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學家範志紅老師發的一條關於草莓的微博,她在超市看到有小孩想吃草莓,奶奶嫌貴不給買。小孩大哭。
我的建議是:給孩子買點嚐鮮,少買點垃圾食品就把這錢擠出來了。
有人在下面評論説,看到你這樣説不免心疼那個家庭,你處暖室哪懂寒舍。相同的評論還有很多。範志紅在留言區做了回覆,老人和孩子,是我所在大學的家屬,不屬於貧困人羣哈。
我同意範志紅老師的説法,少買幾次垃圾食品,少吃幾次肯德基,把錢用了給孩子買點嚐嚐鮮,沒有什麼大問題。
我認為,孩子要買什麼東西不重要,關鍵的是孩子的需求有沒有被尊重到!
滿足孩子
不應該是我們覺得值不值
我也遇到過與範志紅微博中,奶奶相似的情況。
有一次帶女兒去爬山,山腳一個攤販老闆在買一些小孩喜歡的玩具,還有一些零食。
有個小孩,一直纏着她奶奶給她買氣球,『奶奶,我也想買一個氣球!』
『不行,這個比外面貴多了,不買!』
『我想要!』孩子還是不依不饒地堅持。
奶奶有點招架不住了,『奶奶給你買冰淇淋!氣球等下你抓不住又飛走了,不買也是為了你好!』
最後小女孩拿着一盒冰淇淋,被奶奶牽着往山上去了。
在山上又遇到了這個小女孩,冰淇淋已經吃完了,她的眼睛總是盯着其他小朋友手上綁着的氣球。
大人的世界,有時真的很讓人費解。選擇一個氣球還是一個冰淇淋?如果孩子喜歡哪一樣,那就選那樣吧。
可真相卻不會如此。真相是大人覺得那樣值得,就選那樣。
一份進口水果四五十一斤,到底值不值?
一個玩具幾百塊,到底值不值?
這門興趣課要五六千,到底值不值得?
…
有的大人覺得吃的東西好,至少吃進了肚子裏,值得。而有的人呢,會覺得吃的也不值,消化了就沒有了。不如買一個玩的,還能玩一會。
大人總是用自己的理由,逼迫孩子就範,而不是真正的尊重到孩子的需求。
有人説:使孩子品行好的最好方法,就是使他們愉快。
而這個社會的大多數成年人在讓孩子愉快這點上,都顯得出奇的吝嗇。
就在他們或是粗暴,或是和藹地奪走那些讓我們愉快的事物時,他們總會不忘附加這樣一句:這樣做是為了你好。
我們到底是在滿足自己,還是尊重孩子的需求呢?
滿足孩子
才會讓他真的開心
《走出劇情》作者李雪曾説過:能滿足孩子的,儘量滿足。
滿足不了,或者不想滿足孩子,可以用正當的理由明確地拒絕他,但不要道貌岸然地攻擊孩子虛榮、自私、不懂事。
其實,滿足孩子的需求,沒有那麼多的麻煩。只要不是指責,只要説得清,講得透,小孩比我們想象中的更懂事。
有個朋友和我説了她的故事,每年寒假,他們夫妻倆都會帶着孩子出去旅遊。
剛開始她對孩子買紀念品不太情願,總覺得旅遊區的東西貴不值得,喜歡的話可以回家後在網上買。
她老公就告訴她説,在景區把紀念品買回家,多年後孩子看到,依然會記得跟父母一起旅遊的快樂,這段回憶和這個物品承載的紀念意義是最重要的。
她被丈夫的這段話打動,也和孩子説了這段話,孩子也一直點頭,説她就是想留個紀念。
後來每到一個景區,一邊欣賞風景,一邊尋找景區最實惠最有意義的紀念品,也成了他們一家人旅遊的一份樂趣。
在孩子最需要的時候,滿足孩子,孩子最開心。
在我看來,其實在孩子小時候滿足他的需求是最划算的,因為孩子越小,就越容易滿足。
在孩子最想要的年紀拒絕孩子,等你想給孩子的時候,他早已不想要了,給再多的補償,也無法暖化孩子那冰冷的心了。
小時候,一根辣條,一顆棒棒糖,一個雪糕會讓人開心很久,但是沒有得到,這份失望會一直藏在孩子心中,隨着他長大。
即使成年以後,他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取到了曾經想要的禮物,但也嘗不出當時的味道了。
孩子的需求得不到滿足,反而被批評攀比,虛榮,孩子的心就會停留在這一份貪戀和痴迷上,即使長大,要克服留下的心理障礙也需要很大的勇氣。
滿足孩子
但是不能過度
滿足孩子,並不是説什麼時候都要同意孩子的要求,而是要在家庭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給孩子最大的滿足。
曾經網上有個視頻引起大家熱議:
一名10歲左右的小男孩連續抬腳,短短几秒鐘已經踹了自己親媽5腳,還伴隨着怒吼,情緒十分激動。
儘管在一旁的奶奶一直阻止孫子的暴力行為,但小男孩依然我行我素。
這場矛盾的原因居然是男孩的媽媽剛才阻止他玩手機,導致男孩怒了,就飛踹了那麼多腳!
一個在家裏要什麼都能輕易得到的孩子,長此以往,會把寵溺當習慣,以自我為中心、缺少獨立自主的精神。
孩子記憶裏沒有達不成的願望,沒有得不到的滿足,會使他從沒有渴望感,更沒有挫折感,他錯誤地認為自己得到一切都是理所當然。
這樣的孩子,不懂得父母的付出,學不會感恩。甚至當父母未能滿足他的心願時,產生埋怨、憎恨的心理。
因為家長不給買新款手機,就對家長拳打腳踢,甚至威脅不準進家門背後折射出的,正是童年時代被過度滿足的孩子不健康的心理。
童年時代被過度滿足的孩子,長大後總是習以為常地對生活、工作、對身邊所有人事物提出各種各樣的要求,而不去考慮如何通過自我約束、提升自我來尋找出路。
不要過度滿足孩子,因為他可以對你無限提要求,只有正當的滿足,才會促使孩子去努力,去爭取。
對孩子提出的合理需求要滿足,不合理的需求拒絕滿足,讓他們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真正的滿足孩子
不會把孩子慣壞
很多爸爸媽媽會擔心,對孩子合理的需求不停地滿足,久而久之會不會導致對孩子溺愛?答案是不會!
老是擔心溺愛孩子的家長,就好比一口枯井成天擔心自己把村子淹了。愛從來都是美好的,真正會傷害到孩子的是那些打着愛的旗號的控制。
溺愛孩子的家長其實並不是在真的愛孩子,而是通過滿足孩子在滿足自己。
比如,你小時候特喜歡吃蘋果,但是你父母不給你買,你有了孩子以後巴不得把全世界的蘋果都買給他,但孩子只喜歡吃香蕉,於是對你給的蘋果並不領情,可能還會生氣你不懂他。
於是你説『這孩子都被我慣壞了。』
很多的父母總想把自己在成長過程中沒有得到的東西給予孩子,或者想讓孩子去完成自己未
完成的事情,心願,夢想等等。
有時滿足孩子,僅僅是因為父母的補償心理。
因為忙於工作,跟孩子聚少離多,對孩子照料不足,心中有愧疚、虧欠感,於是會選擇物質的方式來滿足孩子,這樣就會覺得對孩子有一個心理『補償』,內心能寬慰些許。
可是孩子並不想接受這樣的愛。
溺愛的父母將孩子當成自己的另一個『我』,給予過度滿足,從這種意義上説,無限制地給予孩子,其實是無限制地在滿足自己。
我們經常聽到一句這樣的話,『你知道我在你身上花了多少時間和金錢嗎?』
言下之意,我付出了努力,我犧牲了自己,那你就得補償我。
你得努力滿足我的期待,而非你自己的心意。
孩子是最知足的,永遠填不滿的是成年人內心的坑洞,所以不要打着各種旗號來變着法的不滿足孩子。
孩子並不屬於我們,他們只是經由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他們有自己的人生,過好過壞都不是你我能控制的。
尊重孩子,尊重孩子的需求,才能讓他真正過好他想要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