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見習記者 鄒阿江 受訪者供圖
“這幾天,我們正忙着搬新家呢。”8月17日上午,封面新聞記者聯繫上內蒙古烏力吉口岸邊境派出所所長老於,電話那頭的聲音有按捺不住的興奮。下個月,派出所就要搬出藍色集裝箱,入住旁邊的兩層新辦公樓。屆時,這個目前全國唯一的集裝箱派出所,將翻開新的一頁。
灰黃為主色調的戈壁灘上,兩座藍色的集裝箱映入眼簾,屋頂上那一面獵獵飄揚的警旗,宣誓着房子的“主權”。這裏,就是烏力吉口岸邊境派出所。驅車從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向北出發,經過足足430公里的車程,才能抵達烏力吉口岸。這是一條即將開發的中蒙能源新通道,也是阿拉善的第二條邊貿新通道。
兩間集裝箱,不足60平方米,住着9位民警。他們管轄着中蒙邊境線18.4平方公里的邊境管理區,平日裏除了邊境巡邏,還負責暫住人員登記、治安案件處理、矛盾糾紛調處等。
全國唯一集裝箱派出所
下月將搬進新樓
作為目前全國唯一的“裝”在集裝箱裏的派出所,烏力吉口岸邊境派出所已有近5年曆史。
2016年底,口岸初建,營房尚未完工,派出所就搬進了兩間臨時搭建的藍色集裝箱房裏。一間做辦公室,一間成了宿舍,兩張牀鋪,一個衣櫃,一張辦公桌,多一張凳子都擺不下。“屋內空間有限,來個客人就只能坐到牀邊談事情。”老於已經習慣了這樣的待客之道。
老於全名叫於鳳東,他個子不高,身材敦實。儘管才43歲,但他總是自嘲,自己看上去顯老,所以讓大家喊他“老於”。作為戍邊21年的老民警,他先後待過3個基層單位,2017年的時候,最終來到這處風沙彌漫的邊境,靠實幹帶出一支過硬的隊伍,支撐起這個新設立的單位。
2017年,這個集裝箱邊境派出所正式在國門一線運營辦公。作為第一任所長,老於和同事們在這個進門就需要坐到牀邊的集裝箱裏已經工作和生活了近5年。如今,這樣的日子已進入倒計時,預計今年9月,他們將搬進旁邊新建的二層小樓裏。
即將入住的新樓,由烏力吉口岸建設指揮部修建,建築面積1450平方米。之前辦公樓剛裝修好,老於和戰友們就迫不及待去參觀了。“環境是真的好,一下子就寬敞了。”老於很感謝當地政府,因為聽説他們自己的辦公樓都還沒修好,優先保障了這邊的辦公樓。老於説,他們將和當地政府的部分工作人員一起在這棟新樓裏辦公。
至於陪伴了自己和兄弟們4年多的集裝箱,仍有1個會保留在戈壁灘上。“這是我們9個人的記憶,也是我們的光榮。”老於説,以前大家送來的錦旗、獲表彰的獎狀,都會留在這個箱子裏,“看到它們,看到這個集裝箱,我們就會湧起初來烏力吉口岸時的那股拼勁兒。”
集裝箱裏日子不好過
最初一個月洗一次澡
阿拉善左旗烏力吉是我國年降水量最少的地區之一,也是北半球同緯度降水最少的地區。年平均降水量為80-200毫米,而蒸發量則由東南部的2900毫米向西北部遞增3300毫米。
“一到夏天,基本都在40度以上,集裝箱外包鐵皮,牆壁厚度不足10釐米。在太陽的炙烤下,室內就像‘蒸籠’,熱得讓人喘不過氣來。”老於話鋒一轉,而到了冬天,寒冷的空氣從北面吹來,氣温經常低至-30℃,集裝箱又成了“冰箱”。
“一年365天,小風天天有,大風三六九。”生活在烏力吉口岸的人,總是這樣形容這兒的天氣,三六九説的是三、六、九月。晚上睡覺時,集裝箱被颳得吱吱響,室內時常灰塵飛舞,大家只能擺上水盆增加濕度,再戴上口罩睡覺,即使這樣,半夜也經常被嗆醒。
除了這些,“90後”民警吳洪格爾覺得,最深刻的記憶是洗澡。4年多前剛來的時候,因為口岸新建設施還在陸續完善中,生活用水要從100公里外拉回來,一個月才能洗一次澡。還有,信號差讓手機形同擺設,打電話要找個高高的沙丘,更別談連互聯網了。
“在你們的城市,你們想用多少水都行,在我們這不行。”吳洪格爾的洗澡問題,在2019年得到了解決——口岸管委會新建辦公樓洗澡間投用。
不過,畢竟曾生活在水困角落,現在看着水龍頭裏流出的清水,吳洪格爾和戰友們仍然捨不得“盡情享用”。他們在集裝箱門外放了兩個大水桶,用來裝民警們洗漱剩下的水,然後進行二次利用。在他們的辛勤澆灌下,50棵新種下的胡楊林已經日益茂盛起來。
辦公和居住條件持續改善,工作和生活也在慢慢變好。今年1月,吳洪格爾升級為一名父親。對他而言,下班後躺在集裝箱裏的牀鋪上和妻兒聊天,就是最愜意的時光。
9名民警個個身兼數職
和轄區羣眾成“一家人”
阿拉善地區人口25萬人,但總面積是27萬平方公里,比兩個福建省面積還大,是全國人口最稀疏的地區之一。烏力吉口岸更是地廣人稀,派出所方圓40公里內只有兩户牧民。2017年7月左右,這裏陸續來了幾批外來務工的農民,有木匠、水泥工、鋼筋工……“大部分來自甘肅、四川,因為每天能比在當地多掙100元,明知條件艱苦也過來了。”
但當時這裏的艱苦,還是超出了部分人的想象。“生在這裏的年輕人想出去,外來的很多都堅持不了一個月。”29歲的姬沁賢是派出所的外勤民警,軍校畢業後先後在3個基層單位服役,11年來當過炊事員、駕駛員。公安邊防部隊改制後,姬沁賢主動申請到了艱苦偏遠的這裏。
剛來不久的一天下午,姬沁賢和同事像往常一樣去企業走訪。剛進門,就看到一名農民工躺在地上。大概是水土不服,工人皺着眉頭,看上去很難受。姬沁賢等人將他送回宿舍,過了一會兒,工人緩過勁來,開口第一句話就問,“我可不可以回家?這個地方太苦了,來了10天,連澡都沒洗過一次,真不是人呆的地方。”
但包工頭説,按照約定,不滿一個月就走,沒有工錢。最終,在姬沁賢等人的調解下,包工頭結了工錢。翌日凌晨,這位工人就帶着行李匆匆而去。“像這樣的勞務糾紛,在烏力吉時常發生。”姬沁賢説,但隨着這幾年條件持續改善,越來越多人留了下來,在18.4平方公里的轄區內,已經有5家施工企業、375名務工羣眾。
隨着口岸上越來越熱鬧,民警們的“業務線”也不斷拓展。不僅要負責口岸暫住人員的登記、治安案件處理、矛盾糾紛調處,還是大家的衞生員、保衞員、郵遞員、售貨員、放牧員、理髮員……“孫悟空有七十二變,我們9個人也是個個身兼數職。”
據不完全統計,派出所成立近5年來,先後幫羣眾代買物資共計4萬餘元,幫助羣眾解決困難120餘件,累計化解矛盾糾紛35起,為231名外來務工人員討回工資360餘萬元。
每一個數字背後,都是一個故事,一段人與人的相處。姬沁賢説,民警們每天和大家打交道,彼此關照、彼此成就,不是簡單的管理和被管理的關係,也不是簡單的服務和被服務的關係,“你想一下,茫茫戈壁,浩瀚大漠,就我們這些人朝夕相伴,民警、牧民、務工者,時間久了就像一家人。”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