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改體制 求創新 謀發展——聚焦乾安農墾改革轉型升級

由 許愛花 發佈於 綜合

吉林日報

行走在乾安墾區,處處可見乾淨整潔的村道、錯落有致的村舍、生機勃勃的花草樹木和笑得開懷的村民……多年來,農墾人對家鄉的美好憧憬,正悄然變為現實,一幅“轉型升級、跨越發展”的新圖景正徐徐展開。

推進墾區集團化

打造現代農業航母

改革春雷動,發展馬蹄疾。2015年末新一輪農墾改革以來,乾安墾區借鑑其他墾區轉型經驗,充分發揮國有農業產業龍頭引領作用,着力聚焦重點產業發展目標,全面深化管理體制經營機制改革,大力推進墾區現代農業建設,探索走出一條農場企業化、經營規模化、生產專業化的創新發展新路。2019年,全墾區集約經營土地面積15750畝,實現總產值2億元,新增智慧化農機設備120台,機械率達80%以上。

墾區各農場間優勢互補,強強聯合。深入推進集團化改革農場企業化改造,通過重組、併購、引資等方式,將乾安縣大遐畜牧場資源資產整體劃轉,成立乾安縣大遐農業綜合開發有限公司。公司與9個分場子公司以資本為紐帶構建母子公司管理體制,建立緊密利益聯結機制。

推進政企社企分開,明確職能劃分、優化人員結構,着力抓好國有農場辦社會職能改革。將原有16項社會管理服務職能全部從企業剝離,整體移交乾安縣讓字鎮大遐社區,人員開支及辦公經費納入縣財政預算,確保墾區卸下包袱輕裝上陣。

從農場到農場公司,變的不只是名稱,關鍵在於行政化管理體制的再造。切實建立落實“一委三會一層”現代企業制度,公司與原農場實行機構、人員、財務、資產、債務“五分開”,對域內資源要素整合重組,健全完善收益分配辦法,使之成為真正的市場主體。

耕地薄田變肥田、低產田變高產田。實施規模經營高標準農田建設,推進資源優化集約發展,緊密結合自身實際,堅持以發展公司制農業經營形式為突破口,統籌抓好土地資源集約整合、規模化集中統一經營。將着力打造黑果花楸、苜蓿草、中草藥、玉米水肥一體化4個高標準、規模化現代農業產業基地。

今年,墾區集約經營規模擴大到5萬畝,按照墾區產業發展總體規劃,未來3年公司集中統一經營土地面積將超過30萬畝,實現域內土地全覆蓋,以推進乾安大遐國家級農業產業園為抓手,全面建設現代農業大基地、大產業、大企業。

強化科技支撐

助推產業轉型升級

農機一小步,農業一大步。科技創新是農業發展的持續內生動力,也是乾安農墾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從“靠天吃飯”到規模化種植、科學化管理,乾安縣大遐畜牧場通過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水肥一體化種植技術、玉米秸稈全量深翻還田等技術,實現耕種收全程機械化和玉米收割不落地,在提高耕地生產效率和水資源利用效率的同時,大大提高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5月,正值春耕生產的重要時節,大遐農業綜合開發有限公司的千米條田內,十幾台“大鐵牛”無人駕駛大馬力拖拉機、12行免耕播種機轟鳴作響,奔走在田間地頭,整地鬆土、淺埋滴灌、精準播種。

“今年,我們所有的拖拉機都裝上了導航系統,設置的每一條壟寬度一致。現在都是免耕播種,起到了合理密植的作用。同樣的1公頃地,你多種出來兩壟,還能不增產嗎?”談起農機作業效率,乾安縣大遐農業公司總經理劉啓雷對記者感嘆道,這5萬畝地,8套設備25個人左右,不到20天就能全部播種完了。

7月,豔陽高照,記者再次來到公司高標準農田內,看到一根根黑色的膠管縱橫交錯,在播種時間、土肥條件相同的地塊,膜下滴灌播種的玉米比普通大田播種的露底玉米長得明顯粗壯、高出一截。

劉啓雷介紹,這些管子就是用來給玉米澆水施肥用的滴灌管道,地上種的每一棵玉米都對應管道上的一個滴水孔。在水肥一體化操作間裏,記者看到工作人員正通過設備將抽取後的井水進行過濾,然後將提前混合好的肥料注入水中,再輸送到大田裏。“這裏的土地全部採用水肥一體化膜下滴灌種植模式。我們找來農科院專家實地測土配方,根據作物的不同時期需要的不同養分進行科學施肥,不僅節水、省肥、減人工,玉米長勢還特別好,品質也上去了。”

“實施規模化集中經營前,我家承包租賃這塊地,最好年景玉米每畝產量最高1000斤左右,平均單產只能達到750斤左右。實行規模化集中統一經營後,種子、化肥、農藥等生產資料,由公司集中採購、統一配送,採用水肥一體化種植技術,玉米每畝單產達到1700斤,最高產量超過2000斤,增產了30%,每公頃增加效益3000元左右。”村民張大娘,坐在玉米收穫機上,看着一望無際的玉米地,幸福的笑容溢滿黝黑的面孔。

省農業農村廳農墾處四級調研員程子峯表示,今年全省農墾系統採用這種方式規模化種植玉米的面積已經達到了10萬畝以上,明年我們還要繼續在全省92個農場企業中,繼續大力推廣水肥一體化、全程農機化規模化種植。力爭在“十四五”期間,全省具備條件的墾區基本實現這種規模化經營。

轉型早一步,機遇多一分。乾安農墾及時準確地把握住了轉型發展的良好時機,利用科學技術作支撐、實現產業多元化發展,迎來了新的成長機遇。

這樣的變化不只體現在簡單的數據上,還體現在墾區發展變化的方方面面。曾經,職工連工資都無法按時領到手;如今,“錢袋子”日益豐滿,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遍地開花,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如火如荼,脱貧攻堅穩步推進,民生福祉不斷增加……

這些喜人的變化,吸引了不少人的眼光,使得本來外流的人員紛紛迴流,不少職工子弟和外地大學生在畢業後也將農墾作為工作首選。

“過去我們是捧着金飯碗找飯吃,現在我們是拿着金飯碗有飯吃。”談起這幾年的變化,劉啓雷倍感自豪。 (張燕莉 記者閆虹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