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覅額
隨着共享單車市場的激烈競爭,關於ofo與摩拜之間最終會不會合並的討論一直不絕於耳。今天,有媒體報道稱,美國媒體援引知情人士稱,摩拜與ofo投資人正談判推動二者合併,以結束燒錢的競爭。報道透露,相關談判還處於初步階段,合併後估值可能會超過40億美元。
據知情人士表示,兩家公司的投資人已就如何分拆股權等事宜進行討論,這是讓二者來到談判桌前的前提。
實際上,近期摩拜與ofo雙方將合併的各種傳聞並非空穴來風。早在上月底,上月底ofo投資人、朱嘯虎金沙江創投董事總經理朱嘯虎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公然一改過去雙方不會合並的説法,坦言ofo與摩拜只有合併才能盈利。
ofo投資人、朱嘯虎金沙江創投董事總經理朱嘯虎
朱嘯虎認為,目前共享單場行業的格局已經確定,基本上前兩家佔據了95%的市場份額,但兩家公司每個月仍然要投入大量資金進行運營。唯有兩家合併才有可能盈利。在被問到“誰合併誰”的問題時,他表示,“這對資本來説並不重要”。
由此可見,至少在投資人層面,推動ofo與摩拜合併已經成為了共識,這也與此次美國媒體聲稱“摩拜與ofo投資人正談判推動二者合併,以結束燒錢的競爭”的細節相吻合。
為何包括朱嘯虎在內的投資人要在此時推動ofo與摩拜的合併?筆者以為,這背後的原因也很簡單,就是這些投資機構的商業邏輯:投資就是為了獲利。而當前ofo與摩拜之間慘烈的競爭實際上已經讓投資人不堪重負,同時,ofo與摩拜至今還沒有找到合適的盈利模式,取得盈利也是遙遙無期,這對於急於套現以及追求更大利潤回報的投資人來説更是雪上加霜。
從ofo和摩拜創立之初至今高達多輪的融資歷程可以看出,雙方從一開始就是在資本的強力扶持下成長起來的,截至2017年7月,雙方融資總額將近50億美元,這樣的投入並沒有等來共享單車的盈利,而共享單車的市場故事還要繼續講下去,必須倚賴資本的繼續投入,而這對於希望早日退出和套現的資本來説已經是耗不起了。因此,投資人推動雙方合併的意願就會相當強烈,這也是朱嘯虎最近改口的主要原因。
對於資本來説,推動ofo與摩拜合併的好處顯而易見:快速止損、共同做大估值、早日獲得退出和套現機會。那麼,對於ofo和摩拜來説,如果雙方未來合併,這對他們意味着什麼呢?
筆者以為,如果未來ofo和摩拜合併,好處是非常明顯的:減少相互競爭帶來的各種消耗、雙方優勢互補、壟斷共享單車市場、提高市場議價能力、專注摸索盈利模式。
與此同時,如果雙方合併也會帶來一個相當棘手的問題:誰會佔主導地位?ofo與摩拜哪個團隊會出局?正如朱嘯虎所説,在資本看來,“誰佔主導並不重要”,但這個問題對於ofo與摩拜而言,則是關乎創始人和創始團隊命運至為關鍵的問題。可以肯定的是,在合併中佔據主導地位的團隊將會繼續延續其管理職位,而剩下的一方必然面臨最終出局的命運。
這樣合併的例子在互聯網領域發生的太多了,滴滴與快的合併,快的創始人徹底退出並消失在大眾視野。美團與大眾點評合併,王興團隊佔據主導地位,大眾點評創始人張濤最後黯然退出。換句話説,只要ofo與摩拜合併成為事實,雙方團隊的整合將是必然,ofo創始人戴威和摩拜創始人胡煒煒這兩個人中必然有一人將會出局。
ofo創始人戴威(左)和摩拜創始人胡煒
就目前共享單車兩大巨頭之間既有競爭也有融合的市場競爭格局來看,從一開始就是被資本催熟的共享單車市場最終也會走向資本合流的終點,投資人推動ofo與摩拜合併有着足夠大的動力,雙方合併將是大概率事件,對於目前拼命燒錢、至今盈利無望、面臨投資人巨大壓力的ofo和摩拜來説,合併或許將是兩家共享單車公司最終的歸途以及最好的結局。屆時ofo與摩拜之間的資本大戰結束,共享單車市場將會進入新的階段。
【此文為IT烽火台原創,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傳説中“90天內結束戰役”的共享單車大戰好像真的進入收官階段了。近日,ofo投資人朱嘯虎在復旦首席經濟學家論壇上稱,行業格局已定,兩家企業唯有合併才有可能盈利。一時間,輿論譁然,關於共享單車合併的猜測紛至沓來。
綜合艾瑞1-8月數據來看,ofo月度總使用次數在2月超越摩拜後,已連續7個月大幅度領先摩拜,高居行業第一。有評論猜測ofo會憑藉更高的市場佔有率合併摩拜,一統共享單車江湖。但是估計ofo並不這麼認為,合併摩拜對它來説價值並不大。
合併摩拜對ofo來説只是徒增負擔
首先從成本來看,合併摩拜只是徒增負擔。在摩拜的“重資產”模式下,每輛單車成本均在1000元左右。目前摩拜投放量已超過700萬輛,每輛成本按1000元計算,總計超過70億人民幣。新規規定,共享單車需三年更換,這意味着三年以後,至少又是70多個億的投入。相對於幾百元成本的ofo來説,合併摩拜,只會增加高昂的成本,拖累其盈利。
再來看看運營,共享單車新政以後,要求共享單車在運營方面加大投入力度。摩拜從一開始打出的口號就是“4年免維護”,在線下投入的運營資源很少,基本上都花在造車上了,從而導致各類線下運營問題突出。而ofo的理念是則與摩拜不同,他注重的是“連接”,連接車與人、人與人,包括使用的人、維護的人、造車的人等等,所以在運營的各個環節上都有完善的機制和資源,能夠快速適應新規。
資本方Say no!
從朱嘯虎的言論中可以看出,合併更大的推力來自資本方。畢竟經過近兩年的燒錢大戰,幾十億美元的融資到現在也沒有看到成果。政策管制進一步加碼,盈利的壓力越來越大。資本方也需要尋求退出機制,不過也正因為投入太多,在合併時資本方才會更加謹慎。
在當前的狀況下,資本方需要推動其合併,並尋求利益最大化的方案,這是一個多方博弈的過程,也會遇到來自各方的阻力。
ofo背靠阿里,摩拜傍着騰訊,兩家企業都承載着為支付寶和微信導流的使命。在滴滴快滴合併後,打車軟件的支付全部都轉到微信支付,為微信支付帶來了可觀的流量。馬雲曾説,滴滴快滴合併對阿里來説是個失敗的案例,他“不會讓這種錯誤再次發生”。
而這場共享單車的戰役,説到底,對於阿里和騰訊來説,就是一場基礎設施的爭奪戰,誰搶佔了入口,誰就贏得了最後的勝利。艾瑞諮詢最新8月數據顯示,ofo月度總使用次數178455.1萬次,摩拜82752.39萬次,平均每天使用次數高達8700萬,對於支付平台來説,這絕對是一塊肥肉。而現在大多數用户可能採用的都是微信支付,對於阿里來説,這並不是一個好現象,所以此時ofo合併摩拜,阿里的意願並不強烈。
(2017-09-26)
建議摩拜和ofo合併的不是蠢就是壞!沒有一定製度的制約,只要他們合併壟斷後,必然漲價、必然服務下降!
政府壟斷的行業,最優先考慮的不是經濟效益,而是政治民生!
但在商人眼裏只有經濟利益,如果商人在壟斷行業坐大,老百姓的末日就不遠了,這不是什麼自由,而是資本家敲骨吸髓的饕餮盛宴。
1、從前的滴滴
程維的形象——温文幽默稍顯富態,看上去踏實可靠,就讓人很想走上前問路;講一口標準的南方普通話,語速中等,音調沉穩,邏輯清晰,喜歡分享故事,有親和力,時不時開個玩笑!
程維的軌跡——縣城男孩——普通大學生——畢業之際迷茫無助的焦灼青年——初入社會時積極探索的苦逼青年——進入阿里初期努力上進的奮鬥青年——阿里後期小有成就的成功青年——創立滴滴,開拓星辰大海的牛逼青年。
滴滴的夢想——我們希望滴滴能推動行業市場化;滴滴用“共享經濟”解決高峯期都是叫不到車的問題;我們希望能夠建設一箇中國最大的一站式出行平台。我們立志有三個使命:第一個是讓出行更美好,第二個是讓司機受人尊敬,第三個是打造一家世界頂級的科技公司。
2、合併Uber後的滴滴
有這麼一個傳説:有一條惡龍,每年要求村莊獻祭一個處女,每年這個村莊都會有一個少年英雄去與惡龍搏鬥,但無人生還。又一個英雄出發時,有人悄悄尾隨。龍穴鋪滿金銀財寶,英雄用劍刺死惡龍,然後坐在屍身上,看着閃爍的珠寶,慢慢地長出鱗片、尾巴和觸角,最終變成惡龍——我們看到了個現實版的英雄變成惡龍的故事!
我們看到的是——價格更高!叫不到車!拒載更多!沒有反饋的滴滴!嘀嘀終於變成了那種很令你不爽但又常用的服務!
你壟斷後漲價可以
至少得叫得到車吧?
至少服務得跟上吧?
讓出行更美好的分享經濟呢?
讓司機更受人尊敬的那個出行平台呢?
程維以前説過,出門都是打滴滴的,估計現在忙了,出門不坐滴滴的車子了,去聽聽吧,從專家、司機、用户一片罵聲,很難聽到之前的好評,看看用户們的反饋吧!
談婧,Uber優步中國第8號員工,Uber中國創始團隊成員,曾任Uber中國戰略主管 ,分析壟斷後的滴滴——
3、反對摩拜和ofo的合併
誰想合併他們?摩拜和ofo的投資人當然願意他們合併,滴滴的例子擺在那裏,只要合併了,就不需要創新了,就可以漲價了!
有一個機構的投資經理在朋友圈因為打不到車對滴滴的吐槽,第二天就被和諧掉,這就是你想要的分享經濟?
ofo的CEO戴威和摩拜的創始人胡瑋煒不想合併,有個勢均力敵的對手才能讓自己成長的更快!只要他們一合併,必然有一個人和自己的團隊要出局,換成你你願意出局?公益、情懷很美好,但對手和投資人是不會相信的!
老百姓當然也不願意他們合併,出門就有車很方便,1元錢包月騎很好!免押金騎車也不錯!誰也不想再看到一條新的惡龍!
有滴滴這樣不好的先例,建議商務部阻止他們將來的合併,甚至重新審視Uber和滴滴的合併案,如果當年的中移動不拆分,我們今天還必須支付高昂的上網費、通話費,作為國企的中移動都不能壟斷,憑什麼滴滴這樣的企業能壟斷市場?
為了讓我們的生活更美好
讓創業者們更好的創新而不是資本的粗暴壟斷
我們支持創新,反對壟斷
滴滴你裝B,我就用神州
支付寶不錯,但也經常用下微信支付
淘寶東西很多,京東速度快
摩拜很好,但隔天也用下ofo
餓了麼很快,但美團有優惠
......
分享經濟是個好東西,我們歡迎各種各樣的分享經濟,就算你是租賃的分享,也起到了對社會的促進作用,比如Airbnb住宅的分享、小電充電寶的分享、人人office辦公室的分享、jj傘雨傘的分享、你我籃球的分享......
但是你不能打着分享經濟的口號去搞壟斷,畢竟,中學的課本中我們就學到了,壟斷不是個好東西!
(2017-09-03)
Ofo和摩拜這場共享單車大戰打了一年多,雙方都在不停的融資,似乎上市之日都指日可待了,可目前看來還是沒有分出個勝負來。
雙方的數據在不同平台顯示着截然相反的結果,而且也都各執一詞,互懟對方的運營方式有問題。這在前段日子馬化騰和朱嘯虎的朋友圈截圖中可見一斑。
艾瑞數據顯示Ofo用户數7月份遙遙領先摩拜
易觀數據顯示摩拜7月活躍量持續高於Ofo
然而這兩個冤家最終的命運極有可能像當年的美團和大眾點評、滴滴和Uber一樣,走向合併
“ofo和摩拜底下的人都跟我説了,年底之前肯定合併。”
“摩拜的創始人不落地,我跟熟悉他們的人聊過,他們的問題就是不懂實體要怎麼幹。”
而目前摩拜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內部出現了兩個思想派別:以CEO王曉峯為首的“共享單車派”和胡瑋煒的“智能硬件派”。摩拜現在還不清楚下一步到底該怎麼做。
摩拜本有機會在6、7月沒在下訂單的時候加大訂單量實現彎道超車的,但在7月9日ofo的新一輪融資後,摩拜就已經沒機會了。
Ofo雖然團隊內部管理混亂,但他們有着明確的戰略:跟着摩拜走,你走了我就拆你的招。他們總讓摩拜先融資,看摩拜釋放了多少股份,做到多少交易量,ofo再算出來需要超過摩拜多少,再去融資,哪怕我這兩個月就停掉不幹,也會等摩拜先出招。他的每個策略都將圍繞戰略進行,所以不會出亂。
目前投資方正在給他們估值,誰的估值大,就去並另一家,比如,你摩拜估值30億,ofo估值60億,那ofo就佔大股。現在就是看誰比這兩家誰跑的快了。換句話説,如果ofo和摩拜不打了,投資方能獲得的股權就少了,這是資本方稀釋他們股權的遊戲,逼着他們盈利,逼着他們幹活,這就是投資方的玩法。到時候這兩家打架,背後投資方掙錢完事,但是併購是肯定的。
這三年就別跟着他們一塊玩,因為他們後面肯定很難,比如説給他做維修什麼的,也賺不到錢,很苦,不如把錢揣口袋裏,回到自己的本職工作裏,把自己的企業做好。
(注:該供應商説的只是一家之言,所以文中如有偏頗之處,還請各位自行甄別。)
(2017-08-28)
來源:小商幫科技 作者:左刀
共享單車大戰打到現在已經漸漸出現了一些疲態,儘管在2017年第二季度開始,各家公司的跑馬圈地進入了白熱化,但無法掩飾增長率的一路下滑。截止2017年6月份,根據艾瑞的監測,ofo的環比增長率僅3.1%,而摩拜則只有可憐的1.5%。
在一線城市,共享單車在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極大的浪費和不便,大量的共享單車被閒置,而小區門口塞滿走道的單車們,也成了中老年人唾罵的對象。
無頭蒼蠅一般的共享單車們又紛紛湧向國外,然而,外國的月亮其實並不比中國的圓,因為各種水土不服,加上對政策的難以把握,出海之路並不順暢。更何況,美國,新加坡等地方,一些先知先覺的華人們早已開始了Copy From China的步伐,在本地化方面吃的比摩拜和ofo們透徹的多。
而在近期,一些沒有融到資的共享單車們紛紛倒下,成為了這個行業中的先烈。悟空單車,3Vbike,町町單車們,大家基本上連聽到的機會都很少,更別説使用了。對於廣大羣眾而言,對這些單車們的倒下不僅沒有同情心,反而會以指點江山的語氣説:“喏,我早就説過這個行業虛火太盛了,後面來的就是瞎胡鬧來着。”在女友一臉崇拜中,意氣風發。
隨着單車倒閉的是,有些人選擇了清場,並承擔後果,有些人則乾脆裹挾了押金跑路。我們在3月撰寫《細思極恐,共享單車產業可能會有哪些灰色收入》時,曾經預測了共享單車領域會出現的種種問題,實際上,在這幾個月或多或少,已經有了一些驗證,雖然有的被很好的進行了媒體公關。
創業者們在to VC沒有靈驗之後,在風口被結結實實的摔到了地上,遍體鱗傷。人傻錢多的創投圈,其實在2015年之後就已經有了變化,這些創業者竟然還沉浸在PPT中不可自拔。當然,仍然有一些中小的VC們希望投了項目之後,能夠被大VC或者BAT給買過去,開啓VC 2 VC的玩法,但如果頭部的企業自己都能把市場填滿時,買這些資產其實意義並不大。
沒有任何一個行業會一直燒錢而不盈利,即便是亞馬遜,也要搞點雲計算賺些錢,光靠電商業務就算流動資金再好,也不可能支撐起這麼龐大的市值。
當然,有的公司比較牛,一直燒錢也沒死,比如千團大戰中依靠阿里的投資和幹嘉偉的地推從死人堆裏爬出來的美團,據説月活達到了2.4個億。當然,如果從艾瑞的實時觀測數據來看,美團6月份的月活是1.28億(易觀的數據是1.35億),而在去年這個時候,美團的月活是1.5億。不管怎麼樣,1個多億總是有的。
美團的發展非常的特殊,因為千團大戰剛結束,團購就已經沒那麼火了,然後送外賣又碰到餓了麼和百度外賣,戰場沒有一個競爭不激烈的,現在它又開始到處挑戰各個行業的老大,什麼民宿、旅遊、生鮮、打車、小額貸,甚至支付。簡單的説,市場上什麼比較火,美團的大生態都是可以做的。開玩笑,2.4億的月活,贏不盈利很重要嗎?這些熱門項目落地了,哪個不是日進斗金啊!不過,與月活相比較,艾瑞顯示,美團每月獨立設備的使用時長平均僅20幾分鐘,這個粘性……,要知道,微信平均一個人每月的使用時長是20小時,淘寶也有將近2小時,月活與美團差距不大的京東,也能達到近1小時。
有人對此一臉不屑——這不是拿繩命開玩笑嘛?換來的是王慧文淡淡的笑容:他們不懂我們。扯遠了~
還有一個沒賺錢但很牛的公司,就是同時獲得了BAT投資的奇葩——滴滴。在網約車補貼大戰硝煙過後,滴滴快的終於走到了一起,當然,後面的A4紙讓滴滴迅速淪落為民辦出租車公司,但由於其海量的數據,滴滴仍然得到了巨頭的青睞,幾十億美金張口就來。(參見小商幫科技歷史文章《讀懂滴滴估值500億美金的背後》)
有大量現金的滴滴開啓了併購和參股模式,其中也包括ofo小黃車。
已經不止一次,流言説戴威已經失去了控制力,一會兒説是阿里,一會兒説是滴滴,總之,神乎其神的傳説中,戴威就是個能夠被人任意揉捏的菜鳥,當然,這裏面沒有考慮戴威的背景,不可描述。在早前的股東結構中,戴威的股份早已低於了40%,目前幾輪下來,股份不斷被稀釋之後,戴威是否真的能拿到控制權還真的不好説。
相比於ofo倒向阿里和滴滴而言,摩拜則投靠了騰訊,當然,摩拜CEO胡煒煒説,其實跟馬化騰也沒那麼熟悉。實際上,騰訊是在C+輪才進入了摩拜,D輪的領頭,跟騰訊投資京東和美團一樣,摩拜只是其生態圈中的一員,而不是控股的一員。騰訊生態圈中的京東已經開始壯大,而美團也號稱手握幾十億美金開始佈局大的生態圈,劉強東與王興都不是聽話的孩子。騰訊的小程序戰略已經慢慢要開始與這些戰友們的領域進行接軌,未來還能像現在這樣愉快的成為小夥伴嗎?又扯遠了~,正是因為與滴滴類似的融資戰略,與ofo相比,摩拜的管理層在控制力方面受到的質疑要少得多。
隨着國內市場不斷趨於飽和,容易做的,能做的市場基本上被不同顏色的單車給佔的差不多了,剩下不容易做的市場還有待開發。3家新倒閉的單車公司,不僅僅沒有拿到投資,市場開發想找個差異化,結果就被市場乾死了——你以為容易做的市場摩拜和ofo不想來開發啊!
現在的情況是,手中握着幾個億美金的摩拜和ofo,再要靠堆車做市場,似乎已經不是一個明智的做法,你再把地鐵門口圍成鐵桶,把小區門口堆成路障,城管不管,大爺大媽們也要開始發飆了!從年初到現在,自媒體們對於摩拜和ofo“在一起”的口號喊了無數次,但當事人根本不當一回事,戴威親口説,我們不可能在一起!當然,互聯網圈不全聽創始人的,資本的力量分分鐘可以讓你認賊作父,迅速變臉。
在不合並的情況下,要想取得市場的長期領導地位,一種出路就是出海,繼續野蠻生長,另外一種,就是把國內的服務做好,把單車的質量做好,把野蠻人迅速褪毛,然後穿上西裝。
然而出海並不容易,千年老三小藍車其實早已出海,但屁股還沒坐熱,就被美國人的組合拳打暈了,除了丟下一堆小藍車的屍體以及交了2500美金隨處亂停放的罰款之外,沒帶走一片雲彩。
摩拜和ofo們也在全球各地“佈局”,從歐美到東南亞,星星之火點了不少,但沒有一個燎原的。説到底,政策風險成為了最大的障礙——法規健全的地區亂停車就是添亂,法規不健全的地區,法規變化可能性更大,很可能血本無歸。更何況,當地華人們除了能抄襲他們的創意之外,與當地的關係要比國內企業好得多,事實也證明共享單車出海的最大競爭對手,是那些華人們,比如LimeBike。
可以預見的是,在國內上演過的to VC劇本,在全球的其他地區,更多的華裔和敏感的老外們也會抓緊時間來操作,搞不好一堆從中國拷貝過去的共享單車獨角獸們會在全球冒出來,摩拜和ofo們想想也會頭疼。
出海暫時沒辦法燒起大火,摩拜和ofo們還是要分出誰是老大,朱嘯虎得意洋洋的炫耀ofo領先的數據,宣佈ofo即將取得勝利之時,一向謹言慎行的馬化騰忍不住了,兩個大佬公開撕逼,這樣的場面很罕見,結果就是,雖然數據打架依然沒有後果,但關於朱嘯虎的八卦段子在網絡上開始發酵,獨角獸捕手朱嘯虎以前雖然也是個名人,但從來沒有像今天這麼火過,老朱是不是打了幾次王者榮耀壓壓驚呢?
外面轉了一圈,摩拜和ofo們發現,國內依舊是主戰場,可是,這種同質化這麼嚴重,商業模式並不複雜的領域,未來會怎麼走呢?是合併然後一家獨大,還是分庭抗禮,或者百花齊放?
首先,小商幫科技認為,摩拜和ofo合併的可能性並不大,但兩家公司併購其他小公司的可能性還是有的,比如其中比較優質的小藍單車,後續一些運營優秀,或者與摩拜和ofo有互補性的中小單車企業被併購就成為了大概率事件。事實上,摩拜已經收購了由你單車,有意思的是,與摩拜站在微信一端而不支持芝麻信用不同的是,由你單車支持芝麻信用。
那麼兩家公司為什麼合併的可能性不大呢?
記得前段時間紅遍朋友圈的王興訪談嗎?王興説,阿里巴巴很後悔當初快滴與滴滴的合併。為什麼很後悔?因為快滴併入滴滴之後,阿里徹底失去了掌控權,而這背後,失去的是全國最領先的出行大數據平台。
而大家目前普遍的共識是,摩拜和ofo,都會是一個大數據的平台,而且由於用户量較為龐大,其產生的數據對於用户畫像、智慧交通等領域有着極為重要的作用,隨着物聯網時代的到來,摩拜和ofo們都喊出了成為一個物聯網平台的口號,而這背後,也是對大數據的渴望。事實上,兩家公司都已經開始嘗試介入智慧交通領域,而這背後對應的智慧城市,是下一個萬億級的藍海。(延伸閲讀,小商幫科技歷史文章《巨頭們密集佈局,智慧城市風口將至》)
可以説,摩拜和ofo的大數據生意才剛剛開始起步,未來的大數據、智慧城市的藍海中,只要他們能堅持住,估值仍然會出現大幅度的增長。這時候談合併,你以為胡煒煒和戴威有這麼傻?他們同意,投資人也會不同意!畢竟,背後的金主們有的是錢,不就是錢嗎,騰訊會沒錢?阿里會沒錢?還有軟銀,高瓴,淡馬錫,金沙江,真格……,就問你哪個是軟柿子吧!
當然,雖然摩拜和ofo目前合併的可能性非常小,背後的金主們也有的是錢,但畢竟一直燒錢也不是個辦法。有一個變數,就是滴滴。
如果説摩拜和ofo主打的是最後3公里之內的出行,那麼滴滴主打的,就是3公里以上的出行。而以人羣來劃分,經常使用共享單車的人羣和經常使用滴滴的人羣,會有比較大的區別,而這兩類人羣,以及兩種出行的距離,會有很好的互補性,放在一起,才能構成一個相對完整的出行用户畫像圖譜,而這個完整的圖譜,才能發揮其最大的價值。這就好比一本武林秘籍,滴滴拿着大半本,共享單車拿着小半本,單獨都可以練,但就是沒法練成絕世神功,合併了就可以了,1+1將遠遠大於2。
戴威們或許早已認識到了這一點,而滴滴也從來沒有掩飾其野心。最新一輪ofo的人事變動,滴滴派出高級副總裁付強加入ofo擔任ofo執行總裁,直接向戴威彙報;派出財務總監柳森森(Leslie liu)分管ofo財務部門,而ofo的很多要職,也早已安插了滴滴的人員。朱嘯虎曾在一次採訪中表示:“ofo團隊中的很多人是從滴滴過去的。"
戴威即便沒有被架空,也要考慮最符合ofo整理利益的方式,以及投資人的要求。畢竟,滴滴的股份如果加上其他投資人的股份,已經可以遠遠超過戴威的股份。更進一步的猜測是,滴滴和阿里如果成為一致行動人,那麼ofo與滴滴的對接就會成為鐵板釘釘的事情。
所以,從連續的動作來看,ofo全面對接滴滴應該不是謠言。而從阿里系不斷加碼投資ofo來看,阿里與滴滴達成某種一致的可能性也是極大的。畢竟,程維出身阿里,而與阿里系的合作,將會把出行大數據和零售大數據(包括電商和未來的線下新零售)進行完美的對接,這種數據的威力顯然會比單純的出行大數據要強的多。
至於騰訊和百度兩位滴滴的股東,雖然其同樣擁有海量大數據,但滴滴的數據與他們對接,要產生出與阿里數據對接的效果,顯然難度要大的多,畢竟,一直虧損的滴滴要想變現,與阿里的合作有可能是最容易達到目標的。當然,八面玲瓏的程維後續與BAT都合作的可能性也是有的,但共享單車領域,顯然是站在了阿里這一邊。
而這,也是朱嘯虎敢和馬化騰説,一年之內結束戰鬥的最大底氣。
那麼摩拜呢,是在騰訊系的範圍內與ofo繼續戰鬥,還是會與滴滴進行合作呢?
細心的人可以發現,在高德地圖在近期推出了高德易行,用户可以通過高德地圖,自由選擇從任意起點到終點的個性化規劃,採用不同交通出行方式的組合。接入的合作伙伴是滴滴出行、神州專車、首汽約車、摩拜單車、飛豬等。
鑑於高德地圖是阿里旗下的企業,摩拜單車的加入就有些不同尋常,畢竟,慣常人們會認為摩拜是屬於騰訊系的。
與滴滴一家獨大不同的是,摩拜的大數據與ofo的大數據人羣存在高度的重合性,也就是説,可替代性很強。不管是用户畫像的價值,還是出行大數據的價值,ofo與摩拜基本上是可以互相替代的,雖然目前階段各自有鐵桿粉絲,但隨着兩邊對於單車質量和服務水平的不斷提高,鐵粉的數量將會變得微不足道,而兩家互相代替的可能性就會越來越強。
實際上,替代性越強,對摩拜越不利。
對於廣告商而言,你願意一份錢既在滴滴上做廣告,又在ofo上做廣告,還是隻能在摩拜上做廣告?對於智慧交通項目而言,滴滴+ofo能達到的能力也遠大於摩拜的能力;而對於人羣畫像而言,你更願意得到滴滴+ofo的完整畫像,還是隻得到摩拜用户的畫像?
答案不言自明。
所以,對於摩拜而言,選擇在合適的時機接入滴滴,恐怕是其後續最好的策略,但如何接入,怎麼談判,是被併購,還是以其他方式,這些都可以提前與股東進行協商,這種方式,將能夠保證股東利益的最大化。
當然,摩拜也可以選擇與騰訊系繼續合作的方式,把數據與騰訊、京東、美團等進行對接,可能也可以得到一個比較好的效果,但這種組合的能量,顯然比滴滴+ofo+阿里要差得多。
對於已經做出決定的ofo而言,後續的思路已經非常的清晰,接入滴滴之後的出行大數據平台,將會變得異常強大,雖然很多人很討厭滴滴和ofo,但未來滴滴成長為BAT級別的企業幾乎是一定的事情,對於這樣的事情,要理性看待,而不是出於自身的喜好。如果不出意料,滴滴整合ofo之後,新滴滴或者ofo將會在半年之內啓動上市的流程。
但對於摩拜而言,目前的階段會是非常痛苦的階段,是走一條獨立的道路,從而成為下一個滴滴或者美團這樣的企業,還是選擇與巨頭們進行開放數據合作,甚至被併購,從而達到整體利益的最大化,野心與理智之間,多少會有悵然若失,一不小心,將會陷入平庸而淪為配角。
滴滴與ofo的合作已經進入了實質性的階段,留給摩拜決定的時間其實已經不算多了,胡煒煒和王曉峯們,會做出怎樣的抉擇呢?
來源:小商幫科技 轉載請務必説明出處
(2017-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