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三分脾氣會對你的孩子造成七分的傷害!
相信不少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都有過耐心耗盡的時候,火氣蹭蹭上來了就再也按捺不住,好像只有發一通脾氣才能宣泄心中的憤怒。
很多家長不知道的是,家長的三分脾氣,其實對孩子造就的是七分的傷害。
孩子是擾人的,家長時不時就得停下手中的事轉而去為孩子服務,孩子又是惱人的,講道理的話説了幾百遍,卻總也避免不了下次犯同樣的錯誤。
言傳才能身教,很多家長並不懂言傳身教的重要性!我們要知道,父母就是孩子的一面,有時候我們一些不好的習慣都會影響着孩子。
很多家長對於發脾氣,有很多的無奈。為什麼?很多家長要不就是沒忍住,打完孩子就後悔了,要不就是小孩不聽話,首先想到的就是打罵,打了又後悔,不打又忍不住。總是這樣無奈的對孩子發了脾氣。
教育的最大死敵,就是父母的脾氣
為什麼不要發脾氣?
一分脾氣七分害。
教育界的專家指出:貧窮不會帶來教育的失敗,但精神的虐待一定會製造一個問題兒童。
讓孩子生活在精神的虐待中,就如同給她帶上了終生痛苦的枷鎖。
很多家長把孩子的任性、不聽話、頑皮搗蛋歸咎在孩子身上,其實每一個問題兒童的背後,必有一個問題父母,這是鐵的規律。
孩子的問題,幾乎都是家長的問題,只是很多父母不願意去看見自己的問題,總是想盡各種辦法修理孩子。
再有靈性的孩子,如果遭受了精神虐待後,都會走向消極、悲觀的世界,這是不可避免的。
完美敏感期。
小孩在生長過程中,會有這麼一段時期,對自己以及任何物體都有一種執着的完美主義:
吃飯掉了一粒飯,大哭;看書,書折了一個角,大哭;吃餅乾,餅乾缺了一個口,大哭;拼積木,不小心倒了,大哭;……
這些都是追求完美敏感期特有的表現。
如果大人不能正確認識這些育兒理論,只把這種現象歸結為孩子太脾氣暴躁,那麼這樣互動下來,不僅親子關係會大幅倒退,還會導致小孩在成長過程中得不到正確的心理引導,可能對性格的養成留下大的隱患。
孩子就是父母情緒的接收器。
當父母不安時,孩子就會立即警覺,當父母放鬆時,孩子立即感到愉悦。父母有好情緒,孩子才更自信,控制自己的情緒,可以試試以下的方法。
明白情緒的來源
大多數人對情緒的來源都有誤解,比如認為是孩子的某些行為導致我們生氣。心理學上有個著名的ABC理論:
真正影響我們情緒的,並不是對方的行為,而是我們對行為的認知、看法和評價。
舉個例子,今天你回家看到孩子在牆上亂畫,如果你當時認為孩子就是在調皮搗蛋,故意搞破壞,那你肯定怒火沖天。
若是你覺得孩子是非常有創意,在畫畫方面很有天賦。那你當時就是帶着欣賞的目光去看待他。
網友小魚於分享了她的童年:我父親脾氣就很不好,常常因為一些不遂他意的事情發脾氣,衝我吼等等,會説一些傷人的話,比如:你都不如死了這種。
造成的影響只能站在我的角度上講一講。
首先是十分敏感,會特別在意別人的情緒,真的就像微博裏描述的那樣,別人對你態度稍有變化,就開始反思自己是否有問題,是否有什麼地方做錯了,惹他不開心了。這跟小時候的環境是分不開的,因為我怕父親發怒,所以總會小心翼翼。
第二就是十分易怒。不知道是父親的遺傳還是因為在這種環境下長大,慢慢的我發現我也變成了父親的樣子,因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就會不開心,發脾氣。
關於有些孩子“油鹽不進”的問題。
我有一個感想,很多時候往往是父母自己在做規矩時表現的“不一致”,才會造就小孩的“困惑”,進而演變成“不懂規矩”。
例如,見人打招呼就是一個非常簡單的“規矩”。我見過非常重視這個的父母。客人回家時,必須打招呼。不打招呼的孩子不想離開。我也見過隨意行事的父母。有時孩子們轉身離開,甚至笑笑。在後一種情況下,孩子們對“規矩”的理解肯定會感到困惑。 萬一再遇到脾氣不好的父母,今天犯錯了視而不見,明天犯錯了暴打一頓。如此教育會有什麼結果,也就不言而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