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中國人怎麼從德系粉,變成了日系吹?丨寅哥麼麼答

由 敖學農 發佈於 綜合

各位同學大家好!

現在開始回答5個來自

往期「寅哥麼麼答」留言中的問題

Q1 :中國人怎麼從德系粉,變成了日系吹?| 00:50-08:25

Q2 :新C級1.5T寅哥開過了嗎?輕混系統的表現如何呢?| 08:26-10:28

Q3 :聊聊極氪001的三電系統發佈會,電池真的能夠絕對安全嗎?| 10:29-13:02

Q4 :據傳豐田賽那售價27.68萬起,這個價格有競爭力嗎?| 13:03-14:30

Q5 :現在廠家對於駕駛輔助系統是否存在過渡宣傳的情況?| 14:31-18:30

Q1:中國人怎麼從德系粉,變成了日系吹?

這些都是週期性、波動性的,習慣就好。10多年以前曾經是貶日吹德,然後差不多每5到7年一個輪迴,現在正好輪迴過來了而已。簡單來説原因有這麼幾點,首先是車企本身的發展,確實就存在技術爆發期和收割利潤期,比如當年寶來和早期速騰的技術噱頭和車身用料就明顯強於2010年後的大眾車型,幾年前是馬自達SkyActiv創馳藍天以及豐田TNGA技術爆發期,也會讓大家比較有好感,而且主攻北美的日系反而比非豪華品牌的歐系更注重碰撞安全,畢竟在2010年初那段時間在口碑上吃了大虧,然後5年後新一代車型應對碰撞測試表現都極好,這些都屬於因為時間波動帶來實質性上的口碑差異。

其次是媒體的推波助瀾,會把好的吹得更過,差的貶得更低,在現如今的工業生產體系下,如果按照100分來算,絕大部分車型的得分都是50-70之間的水準,但有些媒體口中卻是0分到100分的區別——有矛盾衝突有爭議才有流量。尤其在自媒體年代,一個混亂而充滿爭執的環境才是許多媒體最需要的,很多從業者或是有意識,或是無意識,都為放大沖突矛盾起到了推動作用。

然後就是受眾的因素,當一個羣體天天忍受“車黑”嘲諷罵街羣魔亂舞,等到一個反擊的時機(比如當比亞迪推出DM-i時),必然會迎來強力的反彈,君子報仇五年不晚,也有一些是新接觸到汽車信息的,搜出來當年那些不公的報道也會氣憤不已。也多説一句,那種論壇水貼的機器人確實有,但能對罵的肯定都是自帶乾糧的活人,沒哪個收錢辦事的能那麼敬業蹲在論壇裏一噴噴半年的……

也有之前我觀察到的有趣現象,比如新生代對雷克薩斯的支持度特別高,不少人卻是因為父輩喜歡德系,為了顯示出比父輩更懂車的心態,所以就是要買雷克薩斯,並且特別樂於分享自己這類經歷順帶踩一踩家裏的德係為樂,這個怎麼説好像有點弗洛伊德理論的弒父情結了……另外,國人能擺在明面上討論、發泄不滿的話題選擇不多,車圈也算是個必然的歸宿吧,相比中庸平淡的討論,還是撕比、罵街更痛快。

Q2:新C級1.5T寅哥開過了嗎?輕混系統的表現如何呢?

因為在保密階段所以不能説太多,只能説一個大概趨勢。此前因為排放政策的緣故,大家都會發現現在的車越來越“肉”了,用最簡單的話説就是不好開,幾乎大部分車型都受到類似的困擾。原因就是排放標準太嚴格,為了符合極為嚴苛的PN排放,很多車發動機轉速都必須儘可能降低,也就是日常行駛時反應慵懶的原因之一。而很多車型新一代的小排量系統,從最開始設計時就是為了滿足排放和油耗法規,反而一定程度上恢復了10年前車型的油門響應。當然在加速方面,是很難回到5年前2.0T的“黃金年代”了,那時候什麼C260L,A4L都能破7進6秒,甚至我記得高功率的328i在冬天能跑出5秒多的零百加速成績。另外全新的48V系統,現在也進化到了真正讓啓停動作完全無感的地步了。

Q3:聊聊極氪001的三電系統發佈會,電池真的能夠絕對安全嗎?

極氪001此前曾經有過一些爭議,比如800V和400V之爭,電機選擇之爭,不過這些暫且不詳談,只説電池技術的話,確實極氪做得不錯。鎳55(523)的方案成本相對較高,通過穿刺,碰撞和加熱試驗也確實能看出熱管理系統下了大功夫。絕對安全的事物不可能存在,但目前看在鋰電池領域這樣的安全性還是挺不錯的。此外,能看到電動車目前的發展趨勢,續航大約在500-700km會進入一個穩定期(再多的續航實際價值相對不大,還會拖累車身重量),電機效率目前基本已經攀升到差不多頂端了,剩下需要大力進步的就是充電速度了。

Q4:據傳豐田賽那售價27.68萬起,這個價格有競爭力嗎?

如果真的是這個價格,肯定很有競爭力,畢竟豐田賽那MPV的金字招牌放在這兒。此前大眾威然MPV的失敗,產品力其實沒什麼問題,主要是知名度不足以擊穿國人對7座SUV的偏好,但賽那不一樣,豐田忠實擁躉太多了,尤其在廣州等南方城市,而且此前不少人買漢蘭達卻不是因為要越野(漢蘭達越野脱困能力很弱的),就是為了要“豐田”的大空間車型,等的就是價格合理的國產賽那……

Q5:現在廠家對於駕駛輔助系統是否存在過渡宣傳的情況?

一定程度上肯定是存在的,因為不會有廠商很誠實的説,“我們的輔助駕駛系統就那樣,完全信任會撞死人”……之前李想説的非常對,只可惜理想的輔助系統此前做得是相對比較差的,這樣的發聲稍微有點尷尬。而且同樣存在很多廠商不好控制的因素,比如高速路上理想ONE車主跑到副駕拍抖音什麼的,還有一些終端店銷售人員為了賣車,不經意間各種對消費者錯誤的誤導。另外,輔助駕駛這東西需要大量的實際路跑數據去優化和研發迭代,簡單來説就是要走在灰色地帶(比如特斯拉是最典型的例子)才能進步更快,不成熟怎麼能上路?但不上路怎麼能變成熟?在這種背景之下,如果沒有國家級政策頒佈,對輔助駕駛和自動駕駛的定義作出限制,廠商肯定是沒動力去做不討好的事情,甚至國家可能也不希望管得太嚴造成進度落後於歐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