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國產品牌出海還有機會嗎?

2020,國產品牌出海還有機會嗎?

圖片來源攝圖網

編者按:本文來自IC實驗室,創業邦經授權轉載。

兩個月前,我做過一期內容,講中國地方產業集羣,提到了莆田的鞋服產業,丹陽的眼鏡產業,新化人壟斷的複印店。

但作為髮際線衰退選手,我竟然漏掉了河南許昌的假髮產業。

許昌這個地方,不僅是中國假髮之都,更是世界假髮的耶路撒冷。

國家海關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出口36億美元假髮製品,佔據全球市場約80%的銷售份額,而來自許昌本地的出口銷售額佔其中半數以上。

有意思的是,在一貫的印象裏,中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往往被認為是廉價、低端的形象。就連中國品牌的出海,第一站也總是選擇東南亞、印度、非洲之類的市場。

但是假髮出口行業似乎不遵循這個刻板印象,人家就是理直氣壯殺進高端市場,告訴你掌握供應鏈就是可以為所欲為的。

如今在假髮需求最為旺盛的非洲、歐洲、北美三大市場,排名第一的高端假髮品牌,都來自許昌。

許昌的假髮商家不僅會在Facebook和Instagram找網紅打廣告,甚至會在海外做帶貨直播。據説連米歇爾·奧巴馬也佩戴過來自許昌的假髮。

時光進入2020年,在供應鏈建立了充分優勢的中國品牌,已經到了可以走高端市場,去海外收割的時候了嗎?

我先講講我自己的判斷。

未來中國品牌出海的機會,一定在中高端領域。而核心供應鏈+高精神價值,才是中國品牌破局的機會。

01

這兩年的出海賽道中,有兩個案例很值得分享一下。

第一個是中式茶飲的出海潮。

之前的文章,我説過,像瑞幸這樣把外國的咖啡拿到中國來重新做一遍的邏輯是有問題的,不如好好想想怎麼把中國的奶茶帶到全世界去。

其實這件事早就有人在做了。在國內開店開到飽和的奶茶店們,紛紛把甜蜜的魔爪伸向了東南亞、日本和北美。

這波中式茶飲的出海潮,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那些本來在國內只能算二線品牌的奶茶,走出國門後往往搖身一變,成為頂流網紅,一舉擺脱低端定位。

比如在國內開遍街頭巷尾的CoCo都可,先後在東南亞、美國、日本、澳大利亞開店,珍珠奶茶與AJ限量鞋、Supreme新款一起成為了美國東西海岸最受歡迎的三件物品。

而蜜雪冰城越南河內店,開店不到三小時,就引發了一波排隊狂潮。

台灣茶飲品牌春水堂2013年進入日本市場,每天可以賣出1000杯飲料,排隊成為常態。

還有日出茶太、巡茶這類一開始就盯着海外市場的純出海選手。

藉助先發優勢和海外社交網絡的營銷,這些品牌死死地把「網紅」的標籤貼在了自己身上,在海外得到了如同喜茶和茶顏悦色一樣的地位。

對許多二線品牌來説出海不是把國內的業務重做一遍,而是重塑品牌力的一次大好機會。只要能在品牌中融入更具商業價值的文化,就能撐起品牌溢價。

另一個案例是前幾年的熱點——網文出海。

根據艾瑞諮詢的《2020年中國網絡文學出海研究報告》,2019年網文作品出海數量已經達到了3452部,海外受眾規模達到3000萬。

而從DT財經的數據來看,譯製網文的讀者大多是來自於歐美地區。

有別於官方的文化出口,網文輸出的主力其實是世界範圍內的譯者和愛好者。

到去年下半年,以北美受眾為主的中國網文英翻網站WuxiaWorld的日均點擊量已經達到了480萬。眾多愛好者被中國網文的想象力和閲讀快感所吸引,自發組織搬運翻譯和消費。

網文能在世界娛樂產業最發達的美國站穩腳跟,看起來頗有李雲龍「老子打的就是精鋭」的氣勢。

但本質上,其實是網文販賣的是「爽感」,而「爽感」是一種全世界人都能get到的,精神價值極高的商品。

同理,李子柒在海外的火爆,也正是視頻裏那種直接純粹的中式美,擊中了外國人的嗨點。

人類底層的需求是相通的,當商品具有足夠的精神價值,就能聚集足夠多的擁躉,形成牢固消費羣體。

上面提到的兩個出海案例,具有一個共同點:高精神價值。

一般來説,商品的價值可以分為兩種。

一種是使用價值,也就是產品的功能性能幫助消費者解決問題,帶來生活上的便利和好處;而另一種則是精神價值,包括精神愉悦,社會認同,品牌情感價值等等。

人類對美好生活場景的情感往往與產品本身是關聯的,一個好的品牌往往非常依賴於它所傳遞給消費者的精神價值。

當中式茶飲成為海外社交網絡上的硬通貨,奶茶就能為消費者帶來社會認同。而網文的「爽」,為受眾帶來了精神愉悦。

因此,高精神價值產品,才是本土品牌出海的關鍵。

02

那麼,為什麼過去中國企業總是忽視產品的精神價值?

傳統的國產消費品出海,往往會遵循一個典型路徑:選擇品類-找供應鏈-拿貨-貼牌-銷售。

這個路徑裏,最核心的部分都和供應鏈有關。可以説供應鏈的屬性決定了這些品牌的屬性。而中國的供應鏈,最大的特色就是成本足夠低。

在省錢這方面,全球消費者都差不多,只要價格夠低,就沒有什麼錢包是撬不開的。

往早了説,國產家電行業就是依賴這樣的模式起家的。

從二十世紀90年代開始,中國就成為全球家電生產車間,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廠家貼牌。世界500強的家電企業,有95%都曾經在中國進行過貼牌生產。

往近了説,2000年代的國產手機、國產家居品牌的出海,也都非常依賴貼牌模式。

靠着成本優勢和堅挺的供應鏈,中國出海消費品成功佔據了大量市場份額。

也因為供應鏈的強大,早年的中國企業似乎形成了某種路徑依賴,忽視了精神價值所能產生的利潤。一直到十年前,品牌對中國出海企業似乎都是一個可有可無的事情。

分析以後我們會發現,本土品牌的核心競爭力是供應鏈,決定上限的,則是品牌力和精神價值。兩者結合,成為了中國企業出海的破局點。

這兩者並不矛盾。相反,強大的供應鏈,才能支撐起品牌的精神價值。

大家可能沒有聽説過SHEIN這個品牌,這非常符合它「中國最神秘的百億美元」公司的名號。

近年來,一批創業者開始將目光轉向強設計、高品質的消費品,試圖將中國製造賣出高溢價,攻佔歐美為主的海外高端市場。而SHEIN就是其中之一。

這家位於南京的服裝電商公司,如今估值超過150億美元。去年在海外銷售額達到300億元人民幣,大概是2.5個H&M;。今年上半年,它的銷售額逆勢達到了400億人民幣。

而就是這樣一個隱形王者,早期起家基本上就是在廣州十三行服裝批發市場找貨,把圖片上傳到網上,有了訂單再找批發商拿貨。直到2014年才有了自己的生產線。

而如今SHEIN全年上新15萬款,平均每月上新一萬餘款,大概是ZARA的六七倍。而價格比ZARA低將近一半。而且在國外消費者的口中,SHEIN的質量口碑也要好於ZARA。

今年,WPP聯合Google發佈的《2020年BrandZ中國全球化品牌50強報告》,SHEIN作為一個「默默無聞」的快時尚品牌,已經排到了第13名。

SHEIN的成功,無疑是在於多樣的設計和良好的品質,這是它品牌的核心精神價值。而在背後支撐的,則是強大的本土服裝供應鏈。

近年中國品牌出海最熱門的賽道:消費電子、服裝快消、互聯網遊戲、家電,無不是國內最成熟,最具有產業優勢的品類。

而奶茶、網文、網紅,也都是在國內競爭至白熱化,建立了成熟先進的產業,才有了後來的成功出海。

03

作為一個製造業大國,全世界許多消費品的設計開發製造都依賴中國完成。

中國品牌先天更加貼近供應端。尤其是高端消費品,中國供應鏈所能做到的不僅是生產,還能根據市場需求快速迭代,實現精細化高品質生產。

這樣的優勢,是東南亞,乃至全世界都很難取代的。

如今的中國製造品牌,在技術力,產品力上與海外品牌差距越來越小,甚至在很大範圍的製造業領域,中國的工藝和質量都強於歐美。

在質量保證的基礎下,中國品牌有底氣不經過「下克上」,直接進軍高端領域,在精神價值和品牌力上,和頂級品牌硬碰硬。

在這方面,做的比較好的國產品牌是一加手機。

2014年,一加手機第一代發佈。

一加1的海外版本,選擇了和全球最大的Android第三方編譯方CM合作打造系統。而和CM的合作,為一加無形中注入了極客精神和發燒友基因。

一加的第一批海外用户是在硅谷引爆的。早期一加採用邀請碼購買機制,硅谷的科技精英們在自己的圈子裏,通過邀請碼分享一加。

一時間擁有一枚OnePlus Invite成了硅谷的一種潮流。Google、Facebook、亞馬遜的員工構成了一加早期用户的主體,這為一加品牌注入了精英氣質。

隨後就是鋪天蓋地的媒體報道,藉着引爆美國高端市場的聲量,一加順勢殺入印度高端市場。

可以看到,不同於大部分同行立足本土,以低端機進入海外的做法,一加從創立第一天起,執行的就是海內外市場雙軌並行,主打高端旗艦,主推歐美一線市場的策略。

高端品牌向下兼容,降維打擊容易,而低端品牌想要以下克上,非常困難。

一加的品牌策略有一個巨大優勢,就是沒有其他品牌的「低端包袱」,可以直接以高端品牌的形象佔領用户心智。

這一全新的戰略,取得的效果非常明顯。

2020年第一季度,一加分別在西歐和北美高端市場排名第三和第四。而在全球智能機第三大消費國印度,一加在高端市場已經超越了蘋果和三星。

傳播學家麥克盧漢有一句名言:媒介即信息。當一個品牌選擇怎樣的渠道和受眾溝通,一定程度上決定了這個品牌的形象。

2016年,一加贊助了美劇《紙牌屋》,在劇中植入了不少鏡頭。

和一加聯名過的品牌,也不乏國際頂尖大牌。在一加的合作名單中,我甚至找到了「波蘭蠢驢」。

一加的策略,就是高舉高打,用最頂級的營銷資源,豐富品牌的內涵。

全球手機銷量前五的品牌,有三個都來自中國;而全球高端智能手機市場份額TOP5中就有兩個中國品牌。

全球五分之三、高端五分之二的幾率,都表明了中國手機品牌的成功絕對不是偶然,那是日益發展的技術創新所帶來的產品力的提升。

除此之外,你看到每一個在海外大殺特殺的品牌,它的背後都是中國本土產業紮下的深厚根基,在足夠成熟的產業鏈上,中國廠商無疑有着更多優勢。

如果説領先全球的製造業,帶來的是供應鏈這端的強大勢能,那麼出海企業能做的,就是通過更好的產品和技術強化背後的精神價值,將供應鏈的勢能轉化為品牌的動能。

過去十年,中國創業者憑藉着模式創新和成本優勢,在海外取得長足發展。而2020年,在疫情影響和政治漩渦的雙重限制之下,中國創業者出海正在經歷一場大變局。

當一切開始不受控制,對每一個出海品牌,前途都充滿着未知。

在眾多的不確定中,唯一可以確定的,就是沒有用户會拒絕優秀的用户體驗,尖端的科技,良好的品質,而這正是我們的製造業所具備的特質。

無論世界如何變化,人類對於好產品的需求都是永恆不變的。

中國品牌的前途,也許就在這個「永恆不變」之中。

本文(含圖片)為合作媒體授權創業邦轉載,不代表創業邦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繫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4244 字。

轉載請註明: 2020,國產品牌出海還有機會嗎?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