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刚刚开播三天的华语版《深夜食堂》创造了一个记录,在豆瓣网只获得了2.3的评分,刷新了2017年国产剧的新低,甚至要低于很多饱受争议的国产剧。除了《深夜食堂》,包括《问题餐厅》、《求婚大作战》等翻拍日剧口碑纷纷“扑街”。翻拍日剧在今年成了影视圈的潮流,可观众为什么只能感觉到尴尬与违和?…[详细]
要点速读
1
翻拍日剧最大的问题是“悬浮”――剧情、人物、台词、布景在现实中都找不到根,活像是从日本空降来的。
2
翻拍这件事其实难度不小,某种意义上甚至比“原创”还要难。
3
中日虽同为黄种人,但文化隔阂并不小,剧情复制容易,但内涵移植太难。
包括《深夜食堂》在内,一大波翻拍日剧都成为“悬浮剧”
除了《深夜食堂》,2017年已经有《问题餐厅》、《求婚大作战》、《约会恋爱究竟是什么》等多部翻拍日剧播出,为什么翻拍日剧突然成为了一股潮流?
《约会恋爱究竟是什么》的制片人孙佳亮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国内IP价格已经高到不可想象的地步,逼得不少制作公司不得不将目光转向海外。但日系IP还算价廉物美,一部顶级IP的价格大概也就与国内前100位的IP不相伯仲,对前十则没有可比性(不过听说最近抢得太疯也涨价了)。
另外,在这个被“IP”挟持的年代,翻拍在很多人看来是制作的捷径。然而,残酷的现实是,捷径往往也是最难走的一条路。想通过翻拍获得市场的认可,然而今年上线的几部翻拍日剧口碑却都不怎么样。
豆瓣网上华语版《深夜食堂》的评分
除了收获2.3分的《深夜食堂》,黄磊前不久的电影导演处女作《麻烦家族》也是翻拍自日本电影《家族之苦》,在豆瓣网上同样只获得4.7的低分,像是《问题餐厅》获得6.0的评分,在翻拍日剧中已经是非常不错的表现了。
这几部翻拍日剧被观众吐槽最多的问题就是“悬浮”――剧情、人物、台词、布景在现实中都找不到根,活像是从日本空降来的。
比如说在《深夜食堂》里,电视剧开头的独白、老板的打扮和餐馆的布景都是照搬日版原著的,这已经足够脱离中国社会现实了,可是想想,这种日式的小饭馆也不是不存在。但店中出现的菜品,时而是章鱼香肠、鱼松饭这样的日本料理,时而又是鱼香肉丝、小笼包这样的中餐,日版的“茶泡饭三姐妹”变成了国语版的“泡面三姐妹”,而且老板在煮泡面的时候,口口声声的“料理”,除了“悬浮感”,还充满了尴尬感和违和感。
不只是《深夜食堂》,其他几部翻拍日剧也或多或少存在同样的问题,可问题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低级问题:华语翻拍剧注水和植入成性
一般来讲,日剧全季长度也就在十几集。像《求婚大作战》原版只有11集,但翻拍过来增加到了32集。
而像《深夜食堂》这样的深夜美食剧,每集一个故事20分钟左右,每季保持在10集的长度,拍了三季。而华语版把每个故事拍成了足足两集90分钟。为什么要这么干?中国电视剧可是按集算钱的。
那怎么消耗多出来的这些时间?比如“茶泡饭三姐妹”说的是三名因为都喜欢吃茶泡饭而成为朋友的大龄独身女性,其中一人背叛单身联盟去相了亲,三人因此闹翻,但又因茶泡饭重归于好。而华语版“泡面三姐妹”增加了不少跟主剧情无关的情节,表现“姐妹情谊”的剧情动辄几分钟。
除了硬加剧情,还有不少时间给了植入广告。很多人已经无法分辨,自己到底在看的是一部电视剧,还是一支稍带情节的广告?
华语版《深夜食堂》截图
其实,当今的影视行业,完全拒绝资本肯定是不现实的,观众也没有那么排斥广告,《影视蓝皮书(2017)》给出的数据显示,65%的观众不排斥植入广告。而植入广告频频遭遇吐槽的根本原因还在于植入的太硬,硬到让人不舒服,硬到让人尴尬。
而且,对制作方来说,什么都不如赚钱实在,何况黄磊还是华语版《深夜食堂》出品人之一。
可是广告为什么非得那么硬?金主掏了钱,就得听到响动,简单粗暴远比潜移默化有作用,否则就不会有“脑白金”的成功。
中级问题:剧情和表演无法实现本土化
很多人发现,今年翻拍的这些日剧,很多地方都是1:1照搬日版,有网友吐槽:“这不叫翻拍,叫翻译。”出现这样的局面,有人认为日本版权方该背锅,日本版权方相对强势,如今面世的多部日剧翻拍作品,都可以找到日方团队的痕迹。哪怕是改动最大的《问题餐厅》,其剧本也有日方的参与;中国版《嫌疑人X的献身》拿到改编授权之后,需要把中国版剧本翻译成日文提交给日方,日方则提出不能做颠覆性改动、日韩电影中已经用过的梗不能借鉴等要求。
但是把所有的锅都甩给版权方也并不公平。比如《深夜食堂》原著漫画讲的是一群都市边缘人的故事,可是在华语版的第一集,就改掉了这些边缘人的身份,故事的感染力立马下降,原版的情节在这里看起来也有些违和。
日版《深夜食堂》的黑道大哥到了中国版里,看起就像天桥底下拉二胡的(上图是日版《深夜食堂》,下图是华语版)
而《约会恋爱究竟是什么》这部剧,出现“高等游民”的概念。“高等游民”这个群体是在日本特殊的时代背景下而产生的学历难民,是对于其本国而言十分常见的一个群体,然而中国并没有“高等游民”这个概念,突然冒出这样一个说法来只会让人觉得没头没脑,无法说服观众接受男主的这一属性。
表演上的本土化问题更大。日本演员经常会出现更加二次元和话剧式的表演,在中国人看来,这种表演有些夸张,但是在整个日剧剧情、风格的设定下,这种表演看上去也比较协调。
但是翻拍到中国,很多动作和表情也原封不动的照搬过来,国内演员为了贴近原版刻意模仿,可是看起来莫名其妙,最终呈现的效果十分“惊悚”。
翻拍这件事其实难度不小,某种意义上甚至要比“原创”还要难:制作方要看得懂原版讲得是什么,然后再通过合适的本土化语言讲述给本国观众,不仅要懂日本,还要懂中国。关于华语版《深夜食堂》,有知乎网友就爆料说:“中国版的编剧是日版加原著的安倍怡郎带陈怡方,陈怡方虽然跟蔡岳勋好几年,但仍然算入行时间短,又是台湾人,编出来的戏能接中国大陆地气才怪了。 ”
近几年中国最好的翻拍作品就是翻拍自《十二怒汉》的电影《十二公民》,而它的成功也是依靠本土化的意识和细节支撑起来的
高级问题:中日虽同为黄种人,但文化隔阂并不小
由于日本人外形和中国人相似,北京、上海又和东京这样的大城市愈发接近,导致很多导演、编剧认为中日电视剧在故事上可以互通。
这种想法挺荒谬的。日本文化是一个相对独特的文化,否则十几年前分析日本国民的《菊与刀》在中国国内也不会卖的那么火。
与国产剧柴米油盐、婆媳、婚姻不同,与韩剧俊男美女舔屏也不同,日剧不会单纯的给你讲个故事,它要把对人性、社会甚至哲学的思考都展现出来,以揭露和反映日本各个时期社会问题而著名。
日版《深夜食堂》中吟诵的这句,意思是所有的孤寂和怀乡,都归于平淡的日常
就像是《深夜食堂》,看似是情景剧,其实是通过讲述的一群社会边缘人的故事,来表达说:面对无法改变的事情,不必要痛苦的挣扎,让它归于平淡的日常,然后活下去。
然而,中国其实还处在一个人人讲求奋斗的历史进程中,讲这些是没有社会根基的。原版的《深夜食堂》也只不过被“简化”成“小清新、治愈系”,而翻拍版更是连这个都丢掉了,在各种狗血剧情之后端上来一盘看起来并没有很美味的食物,然后结束。
剧情复制容易,但内涵移植太难,如果舍弃掉内涵只要故事,那一部作品中最重要的东西便被舍弃掉了,本质上这部作品就是空的;如果内涵也照搬过来免不了在价值观上有所冲突,整体基调显得格格不入;但是如果直接把内涵嫁接于自己的社会现实,囿于整体故事框架的限制,很多地方也只能是用力不足,让人觉得生搬硬套又格外矫情。
结语
一部好的翻拍作品,必须有基于自己社会现实的表达,否则就会像华语版《深夜食堂》一样――东施效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