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剛剛開播三天的華語版《深夜食堂》創造了一個記錄,在豆瓣網只獲得了2.3的評分,刷新了2017年國產劇的新低,甚至要低於很多飽受爭議的國產劇。除了《深夜食堂》,包括《問題餐廳》、《求婚大作戰》等翻拍日劇口碑紛紛“撲街”。翻拍日劇在今年成了影視圈的潮流,可觀眾為什麼只能感覺到尷尬與違和?…[詳細]
要點速讀
1
翻拍日劇最大的問題是“懸浮”――劇情、人物、台詞、佈景在現實中都找不到根,活像是從日本空降來的。
2
翻拍這件事其實難度不小,某種意義上甚至比“原創”還要難。
3
中日雖同為黃種人,但文化隔閡並不小,劇情複製容易,但內涵移植太難。
包括《深夜食堂》在內,一大波翻拍日劇都成為“懸浮劇”
除了《深夜食堂》,2017年已經有《問題餐廳》、《求婚大作戰》、《約會戀愛究竟是什麼》等多部翻拍日劇播出,為什麼翻拍日劇突然成為了一股潮流?
《約會戀愛究竟是什麼》的製片人孫佳亮曾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國內IP價格已經高到不可想象的地步,逼得不少製作公司不得不將目光轉向海外。但日系IP還算價廉物美,一部頂級IP的價格大概也就與國內前100位的IP不相伯仲,對前十則沒有可比性(不過聽説最近搶得太瘋也漲價了)。
另外,在這個被“IP”挾持的年代,翻拍在很多人看來是製作的捷徑。然而,殘酷的現實是,捷徑往往也是最難走的一條路。想通過翻拍獲得市場的認可,然而今年上線的幾部翻拍日劇口碑卻都不怎麼樣。
豆瓣網上華語版《深夜食堂》的評分
除了收穫2.3分的《深夜食堂》,黃磊前不久的電影導演處女作《麻煩家族》也是翻拍自日本電影《家族之苦》,在豆瓣網上同樣只獲得4.7的低分,像是《問題餐廳》獲得6.0的評分,在翻拍日劇中已經是非常不錯的表現了。
這幾部翻拍日劇被觀眾吐槽最多的問題就是“懸浮”――劇情、人物、台詞、佈景在現實中都找不到根,活像是從日本空降來的。
比如説在《深夜食堂》裏,電視劇開頭的獨白、老闆的打扮和餐館的佈景都是照搬日版原著的,這已經足夠脱離中國社會現實了,可是想想,這種日式的小飯館也不是不存在。但店中出現的菜品,時而是章魚香腸、魚鬆飯這樣的日本料理,時而又是魚香肉絲、小籠包這樣的中餐,日版的“茶泡飯三姐妹”變成了國語版的“泡麪三姐妹”,而且老闆在煮泡麪的時候,口口聲聲的“料理”,除了“懸浮感”,還充滿了尷尬感和違和感。
不只是《深夜食堂》,其他幾部翻拍日劇也或多或少存在同樣的問題,可問題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
低級問題:華語翻拍劇注水和植入成性
一般來講,日劇全季長度也就在十幾集。像《求婚大作戰》原版只有11集,但翻拍過來增加到了32集。
而像《深夜食堂》這樣的深夜美食劇,每集一個故事20分鐘左右,每季保持在10集的長度,拍了三季。而華語版把每個故事拍成了足足兩集90分鐘。為什麼要這麼幹?中國電視劇可是按集算錢的。
那怎麼消耗多出來的這些時間?比如“茶泡飯三姐妹”説的是三名因為都喜歡吃茶泡飯而成為朋友的大齡獨身女性,其中一人背叛單身聯盟去相了親,三人因此鬧翻,但又因茶泡飯重歸於好。而華語版“泡麪三姐妹”增加了不少跟主劇情無關的情節,表現“姐妹情誼”的劇情動輒幾分鐘。
除了硬加劇情,還有不少時間給了植入廣告。很多人已經無法分辨,自己到底在看的是一部電視劇,還是一支稍帶情節的廣告?
華語版《深夜食堂》截圖
其實,當今的影視行業,完全拒絕資本肯定是不現實的,觀眾也沒有那麼排斥廣告,《影視藍皮書(2017)》給出的數據顯示,65%的觀眾不排斥植入廣告。而植入廣告頻頻遭遇吐槽的根本原因還在於植入的太硬,硬到讓人不舒服,硬到讓人尷尬。
而且,對製作方來説,什麼都不如賺錢實在,何況黃磊還是華語版《深夜食堂》出品人之一。
可是廣告為什麼非得那麼硬?金主掏了錢,就得聽到響動,簡單粗暴遠比潛移默化有作用,否則就不會有“腦白金”的成功。
中級問題:劇情和表演無法實現本土化
很多人發現,今年翻拍的這些日劇,很多地方都是1:1照搬日版,有網友吐槽:“這不叫翻拍,叫翻譯。”出現這樣的局面,有人認為日本版權方該背鍋,日本版權方相對強勢,如今面世的多部日劇翻拍作品,都可以找到日方團隊的痕跡。哪怕是改動最大的《問題餐廳》,其劇本也有日方的參與;中國版《嫌疑人X的獻身》拿到改編授權之後,需要把中國版劇本翻譯成日文提交給日方,日方則提出不能做顛覆性改動、日韓電影中已經用過的梗不能借鑑等要求。
但是把所有的鍋都甩給版權方也並不公平。比如《深夜食堂》原著漫畫講的是一羣都市邊緣人的故事,可是在華語版的第一集,就改掉了這些邊緣人的身份,故事的感染力立馬下降,原版的情節在這裏看起來也有些違和。
日版《深夜食堂》的黑道大哥到了中國版裏,看起就像天橋底下拉二胡的(上圖是日版《深夜食堂》,下圖是華語版)
而《約會戀愛究竟是什麼》這部劇,出現“高等遊民”的概念。“高等遊民”這個羣體是在日本特殊的時代背景下而產生的學歷難民,是對於其本國而言十分常見的一個羣體,然而中國並沒有“高等遊民”這個概念,突然冒出這樣一個説法來只會讓人覺得沒頭沒腦,無法説服觀眾接受男主的這一屬性。
表演上的本土化問題更大。日本演員經常會出現更加二次元和話劇式的表演,在中國人看來,這種表演有些誇張,但是在整個日劇劇情、風格的設定下,這種表演看上去也比較協調。
但是翻拍到中國,很多動作和表情也原封不動的照搬過來,國內演員為了貼近原版刻意模仿,可是看起來莫名其妙,最終呈現的效果十分“驚悚”。
翻拍這件事其實難度不小,某種意義上甚至要比“原創”還要難:製作方要看得懂原版講得是什麼,然後再通過合適的本土化語言講述給本國觀眾,不僅要懂日本,還要懂中國。關於華語版《深夜食堂》,有知乎網友就爆料説:“中國版的編劇是日版加原著的安倍怡郎帶陳怡方,陳怡方雖然跟蔡嶽勳好幾年,但仍然算入行時間短,又是台灣人,編出來的戲能接中國大陸地氣才怪了。 ”
近幾年中國最好的翻拍作品就是翻拍自《十二怒漢》的電影《十二公民》,而它的成功也是依靠本土化的意識和細節支撐起來的
高級問題:中日雖同為黃種人,但文化隔閡並不小
由於日本人外形和中國人相似,北京、上海又和東京這樣的大城市愈發接近,導致很多導演、編劇認為中日電視劇在故事上可以互通。
這種想法挺荒謬的。日本文化是一個相對獨特的文化,否則十幾年前分析日本國民的《菊與刀》在中國國內也不會賣的那麼火。
與國產劇柴米油鹽、婆媳、婚姻不同,與韓劇俊男美女舔屏也不同,日劇不會單純的給你講個故事,它要把對人性、社會甚至哲學的思考都展現出來,以揭露和反映日本各個時期社會問題而著名。
日版《深夜食堂》中吟誦的這句,意思是所有的孤寂和懷鄉,都歸於平淡的日常
就像是《深夜食堂》,看似是情景劇,其實是通過講述的一羣社會邊緣人的故事,來表達説:面對無法改變的事情,不必要痛苦的掙扎,讓它歸於平淡的日常,然後活下去。
然而,中國其實還處在一個人人講求奮鬥的歷史進程中,講這些是沒有社會根基的。原版的《深夜食堂》也只不過被“簡化”成“小清新、治癒系”,而翻拍版更是連這個都丟掉了,在各種狗血劇情之後端上來一盤看起來並沒有很美味的食物,然後結束。
劇情複製容易,但內涵移植太難,如果捨棄掉內涵只要故事,那一部作品中最重要的東西便被捨棄掉了,本質上這部作品就是空的;如果內涵也照搬過來免不了在價值觀上有所衝突,整體基調顯得格格不入;但是如果直接把內涵嫁接於自己的社會現實,囿於整體故事框架的限制,很多地方也只能是用力不足,讓人覺得生搬硬套又格外矯情。
結語
一部好的翻拍作品,必須有基於自己社會現實的表達,否則就會像華語版《深夜食堂》一樣――東施效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