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官方數據引爭議 數據解讀、隱私侵權成伴生難題
隨着特斯拉公佈撞車事故前30分鐘的行車數據記錄,維權事件正朝着解決核心矛盾的方向發展。
除提交事故前30分鐘行車數據記錄外,特斯拉在多重壓力下已經公佈了事故前1分鐘的行車數據,但沒有讓事件嚮明朗方向發展,不僅牽扯出隱私侵犯等問題,維權車主、行業乃至社會對數據本身的內涵乃至真實性等亦有疑問。據此,《證券日報》記者採訪了特斯拉中國、汽車行業專家、民事律師等多方,以求釐清數據背後的爭議焦點與破局之道。
“黑匣子”數據對外公佈 行車狀況進一步還原
據《證券日報》記者觀察,與此前多起特斯拉事故爭議不了了之不同,此次“車頂維權”讓特斯拉首次在國內公開數據,不僅推動爭議朝着探尋事件真相方向發展,在整個自動駕駛技術的發展歷程中,也具有重要意義。
4月22日晚間,特斯拉對外公佈維權車主事故發生前一分鐘裏關鍵的5.32秒數據和文字説明,同時,將事發前半小時的車輛原始數據發給了涉事車主張女士。
通過數據 ,《證券日報》記者瞭解到行車情況的幾個基本事實。車主在一開始踩剎車時,力度較輕,隨後逐漸加重;車速一直在降低,最大減速度大約0.7g左右;剎車主缸的壓力不斷上升,直到幾乎滿剎車需求的140.7bar壓力,這表明無論助力失效與否,物理剎車部分工作正常;ABS已經啓動,説明輪胎與地面之間逼近摩擦極限,證明ABS系統正常工作;AEB自動緊急制動生效,證明了iBooster(智能化助力器)和ESP系統(車身電子穩定系統)都正常工作。
數據一出,特斯拉並未贏得外界的完全信服。“首先,沒有剎車踏板位移具體信息,無從判斷是駕駛員狠踩還是助力系統建壓完成;其次,當時的路面情況沒有官方口徑的提供,以及各個輪胎傳感器的數據,所以無從判斷ABS的觸發是否真的達到了路面的摩擦極限,是否真的到了輪胎要產生滑移的邊緣。”有車企技術項目主管工程師對記者提出了上述的質疑。
該工程師還告訴記者,從特斯拉公佈的數據可以確定,剎車系統物理結構沒有問題,提供了一定剎車力。“0.7g的減速度超過了博世iBooster標定的斷電、錯誤等情況下的無助力剎車最大值(0.4g),所以助力系統也在工作。”
事實上,與燃油車車主可以藉助工具通過車輛OBD接口讀取到行車電腦的數據不同,具有自動駕駛功能的車輛行車數據如同飛機的“黑匣子”,屬於保密信息,並非車主自身能獲取的。與此同時,作為還原事故真相的關鍵,數據能否“説實話”,以及數據對場景的覆蓋和還原真實度同樣存在爭議。
據記者瞭解,關於特斯拉行車數據的EDR記錄和後台記錄。特斯拉提供的數據皆來自於後台,也就是車輛行駛過程中傳回後台服務器的數據,這部分數據理論上可以被修改。但從車輛中EDR(EventDataRecorder,事故數據記錄器)提取的行駛數據,僅支持物理接觸讀取,也就是接觸車輛,插線進行下載讀取,且只能讀取不能修改。
此前,美國高速公路安全管理局通過調取EDR數據、特斯拉LOG數據、監控錄像等經過綜合交叉證實,在美所有案例中出現“剎車失靈”“意外加速”的案件無一例外全是車主誤操作。
回顧國內類似案例,一起發生在2020年8月12日浙江温州的事故引起記者注意。彼時,車主陳先生稱,在行車過程中車輛失控加速,踩剎車沒起作用,撞了十幾輛車才停下來。隨後警方委託了温州市汽車工程學會下屬的司法鑑定機構出具了報告。“我們通過特斯拉一方,從位於美國的特斯拉總部後台,提取了這輛車子事發之前傳輸到後台的數據和EDR的數據進行了印證。”該機構負責人表示,通過數據印證,情況是車主在發生碰撞前,腳沒有踩制動踏板,而是踩在加速踏板。即車輛是處於持續加速的狀態,而且速度還是比較快的。
數據甄別和解讀是一道難題
針對特斯拉向外界公佈的事故前1分鐘數據記錄,由於信息更為有限,也導致了外界對這份數據的解讀尚未有統一答案。
“在這個案例中,底層邏輯首先是判斷企業提供的數據是否真實可信,是否是原始未改動的完整數據,然後才是對所提供的數據是否能夠充分界定事故原因及責任等問題的考量。從數據真實可信的角度來説,目前特斯拉很難自證清白,難以證明所提供的數據是原始未經改動的數,這也是目前公眾關注的焦點問題之一。”有國內車企自動駕駛項目負責人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
上述負責人還表示,核心數據首先需要內部的密碼或特殊權限才能訪問。至於剎車問題的數據分析,前提是要知道(特斯拉)這些數據的內部邏輯。目前不太清楚國內有哪些機構有能力做這些分析。
當記者問到目前電動汽車的原始數據的控制權時,上述負責人表示,實際控制權歸主機廠所有。“當前用户數據和行車數據都會通過車輛的網聯模塊並通過移動網絡傳輸到車企的數據庫進行存儲。”
對此,有不願具名的資深民事律師對記者表示,原則上,行車數據作為個人信息可以根據《民法典》第1034條第二款適用關於個人信息的保護規定,特斯拉應該根據用户授權公佈數據。“目前,用户已經進行了公開維權,對於特斯拉來説,公佈數據便成為一種自證清白的行為,同時有益於公共安全和輿論監督。”
可以看出,在車主圍繞着“剎車失靈”進行的維權過程中,車主與特斯拉雙方的爭議焦點在於數據的真實性和解讀上。而始終難以達成統一意見的背後,也顯示了對數據主動權的爭奪激烈性。
隨着智能網聯汽車的快速發展,如何建立一個符合行業發展需求、確保數據安全、滿足政府監管要求的數據安全管理體系,如何保證車輛數據的真實性和防篡改性,是當前行業面臨的一大挑戰。
對此,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秘書長助理兼技術部部長王耀稱,針對數據能否被篡改,有效保證數據的真實性,協會已經聯合相關企業、檢測機構進行深入探討推出了基於大數據平台解決方案。
“我們的思路是讓車企每隔一定時間上傳一個數據指紋,其中不包含任何原始數據信息。當發生事故時,可將車企提供的數據與此前上傳的數據指進行對比,從而發現這個數據是否被篡改過。”王耀表示。
“這次事件,確實暴露出來很多問題。但從行業發展角度來講也是一件好事,讓公眾知道數據的重要性,對企業責任和政府安全監管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浪財經專欄作家林示表示,未來一定會加快相關立法,也會讓車企對包括控制策略、軟件架構等方面的安全更加註重,從而積極正向的讓消費者更加信賴新型汽車產品。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