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普遍表示,外資搶籌的核心資產,估值已經不便宜。
A股震盪磨底階段,外資大幅迴流。
“近期外資再度迴流到A股,這跟周邊市場的企穩有關係。外資進來,主要還是搶籌一些核心資產。”上德谷投資董事長趙立松表示。
從資金流向來看,外資搶籌的重點仍是藍籌白馬股,主要集中在消費股,以及部分科技股。而在資金蜂擁之下,部分A股“核心資產”股價近期已創出了歷史新高。
此間的時機也頗為微妙。此時正是MSCI發佈其2020年5月份半年度指數審議結果的時候,而富時羅素也將於6月20日擴容A股。
開放大門持續打開之時,持續創新高的核心資產是否仍值得購入?
掃貨核心資產
5月12日,北向資金已連續3日淨流入,5月以來淨流入72.55億元,而此前4月北上資金淨流入高達533.58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北向資金從3月份創歷史紀錄的大幅淨流出678.73億元,此後逆轉大幅迴流重返A股市場。
“目前仍是外資流入的初期階段。從全球視角來看,中國市場無論從經濟增長還是資產配置角度來看都難以忽視,中國擁有全球第二大的股票、債券市場,中國市場較低的估值、更大的政策空間以及相對穩定的經濟基本面,是全球投資者長期看多中國市場的主要原因。”上投摩根指出。
近期加速流入A股的外資瘋狂掃貨的仍舊是A股核心資產。
公開數據顯示,北上資金在A股的十大重倉股是:貴州茅台、美的集團、中國平安、格力電器、恆瑞醫藥、五糧液、招商銀行、海螺水泥、中國國旅、長江電力。
“從近一個月的外資流入來看,淨買入金額最大的個股分別是:貴州茅台、美的集團、五糧液、格力電器、藥明康德等,主要聚焦在大消費板塊:白酒、家電、醫藥等。”5月12日,格上研究中心高級宏觀分析師張婷表示。
“外資大多注重長期價值投資,大量流入的往往是基本面好的股票。從外資流入的前10名的股票來看,也幾乎清一色都是白馬股。” 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指出。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除了白馬股之外,外資還在瘋狂搶籌一些科技股:5G、芯片、半導體龍頭股。不過,總體來看,外資配置資金的比例還是以白馬股為主,科技股佔比較小。”楊德龍説。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除了消費股、科技龍頭股外,最近北上資金掃貨的還包括越來越受關注的基建板塊。
5月12日早間,港交所披露的中央結算持股記錄顯示,多隻傳統基建板塊個股獲北向資金突擊加倉。
5月11日,徐工機械一天之內獲北向資金加倉3528.95萬股,加倉幅度達7.37%。當日北向資金淨買入2.19億元,佔徐工機械成交總額18.15億元的20%。這導致徐工機械當日股價大漲7.95%,刷新今年以來新高。
外資這種大舉掃貨現象並非個案。外資3月重返A股後瘋狂掃貨的消費股,比如貴州茅台、五糧液等近期股價也頻創歷史新高。
這種趨勢仍在持續,5月12日,恆瑞醫藥獲北向資金淨買入4.68億元居首,美的集團、貴州茅台分獲淨買入2.44億和2.38億元。
“近期外資大幅流入A股醫藥消費類核心公司,部分個股股價創新高。從一些醫藥消費核心公司的歷史估值區間看,已處於歷史估值區間8分位以上,甚至接近10分位。”繹博投資基金經理王陽林説。
對此,王陽林建議,投資者謹慎介入,有條件的投資者甚至不妨考慮佈局空頭倉位。
國內機構是否跟進
那麼,當外資大舉加倉的A股核心資產個股估值已大幅提高時,國內投資機構是否跟進呢?
“外資進來普遍還是中長期的,當它用估值或是通過某些測算認可現在核心資產個股的價位,股價對他們而言已經不重要,特別是我們認為的股價高與低的問題。”趙立松説。
“由於我們持倉的週期,以及對個股的評判和外資不同,所以我們跟外資的加倉操作不一樣。近期我們都在逐步減倉。”趙立松表示,“等兩會行情結束之後,看回落的幅度,再考慮加倉。”
泉泓私募基金總經理李科傑也表示,不會追高外資配置的核心資產。
其表示,“外資配置比較多的核心資產股價上漲已經不少,我們不追。但現在是配置外資沒怎麼配置的核心資產的時機,像一些龍頭企業尤其是國有控股的上市公司,在行業有無可替代的地位,比如金融業、石油化工等。”
正道興達投資總經理韓明有也持有類似觀點。
其表示,“最近外資持續流入的核心資產,有些個股股價已經很高,我們不必跟着搶籌,可以等回調再介入。外資買入這些核心資產,很多是被動投資買入,是資產配置需要。”
他表示,二季度是全球疫情和經濟利空出清階段,中國疫情結束經濟已處於恢復階段,而西歐南歐依然處於疫情緩和重啓經濟階段,大盤還會震盪,最好保持合理的倉位,選擇和這些利空沒有關係或者業績反轉的投資標的投資。
而有公募基金經理則表示追不追核心資產,需要遵循業績為王的原則。
一位公募基金經理則表示,這次疫情使得資產分化厲害,特別是以醫藥類為代表的核心資產不斷上漲,包括以創新為代表的國內的電子公司股價也在上漲,“估值不便宜,但存在就是合理的,要看這些核心資產個股後續的業績”。
“現在機構持倉都比較相似,基本上就是消費類、醫藥類、電子類、計算機資產等,這幾類加倉趨勢最明顯。公募基金今年以來一直都維持在比較高的倉位,都沒有怎麼減倉。後續來看,因為今年經濟整體不好,最終還是要看公司的業績。”上述基金經理表示。
(文章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