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轉向柱被換成手動轉向柱,保時捷車主遭遇的“減配門”事件,近日引發了強烈的社會關注。
事情緣於部分車主購買保時捷旗下車型時,本該標配的電動轉向柱因芯片短缺,被暫時更換為手動轉向柱,銷售人員當時表示後期將為車主補裝電動轉向柱。但簽署協議數月後,保時捷又表示將取消後補電動轉向柱,只能補償代金券。同時還有部分車主表示留意到新聞才知道新車缺少了這一配置,有的車主表示提車時才被告知需要後期補裝電動轉向柱。無論如何,保時捷都難逃“銷售欺詐”的指責。
雖然在保時捷之前,特斯拉、奧迪、理想等品牌都出現過因為缺芯而交付“半成品”給消費者的事件,但從未有一個品牌像保時捷這樣,受到如此強烈的輿論攻擊。買車君認為,保時捷既單方面撕毀合約,又不能給出滿意的賠償方案,中國消費者羣起而攻之也是意料之中。
保時捷“雙標”引發更強的輿論壓力
更令中國消費者感到不滿的是,保時捷竟然區別對待中國消費者和海外消費者。一方面是海外的車主早已在今年年初收到了保時捷的郵件,被告知新車的電動轉向柱江北替換成手動轉向柱,並且保時捷將主動賠付500美元的抵用券,無任何限制使用的條件。
另一方面是保時捷曾承諾中國消費者可在後續免費升級電動轉向柱,但消費者提車後卻單方面取消承諾,僅以補發代金券的方式作為補償,而這2300元的代金券只能用於售後。
有意思的是,在保時捷4S店加裝電動轉向柱的價格高達3萬元。這筆賬,中國消費者怎麼也算不過來。
在輿論壓力排山倒海來臨之際,保時捷終於願意在官網發佈一封“保時捷中國致車主的一封信”,裏面提到保時捷因全球半導體產能短缺,保時捷在今年一季度末決定取消帶電動調節功能轉向柱的恢復更換計劃。但在信中,保時捷一句“希望徵得客户的理解”,便將自身的責任與過錯推得一乾二淨,也沒有給出足以令消費者滿意的解決方案。
作為保時捷最大單一市場,中國貢獻良多
有網友表示,保時捷的“雙標”行為明顯就是——吃着鍋裏的飯還要砸鍋。這話不無道理,2021年,保時捷在中國一共交付了95671輛新車,佔到了其全球銷量近32%。而中國已經連續七年成為保時捷全球最大單一市場。憑藉Macan、Cayenne、Taycan、911、Panamera 、718等多款車型火熱的市場表現,保時捷的整體營收也相當亮眼。
參考保時捷發佈的財報,其2021年全年的利潤達到了53億歐元(約為372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了27%。保時捷一躍成為全球盈利能力最強的汽車製造商之一,在此背景下,保時捷仍不惜得罪中國消費者,確實令人費解。
難道中國消費者的需求不配得到重視?為什麼保時捷對中國消費者如此傲慢?買車君猜測,或許是在中國市場賺錢太容易了,以致於保時捷從未思考過要尊重中國消費者。
籌謀獨立上市,中國市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今年2月份,大眾汽車集團發表聲明稱保時捷將會獨立上市。隨後華爾街也給出相關估值,預計保時捷的估值在600-850歐元之間,一旦保時捷成功獨立上市將很有可能會成為歐洲最大的IPO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保時捷獨立上市後對中國市場將會更為依賴。一方面是每賣出三輛保時捷就有一輛來自中國,中國市場作為保時捷的主要戰場,重要性不言而喻。
另一方面是保時捷在轉型電動化的過程中,更離不開中國市場。2021年,保時捷在中國市場交付的電氣化新車佔比達到了18%。目前保時捷在中國市場推出了高達16款新能源汽車,並不斷擴展包括家用充電、第三方充電、目的地充電在內的充電網絡。戰略層面,保時捷還計劃在電氣化和數字化方面投資100億元,其中90%用於電氣化的研發和與電氣化相關的有形資產的投資,更適應中國市場的本土化。
那麼問題來了,應該抱緊中國市場“大腿”的保時捷,為何在處理因芯片短缺導致電動轉向柱短缺事件時,沒有像其他品牌一樣給中國消費者一個合理的解決方案?
保時捷作為全球知名的豪華品牌,竟然如此明目張膽地“欺負”中國消費者,並妄圖以2300元的代金券平息消費者的怒氣,被送上熱搜也不足為奇。而保時捷此次也給其它品牌好好上了一課,即該如何對待中國消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