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耿倩倩(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寶爸寶媽們轉發分享)
鄰居待人謙和,但是鄰居家的孩子卻常常讓同小區的家長感到頭疼。這主要是因為只要有鄰居家孩子出現,自家孩子肯定得“吃虧”,作為家長自然不願意看到自家孩子受委屈。
比如説,小朋友們在小區的廣場上玩遊戲,原本挺融洽的氛圍隨着鄰居家孩子的加入而被破壞了。“你們都得聽我的!”鄰居家孩子“趾高氣揚”的樣子讓周圍的同伴很反感,有些性格比較膽小的孩子更是沒少被鄰居家的孩子欺負。
時間長了,只要有鄰居家的孩子在,其他家長就會帶着自家孩子離開。鄰居看到自家孩子被嫌棄心裏也很不是滋味。於是鄰居想要幫助孩子改改這種喜歡欺負人的霸道行為,可是一時間卻又不知道該從哪裏入手。別人家孩子都是乖乖的,只有自家孩子“行為不端”,鄰居也為此沒少為孩子收拾爛攤子。
一、“行為不端”的孩子會有哪些表現?
此前看過這樣一篇新聞。一名男孩在看動畫片的時候覺得樓外立面施工的聲音有些吵,於是為了自己不被打擾,男孩轉身回到廚房拿出了一把刀子,用力地割斷了懸掛在樓房外立面施工的工作人員的安全繩。幸好安全繩有兩根,施工人員這才沒有發生意外。
1. 自私
當孩子自顧自己缺少對他人的同理心時,孩子的自私特質表現得最為明顯。孩子的眼裏只有自己沒有別人,這使得孩子常常侵犯他人的權益而不自知。孩子只顧自身感受忽視他人處境的行為着實很讓人反感。
2. 撒謊
喜歡對他人説謊的孩子總是讓人很難信任。一個謊言背後是若干個謊言,孩子希望通過欺騙的方式來達到自己的目的,這顯然從出發點上看就是一種錯誤。喜歡撒謊的孩子總是會讓人覺得人品有問題。
3. 推脱責任
當孩子遇到問題喜歡推卸責任時,孩子表現出來的是沒擔當的樣子。孩子身上缺少責任感,不懂得為自己的行為買單,通過依靠把責任推卸給他人的行為來掩飾自身的過錯,這顯然有些説不過去。
二、為什麼有的孩子會“行為不端”?
此前看到這樣一篇新聞,一名男孩子在逛超市的時候被真空包裝的大米所吸引。於是還在趁着大人不注意,悄悄地用牙籤把大米扎破。真空的大米被戳破了,自然會在保鮮方面受到影響。
而當孩子被超市人員發現後向其家屬索賠的時候,男孩的媽媽卻指責超市監管不力。最後,寶媽以折扣價把大米全部買下,一共整整45袋。不過網友們對於這位寶媽的做法並不買賬“孩子犯錯了,卻推脱説是超市的責任,這果然是個熊家長。”
1.父母的包庇縱容
父母對孩子的行為過於縱容使得孩子無法意識到自身行為上的缺陷。當孩子犯錯後,父母的包庇會讓孩子更加無法無天。父母的“護短”心理反倒成了孩子成為熊孩子的誘因。
2.父母的錯誤示範
當孩子看到父母身上有一些不良言行時,孩子並不會對其有所察覺。尤其是在孩子的是非觀尚未完全建立的時候,父母在無形中為孩子營造了錯誤示範的環境刺激,讓孩子在不知不覺中受到行為誤導。
3.父母的過度寵溺
當父母對孩子過分寵溺的時候,孩子的行為就會被表現出驕縱、蠻橫。有父母的寵溺,孩子會認為自己的感受才是最重要的。父母的溺愛沒有教會孩子什麼是真正的愛,也使得孩子無法建立關愛他人的意識。
孩子天生單純,當他們的言行上出現了明顯問題,行為不端時,父母們不得不對自身的行為給予反思。
三、父母應該怎麼改正孩子的不良行為呢?
1. 讓孩子為自己的言行負責
當孩子發現自己的行為不必被負責時,孩子就很難有行為分寸感,孩子的犯錯成本過低,這就導致的孩子言行容易出現偏差。所以父母有必要讓孩子為自己的言行承擔責任,讓孩子努力為之進行彌補。
2. 給予孩子錯誤行為的適當懲罰
當孩子犯錯後父母應該給予適當的懲罰,強化孩子負面言行所造成的負面影響。父母的懲罰讓孩子的是非觀建立得更加明確,讓孩子更加能夠做到是非分明。適當的懲罰讓孩子對於負面言行有所忌憚,進而做到行為自我約束。
3. 父母為孩子做好行為示範
當父母是品行端正的人時,孩子受到影響也會覺得很自然地有所習得。孩子對於父母的行為模仿是無時不刻不在進行的,這出於對父母的本能崇拜,也出於天生的模仿好奇。父母以身作則,孩子更加容易受到正面影響。
蘇霍姆林斯基説,父母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孩子之所以成為熊孩子,這其中父母教育的錯誤引導不可被忽視。如果孩子養成了錯誤的行為習慣,那麼父母就需要花費更多的教育精力來彌補。大家對於孩子的言行培養有哪些看法分享呢?
本文原創,關注我,每天學習育兒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