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到9月18日週五收盤,比亞迪報收115.5元/股,從6月1日起其股價已經大漲99.3%,目前機構給到的下一目標價位為140元/股。
很多人不明白,如果單純從汽車市場的概念來看,比亞迪一定不是最強的。在第一梯隊中,吉利、長城都是難纏的對手,而主板上市的長城汽車市值才1700億,港股上市的吉利市值1600億,加上科創板預融資200億,規模也僅僅1800億,比亞迪市值近乎這兩者市值之和。
那麼,面對這種市值和市場地位相背離的現象,我們不禁要問,資本到底看中了比亞迪的什麼?
在弄清楚這個問題之前,我們不妨將目光先放在宏觀調控上,看看其是如何作用於汽車市場的。
我們都知道,汽車市場週期性行業,週期性的振幅可以削弱但難以消除。即便中國汽車市場過去三十年的發展都是以高速高效完成的,但我們也依然能夠看到國家在千禧年伊始的鼓勵私車消費、2009年的汽車下鄉以及禁摩限摩令等等一批政策,用以對沖週期性行業的下行影響。
最近一次的汽車市場下行態勢始於2018年12月,負增長延伸到了整整第13個月的時候,在2020年1月同疫情防控的偶發性風險相撞,給到汽車業一次重大打擊。所謂大病初癒,這一次國家對於汽車行業的救助並沒有表現得那麼迫切,而是以一種十分温和的態度進行,主要是從資本端進行調控,而在實體端尊重市場自我調節能力。、
在資本端,面對馬太效應下的市場,救市資金有的放矢,直接高效地為龍頭企業進行了輸血,而面對那些市佔率低迷、競爭力低下的企業,反而採取了收水態勢,停貸限貸,避免了2017年左右那樣的資本濫用行為。
這種做法使得國內汽車業進行了一次系統性地洗牌,無論是豪華、合資還是自主體系,都出現了兩極分化的現象,龍頭企業迅速恢復、垃圾企業行將就木。豪華陣營中,ABB三甲絲毫不受影響,二線豪華品牌集體用價換量,DS、阿爾法·羅密歐等等小眾品牌幾乎銷聲匿跡;合資體系內,雷諾退出中國,留守的法系也全面敗退,韓系車型生存空間變得更小;自主當中,吉利長城等復甦跡象明顯,而眾泰、力帆以及海馬等等都已經被標記ST,一旦退市,融資環境將會更加惡劣。
明顯,我們的監管層依舊採用了帶有濃重凱恩斯味道的調控手段來引導市場的發展,但這一次不再是大水漫灌,而是迴歸價值着重標的,對於細分市場而言,寡頭壟斷的時代正悄悄拉開序幕。
因此在這種情況下,資本也就不會東一榔頭西一棒槌,機構和自然人都會把錢花在刀刃兒上,向着龍頭企業靠攏。
那麼,吉利、長城、長安、比亞迪......在這些一線車企中,比亞迪憑什麼認可度更高?
首先一點,是比亞迪所處發展賽道與其他車企明顯不同。
與吉利、長城等一樣,比亞迪無疑是汽車板塊中比較有辨識度的標的企業,但是除了汽車板塊,比亞迪更是國內新能源龍頭個股,這是寫在2025規劃中的事實,而新能源則被市場歸類為科技板塊的先鋒題材。
儘管吉利長城等也有新能源產品體系,但是比亞迪擁有整套的新能源上下游產品供應能力,包含鋰電池、整機、新能源車、無人駕駛、車聯網、充電樁......在新能源被寫入國家戰略決策的時代,這樣的企業毫無疑問是科技賽道的明星企業。
前面我們説過,汽車行業是週期性行業,而資本投資對於週期性行業的態度自然就是低買高賣,不會戀舊,這也導致汽車板塊個股不會出現一直漲的現象。
但存在主流賽道發展預期的比亞迪,在汽車板塊和科技板塊雙重站位下,就能很大程度上彌補週期震盪的影響,實現市值的一路攀升。
根據相關機構給到的報告,比亞迪自從推出高安全、長壽命和低成本的刀片電池以來,從電池模組空間利用率提升角度讓磷酸鐵鋰電池可以同主流三元鋰電池實現正面競爭,。今明兩年規劃新增 26Gwh 刀片電池產能,滿足自身產品切換。此外,公司計劃將原有的 30Gwh 三元鋰電池產能部分切換至刀片電池。出於競爭考慮,國內車企較難選擇比亞迪作為電池供應商。但全球電動化趨勢明確,海外車企通常會選擇多家供應商保障供應安全,對供應商的背景容忍度較高。預計比亞迪有望在海外市場、備選供應商的角度獲得電池外供突破,有望獲得現有合作伙伴如戴姆勒、豐田的率先支持。
如是,得益於科技產品的突破性發展,比亞迪現在更多是在新能源供應商的身份上實現對資本的吸引,而不是作為汽車生產商來打造自身概念。
不過需要留意的是,比亞迪的汽車業務也不差,甚至越來越好。這也是資本看重比亞迪的第二點,畢竟傳統汽車業務的存在讓比亞迪有退路,退一萬步來説新能源陡生變故,它也完全有能力抵禦風險。
根據官方信息,8 月乘用車批發同比增長7%、上險同比增長15%,汽車基本面持續修復,價格端相對穩定使得車企盈利得到更快修復。此外,新能源汽車 8 月銷量突破 10 萬輛,同比+44%、環比+24%,爆款車型從高低兩端對銷量增長拉動明顯。汽車板塊整體迎來了較強的修復,市場重新關注汽車低估值和彈性標的。比亞迪有望通過漢和 DM-i 平台提升銷量規模,而刀片電池較強的綜合能力有助於公司打開電池外供局面,為公司帶來新的增長點。綜合看,當下比亞迪電動車和電池成長屬性增強。
而2020年1-8月份,比亞迪傳統能源車累計銷售13.5萬輛,同比增長16.88%。而旗艦產品漢7月12日上市後,訂單迅速突破3萬,超出預期。此前比亞迪官方活動中,有高管表示漢目前產能為150台/天,後續產能還會逐步爬坡。而機構給到的預測是,2020年四季度,漢有望實現月均7千台的產能,全年有望實現3.3萬台的交付,按照均價25萬元,毛利率25%測算,新品將貢獻82.5億元營收,20.6億元毛利。
另外,在科技佈局方面,智能化發展佈局較多,漢首次搭載 Dipilot 智駕系統,不僅包含 ADAS 功能,還包含了"教練模式",可以主動感知並學習用户的駕駛行為。結合 OTA 升級能力,比亞迪車型在統一的 ADAS 決策邏輯升級之外,為車主提供個性化、可升級的駕駛體驗,是自動駕駛發展的新思路。此外,比亞迪正在研發智能駕駛控制相關的產品,為整車智能化提升做準備。中長期,弗迪科技、弗迪視覺及 e 平台等核心技術也有望持續對外輸出,"Build Your Dream"料將成為全球綜合電動技術供應商。
應當説,在雙重板塊概念加持下,比亞迪已經成為完美的吸金標的,在2020年最後一季度週期股過渡,未來科技股頂牛的大趨勢下,比亞迪無疑將會長期受益,在3000億的市值上繼續實現對資本的有效吸引,從而Build整個中國汽車市場的Dr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