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自卑不是天生的,與家庭環境有很大關係

都説千人千態,各個不同。人的性格或許會有相似之處,但都會有所差別,特別是現在的孩子,與以往相比更不同。時代的發展,讓現在的孩子接觸的東西比以往多了許多,孩子的見識就有大大的提高。

在各種媒體報道中,熊孩子是層出不窮,不管是褒義中調皮的熊孩子,還是貶義中無惡不作的熊孩子,這些孩子都算是生活中勇氣可嘉的孩子,他們得到的不少,也敢於動手和動腦,外向、勇敢、不怕事是他們的外在表現。

既然有熊孩子,那也會有一些其他特別的孩子。在生活人與人的交往中,有的父母發現自己孩子或別的孩子會比較內心、自卑、膽小怕事、唯唯諾諾,也許是神經大條,也許是關注不夠,一些父母會認為這是孩子與生俱來性格特點。

有的父母秉承江山易改本性難移的古訓,認為孩子的性格既然是天生,那就沒有辦法去改變。於是覺得很無奈,不知道該怎麼教育。只是,事實真的是如此嗎?也許有些父母沒有意識到,孩子的自卑,大多與家庭因素有關。

其一:家庭中父母及長輩過於強勢,孩子沒有自主決定的機會。其實這是許多家長的共性,他們喜歡把自己的想法、喜好、價值觀念強加在孩子身上,認為孩子小,經歷不如父母,本身也是以自己的經驗為孩子好,幫孩子鋪路。

殊不知,孩子也有自己的想法和喜好,也有自己的興趣所在,更有自己的理想和目標,畢竟時代不同,許多東西都改變了,以往的經驗可以借鑑,但並非完全合符時代有求。

當孩子有點點的反抗情緒或意見不一的時候,馬上就會遭到長輩們的抨擊和指責,被長輩強行扭轉觀念和想法,沒有任何的商量餘地。面對這樣的結果,長此以往,孩子就不敢表達自己的想法,覺得做什麼都錯,必然導致越來越自卑。

其二:家庭中父母過於追求完美、吹毛求疵,總是批評孩子。孩子要優秀,嚴格要求並沒有錯。只是過於追求完美,孩子稍有不足就不滿意,不給孩子一點喘氣的機會,這樣並不值得每個家長都去做。

正所謂勞逸結合才能長久,孩子要優秀,僅僅步步緊逼是不行的,鼓勵、誇獎也是其中必備的,當孩子感受到父母長輩的關愛,知道自己的付出,家人都看在眼裏,他們的自信心也必然會得到加強。

有些孩子,明明已經很傑出了,父母還是不滿意,只要有些許不足,就批評責備孩子,一定要孩子拿到第一。如此吹毛求疵、雞蛋裏挑骨頭,只能讓孩子沒有成就感,挫敗感佔據心裏,越來越懷疑自己的能力,最終變得自卑。

其三:父母本身自卑,也不給孩子鍛鍊的機會。並非所有家庭都有條件滿足孩子的一切要求,有些家庭的條件會相對差一些,父母本身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在日常中表現的縮手縮腳,孩子潛移默化就會受到影響。

當孩子想要嘗試某些東西的時候,因為沒有基礎,父母擔心失敗或者需要耗費大的成本,感覺得不償失,從而阻止孩子的好奇心和敢於嘗試的想法,並告知失敗了後果承擔不起。久而久之,孩子必然變得畏手畏腳,害怕失敗而自卑。

其實,不是物質條件導致孩子自卑,而是父母扼殺了孩子的好奇心和主動性。孩子的天性是喜歡嘗試新事物,對新事物感興趣。因為沒有嘗試,沒有父母能滿足願望,感覺總是不如別人,自然會在心裏產生自卑。

其四:家庭的不和諧,父母、兄弟姐妹之間吵架打架是常態。當然,因為時代的原因,現在兄弟姐妹眾多的家庭並不是很多,不可否認有那麼些家庭,兄弟姐妹不和諧,總是被欺負和毆打,在這樣的環境下必然會變得自卑。

父母不和諧,經常吵架,雞飛狗跳是家中的常態,這樣的孩子會感覺不到父母之間的愛,對社會產生嚴重的不安全感,對人產生不信任感,對外界的人和物產生牴觸的情緒,變得害怕社會,害怕與人交往,內心就會極度自卑。

其五:破碎的家庭,沒有家人的關懷,只有外人的施捨。因為某些原因,一些孩子從出生開始就在破碎的家庭當中,或者是單親家庭,或者是無父無母,這樣的孩子缺少家人的關愛,對比有家人的孩子,容易因心理落差而產生自卑。

破碎家庭的孩子,往往在經濟上也比較困難,生活條件差,經常是接受社會或他人的接濟,只能在縫隙中苟且生存,還可能遭受他人的白眼,面對其他孩子的光鮮,這些天生苦命的孩子,逃脱不了心中的魔魘,沉淪於自卑當中。

其實,每個孩子都是天使,他們的自卑大多源自於大人,更多的是家長帶來的。對孩子可以有要求,但不能過於苛求。需要嚴格要求,也需要放飛夢想。需要批評指正,也需要鼓勵探求,更需要無私的關愛。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719 字。

轉載請註明: 孩子的自卑不是天生的,與家庭環境有很大關係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