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的Q4財報,彷彿給股價澆了一盆冷水。
1月28日上午,特斯拉公佈了其2020年第四季度及全年業績。
財報數據顯示,特斯拉已連續第六個季度實現盈利,並實現了首個全年盈利。
然而,受此消息影響,特斯拉的股價反而盤前“大跌”超7%。
那麼,連續六個季度盈利、多項指標創新高,本該受到追捧的特斯拉,為何股價反而暴跌?到底發生了什麼?
(1)股價和財報的“矛盾”表現
在公佈此次財報之前,特斯拉就已經披露了2020年銷量。
去年第四季度,特斯拉總交付量超18萬輛,其中Model 3和Model Y為16.17萬輛,佔比近9成;去年全年,特斯拉共交付49.96萬輛,基本完成全年50萬輛的交付目標。
在交付量創新高的背景下,去年第四季度,特斯拉總營收為107.44億美元,同比增長46%,超過分析師預期的103.29億美元。
那麼,在交付量、總營收都創下新高的情況下·,為什麼資本市場反而給出了“負面反饋”?
功夫汽車認為,主要是特斯拉的利潤影響。
事實上,特斯拉財報表現超預期是“大概率事件”,畢竟賣車佔據了其總營收的9成左右。
據投資機構測算,特斯拉第四季度淨利潤為2.7億美元,依此計算,調整後每股收益為0.8美元,低於華爾街預計的1.03美元。
在此背後,特斯拉為何銷量上升,淨利潤反而不如市場預期呢?毛利率是原因之一。
去年四季度特斯拉毛利率為19.2%,與上季度的23.5%相比下降了4.3個百分點,且是2020年以來最低的毛利率。
而毛利率的下降,一方面源於特斯拉經常性的降價導致車輛平均售價降低,另一方面是由於疫情影響下與生產相關的費用上升。
同時,從銷量結構來看,隨着產品組合持續從Model S和Model X轉向更具經濟性的Model 3與Model Y,特斯拉的平均銷售價格同比下降11%,這也意味着淨利潤的下降。
由此,雖然銷量和營收升了,但特斯拉不如之前“賺得多”,這或許是投資市場看空的一大原因。
此外,特斯拉在此次年度財報中,並沒有明確公佈2021年的銷量和業績,有“渾水摸魚”之嫌。
特斯拉在聲明中指出,考慮到目前多項重大項目正在進行中,所以特斯拉對2021的預期僅進行“簡單説明”,以讓團隊集中精力實現長期目標。
功夫汽車猜測,或許是芯片因素的影響。畢竟,這是目前困擾汽車行業的大問題,而特斯拉也不可能倖免。
眾所周知,特斯拉的強大競爭力,基本依託於自動駕駛。而沒了合適芯片,自動駕駛功能如斷一臂,更可能會直接停產。
對於當下亟需發展和銷量支撐的特斯拉來説,這無疑是極大噩耗。
由此,在2021年前景不甚樂觀的情況下,也成為投資市場看空的另一原因。
(2)2021年,特斯拉靠什麼?
事實上,在交付量和業績增長的同時,特斯拉也一直伴隨着爭議。
此前,特斯拉一直秉持的“傲慢態度”——只要跑得快,車賣得多,流言和非議就追不上我。
但隨着時間推移,特斯拉似乎正在被自己的“傲慢”所反噬。
伴隨着車輛暢銷,特斯拉“突然失控”“自動加速”“剎車失靈”等安全事故頻頻出現,暴露出的品控問題越來越嚴重。
有媒體不完全統計,2020年下半年,被報道出的特斯拉“失控”事件就超過10起。
2021年伊始,特斯拉再次爆出多起安全事故。
譬如1月4日,在山東臨沂聖泰地下車庫,一輛特斯拉疑似突然“失控”撞下了地庫的洗手枱,車輛頭部受到了明顯的損傷。
隨之而來的便是品牌形象受損。
在2020年美國《消費者報告》可靠性排名中,特斯拉位列倒數第二,而在J.D Power發佈的2020年美國市場IQS初始質量調查中,特斯拉排名墊底。
在本月初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甚至正式致函特斯拉公司,要求後者召回約15.8萬輛Model S和Model X電動車,因為管理局認定兩款車的觸摸屏存在缺陷,可致安全風險。
甚至有媒體曾報道揭露,“在中國區,特斯拉只看重產能”、“為了完成產量,特斯拉正在不擇手段地降低自己的質量標準”。
在已購用户和潛在用户的心裏,特斯拉最讓他們糾結的是降價刀法,“永遠不知道降價和明天哪個會先來”。
特斯拉在過去一年裏連續降價數次,將北美Model 3/S/X的售價降低6%;還在中國下調4%的Model X/S售價,在Model 3自交付以來,更是連續四次降價,如今已經降至24.9萬元。
儘管降價撬動了需求,但每一次特斯拉突如其來的降價,都會傷害一批老車主,不少車主甚至已經走上了維權的道路。
無論是品控問題和無序降價,特斯拉都在“犧牲”着品牌聲譽。
但是,特斯拉能夠一直保持這種“打法”的前提是,用户的寬容和競爭者的下風。
不過,用户的寬容不是無限的,競爭者也在追逐,但願特斯拉不會一直如此。
(3)寫在最後
股價和財報的“矛盾”表現,可以看出投資市場也在“理性看待”特斯拉存在的問題。
不可否認,特斯拉代表着當下新能源汽車行業的最高標準。
但未來,特斯拉也不可能一家獨大。因為在未來成熟的新能源汽車市場,對於汽車使用的需求將會變得多元化。
伴隨着國內產業鏈的成熟,也必然對中國造車勢力的崛起產生主推作用。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