打了。
父母不能保護孩子一輩子,被打了要不要打回去,也要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而定,打回去固然痛快,但教育孩子好的交際能力和應變能力,是不是更重要呢?一家之言,歡迎各抒己見,讓道理越辯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