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沒進門,王曉梅就聞到一股濃重的尿騷味,她知道,今天上門評估的對象肯定是一位失能老人。
王曉梅是一名老年人能力評估師,這是一項新興職業,顧名思義就是對老人的身體、心理等方面進行評估分級,通過評估和分級,知道老人哪方面能力缺失,從而針對不同需求進行精準服務,也可以通過評估和分級,幫助老年人申領相應的護理補貼。2020年7月6日,國家多部門聯合發佈了9個新職業,老年人能力評估師位列其中。
實際上,在此之前,王曉梅就已經開始從事這份工作了。2018年,武漢市在國內率先引進老年人能力評估師培訓體系,王曉梅是最早參與培訓並拿到資格證書的人之一。
近年來,隨着老齡化深入,養老服務行業朝着專業化、精細化方向發展,出現了老年人能力評估師、養老護理培訓師等一系列新職業。
“不同的老人有不同的需求,只有瞭解他們的具體情況和需求,才能為老人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服務。” 王曉梅在解釋自己的職業時這樣説道。
在此之前,她在一家外企做過口譯,隨後在加拿大待了三年,回國後她選擇進入這個行業。從業4年多,王曉梅為數千名老人做過評估,從福利院到社區居家養老的老人。她感受到,養老服務越來越被需要,也越來越重要,但人才短缺卻是這行普遍面臨的問題。
九派新聞注意到,2021年11月,一份《老年人能力評估師就業景氣現狀報告》曾引發廣泛關注,該報告顯示,未來五年,對老年人能力評估師的需求將超過300萬人,而目前從業者還不足10萬人。
人才短缺問題也出現在其他養老職業中。李樂是一名養老護理培訓師,她的主要工作是對老年人照護師進行專業技能培訓。實際上,現在的很多養老機構並沒有設置這個崗位,“一般的養老機構都採用傳統的傳幫帶方式,老護理員帶新護理員,但這樣會導致護理員的水平良莠不齊,很難提高。”她説。
李樂此前在一家金融機構供職,在35歲前,她毅然辭職,進入目前這家養老機構,成為一名培訓師。不過,真正工作時她才發現,培訓師的實際工作和她想象中的差距頗大,她第一次到一位老人家服務時,就差點將自己“勸退”。
以下是她們的自述:
【1】“從那户老人家裏出來,我連長褲都不想要了”
講述人:李樂
36歲 老年護理培訓師
李樂在為護理員們講課,她所在的晚晴楓養老助殘機構共有3百多名護理員,大部分為女性,年齡普遍為四五十歲。圖/受訪者提供
我一直在做老年護理培訓師,今年是我入行第二年。我和丈夫都是獨生子女,需要共同贍養6個老人。我是真正能夠理解夫妻面對上有老、下有小的窘況。
但進入養老行業前,我只是覺得這個行業是未來的一個趨勢,我並不確定自己是否真的適合這個職業。
當時我已經34歲了,在一家金融公司做培訓。我覺得35歲是金融行業的一個分水嶺,過了35歲再去找工作,要麼轉獵頭,要麼就要降級尋找工作。所以就想趁着35歲前,換一個可以做一輩子的行業。養老行業對年齡要求不大,當時在面試這家養老機構時,我對老闆説:我只給自己半年的時間,如果不適合就走。
我當時面試的就是老年護理培訓師。做護理培訓師,除了要掌握理論知識,還必須有深厚的實踐經驗,我們機構規定,每個月至少要有一週時間下一線,為老人進行上門服務。我記得我入職第二天早上,我就去了一個患有精神病的老人家庭,他老婆和女兒也都患有精神疾病。
我的任務是到他家做衞生。老人家裏的衞生狀況堪憂,都不用打開門,進門前就已經能在樓道里聞到味道。進去打掃衞生時,發現他們平時生活不能自理,會在灶台上廁所,牀上也有排泄物,下水道也堵了。
那天我穿了一條闊腿褲,從那户老人家裏出來後,我連褲子都不想要了。回去路上看到一家肯德基,本想進去吃飯,但是不敢,我知道自己身上有味道。
我對這份工作產生了迷茫:這到底是個怎樣的行業,我選對了嗎?要不再堅持一兩天看看?起碼把今天做完吧。
那天下午,我又去到另外一户殘疾老人家裏,為一個盲人老奶奶服務,她一輩子都沒有見過光明。在做衞生過程中,我發現她非常樂觀,主動和我聊家長裏短,問我家裏幾個老人,女兒幾歲了......和她交流,我感覺自己被傳遞了一種積極向上的力量。這樣的老人都在努力生活,我為什麼不?我甚至想為他們做點什麼。後來我就決定留下來,為老人們服務。
我的工作主要是給服務老人們的一線護理員做培訓。實際上,老年護理培訓師是一個新興職業,很多養老服務機構並沒有設置這個崗位。
傳統上,養老護工的培訓都是採用“傳幫帶”師徒制的方式,不是很注重系統培訓,新入行的護工可能就跟着老師傅學幾次,到老人家裏感受一下如何提供服務,然後就自己去接活了。這就會造成護理員的職業水平良莠不齊,沒辦法形成規範化的工作流程。
實際上,目前一線養老護理員的平均文化素質都不是很高,很多都是四五十歲的阿姨,稍微年輕一點的可能就會做月嫂去了,因為社會普遍對孩子投入會比對老人投入多一點,做月嫂的工資有時候會比做養老護理員高一倍,這就導致來從事養老護理員的年齡更加偏大,很多時候我都看到滿頭白髮的護理員在照顧更老的老人。所以,對護理員的知識技能培訓顯得更為重要。
有時我去一線做護理工作,看到這些老人,就想到我的父母。我父親是一個報喜不報憂的人,他腎不好,每年都會做一場手術,很多次我都是從妹妹和舅舅口中知道的,被告知時,父親的病情已經恢復。
有一年夏天,父親打赤膊時我偶然發現他腰上有一塊疤,再三追問下他告訴我,是前幾個月做腎臟手術,打完麻藥肉體沒有知覺,但有點冷,母親給他灌了一個熱水袋放在腰間,當時沒太注意温度,等到發現時皮膚已被燙壞,就留下了傷疤。
老人們實際上比我們想象中更需要照顧,有時候是生活上的照料,有時候是一種陪伴和人文關懷,我希望我這份職業能培養出更專業化、更具有人性化的護理人員,讓老人們過得更幸福、健康、有尊嚴。
【2】“環境逼着他,他必須自己照顧自己”
講述人:王曉梅
55歲 老年人能力評估師
王曉梅在一户人家對老人進行評估工作。圖/受訪者提供
我是2018年開始做老年人能力評估師的。老年人能力評估師,顧名思義就是對老人的身體、心理等方面進行評估分級,知道老人哪方面能力缺失,從而針對不同需求進行精準服務,也可以通過評估和分級,幫助老年人申領相應的護理補貼。
其實我之前並不知道有這份職業,我之前是做翻譯工作的,在一家中外合資的企業做總經理助理以及翻譯,後來我辭掉工作陪孩子去加拿大讀書,在加拿大我做過義工,還去過養老院,他們的養老院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服務很完備,很人性化。
大概是2014年,我父母年齡都比較大了,我考慮回國為他們養老,當時我就想掌握一種技能,在他們老的時候,能好好的照顧他們,就想到了養老行業,而且當時正好有養老機構在招聘,我就進了這一行。
最開始,我是做護理員培訓工作,2018年,武漢市引進老年人能力評估師,可以報名參加培訓,我覺得這是一個新鮮的職業,而且很有前景,我就去參加培訓了,當時一批大概通過了2百多人。
在工作時,我們評估師會隨身帶一份老年人能力等級評估表。這份評估表按日常生活活動、精神狀態、感知覺與溝通,以及社會參與等,細分出80多項指標,通過綜合打分,評估出老人失能等級。你要對這些選項爛熟於心,知道各項標準的確切含義,才能對老人作出客觀評估。
一般都是社區、福利院邀請我們進行評估,然後根據評估的結果,會給老人匹配不同的照護服務。比如有些老人生活不能自理,可能就需要洗澡服務,有些老人需要陪伴,照顧員就會根據評估結果,和老人多聊聊天。
不過要客觀評估需要一定的經驗,不同的老人很不一樣,比如有些老人好面子,或者不願增加子女的負擔,你去問他,他會説他什麼都行,什麼都會,不需要別人幫助,實際上他可能是在掩飾自己。
我前段時間在養老院碰到一位80多歲的老人,他身材魁梧,雖然老了但看起來還是風度翩翩,他退休前在一家國企做中層領導,從院方提供給我們的病例顯示,他患有老年痴呆,有認知障礙,但你在跟他溝通過程中完全看不出來,他其實是在極力掩飾這一點。比如當我問他,你記不記得今天是幾號,他回答我不告訴你,他用這種方式來掩飾。
在農村給殘疾老人評估時,也有這種情況。正常情況,你會覺得他肯定是失能或者半失能老人,需要人照顧。但你一看,他啥都能做,他能上廁所、做飯,還可以洗臉洗澡,其實他是殘疾的,環境逼着他必須自己照顧自己。這時候,我們就必須給他作出客觀評估,才能幫他申領到相應的養老補貼,得到相應的照護服務。
作為一個新興職業,目前這行還是比較缺人的。一方面,很多地方還沒有充分認識到老年人能力評估的重要性,我們的應用範圍很有限。另一方面,目前專業的老年人能力評估公司數目很少,而且大家對這個職業認識度不高,願意投入這個職業的意願也不是很強。不過作為我來説,雖然這份職業收入不是很高,但這份職業確實讓我體會到了幫助老人的成就感。
九派新聞記者 陳偉 實習生 湛澤梅
【爆料】請聯繫記者微信:linghaojizhe
【來源:九派新聞】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繫,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