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的爆發,則使本就告急的全球糧食系統雪上加霜。聯合國秘書長古鐵雷斯警告稱全球正面臨 50 年來最嚴峻的糧食危機。10月19日,博鰲亞洲論壇“全球經濟發展與安全論壇”首屆大會舉行以糧食安全主題的分論壇。世界糧食獎基金會名譽主席肯尼斯·奎恩、聯合國糧食計劃署駐華代表屈四喜、國際灌排委員會終身榮譽主席高佔義、國際水稻研究所首席研究員喬哈爾·阿禮、菲律賓農業部部長達爾、長沙市副市長周志凱等嘉賓出席了論壇。
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駐華代表屈四喜表示,2020年全世界有7.2億到8.1億的人面臨飢餓,23.7億的人無法獲得足夠的食品,這個數字比頭一年要高了很多。這個數據來自世界糧食計劃署和其他組織發佈的報告。“這是一個令人不安的跡象”。
屈四喜表示,糧食危機正變得越來越曠日持久,經濟下滑、衝突和氣候變化,是糧食不安全、營養不良的主要因素,新冠疫情加快了世界糧食安全的挑戰。經濟的衰退仍然是造成營養不良流行的最大因素。失業率上升、收入下降影響了人們對充足食物和健康飲食的負擔能力。更令人遺撼的是,經濟衰退引發了保護主義和單邊主義,一些國家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損害他國的利益為代價。
屈四喜表示,世界糧食計劃署充分認識到,中國一直把糧食安全放在首位,儘管幾十年前中國的農業基礎薄弱,但是現在中國有能力養活全世界20%的人口,並顯著的改善了人們的營養和生活質量,以千萬計的人民擺脱了極度貧困。中國的糧食安全對整個世界的糧食安全作出了極大貢獻。世界糧食計劃署讚賞中國在後疫情時代為確保人民羣眾的安全、健康和福祉作出的巨大努力。
國際水稻研究所首席研究員喬哈爾·阿禮表示,在後疫情時代糧食安全確實遇到了很大挑戰,到2021年疫情導致1.5億人重返貧困。在氣候變化的環境下,在未來的數十年,我們會有更加嚴峻的風險和挑戰。過去的兩年中,在疫情的年代大背景下,從2019年到2020年就有7億人口處於營養不良的情況,其中4.7億是在亞洲,2.62億是在非洲,6000萬是在拉丁美洲。現在為了能夠保障全世界的糧食安全,以及更好的應對氣候變化,我們會知道現在一定要採取行動。我們要制定一些可靠的好的政策來支持農業發展,以及糧食安全。糧食安全需要全球的努力,不是一個國家單槍匹馬就可以完成的。應當建立一個具有包容性的糧食體系,可以讓這些最脆弱的人羣、最邊緣化的人羣也得到糧食需求的滿足。
作為本次論壇的東道主,長沙市副市長周志凱表示一直以來,長沙堅決落實中央、省決策部署,把保障糧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牢牢守住糧食安全這一底線,保證長沙市糧食種植面積450萬畝以上,產量210萬噸以上。同時,全面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堅守耕地紅線,嚴格遏制耕地“非農化”“非糧化”。早在2013年,長沙就着手打造“種業硅谷”,現已建成隆平高科“水稻國家工程實驗室”“國家級技術中心”和華智生物“國家水稻分子育種平台”等國字號創新平台,形成了以園區為平台、企業為主體、科研院所為支撐的種業創新體系。今年上半年全市種業產業鏈產值達20.4億元,同比增長22.3%。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朱開雲
編輯/樊宏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