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作為第一經濟大國,50%國民沒有存款,被400美元壓垮?
作為全球唯一的超級大國,美國在很多人心中象徵着自由和富饒,無論是經濟實力、軍事儲備、高新技術還是精神文化,美國都是當之無愧的第一。很難想象這樣一個強大的國家,它的子民在抵禦突發情況的時候,竟然連拿出400美金都捉襟見肘。
疫情期間的停工停產就讓很多家庭難以應對。根據美聯儲的調查統計顯示,44%的美國成年人收支幾乎平衡,意外來臨之時由於沒有積蓄,只能變賣家當或者向親朋好友借錢。這種情況是由各種因素共同影響的,我們可以從多個角度入手分析。
沒有存錢意識從殖民地到獨立,美國只經歷了兩百多年,屬於很年輕的國家,在思想觀念方面特別是消費觀念上很超前,也是第一個發行信用卡的國家。長期以來,美國個人消費在GDP所佔的比重始終在70%以上,消費在美國經濟增長的過程中始終佔據着主導地位。
在美國,官方發行了很多鼓勵消費的政策,買房首付只需10%,數千美金的免税額度,相對較低的存款利率等政策刺激了很多美國人的消費,促進了經濟的繁榮。得益於相對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美國公民即使沒有存款,也能衣食無憂。
他們能領取政府的救濟金和免費食物,通過白卡獲得免費醫療。在基本生活在無論何時都得到很好的保障時,很多美國人也就失去了存錢的理由。
消費水平較高雖然美國的人均收入高,但是消費水平也十分驚人。以美國的中產階級為例,一個家庭的收入中的15%需要負擔税款,10%需要繳納各種保險,30%需要償還房貸,15%需要花費在汽車上,剩下的被飲食和娛樂性支出佔據。
而且如果家中有孩子,教育支出也是一個大頭。美國的學校收費普遍比較昂貴,學風優秀的私立學校甚至達到了上萬美金,大學四年的教育至少也需要花費十萬美金,對普通家庭來説實在是不小的負擔。
相較於中國人而言,美國人在投資理財方面傾向於投入更多資金,並且對高風險高收益的形式十分熱衷,基本上所有的資金都被套在投資裏,因此雖然資金十分可觀,但是可用的存款並不多。
貧富差距巨大在國人的印象裏,美國是個讓人嚮往的天堂,衣食無憂、簡單快樂,然而事實並非如此,當我們把視線往下移的時候,就能看到和影視劇裏截然不同的現實。作為資本主義國家,美國貧富差距的出現是必然的,畢竟資本的本質就是榨取勞動力的剩餘價值。
美國10%的人口掌握着50%的社會財富,幾千萬美國民眾只能生活在貧民窟,掙扎在温飽線上。佔了人口絕大多數的中產階級在負擔了日常生活的開銷之後,所能存下的錢也是所剩無幾。
更糟糕地是,隨着經濟形勢的下行,美國的貧富差距越來越大,失業率居高不下,物價上漲嚴重,嚴重的種族歧視客觀上也增加了困難羣體的基數。上層的權貴坐擁巨大的財產,享受着最優質的資源,他們穿行在華爾街,西裝革履,風度翩翩,他們的孩子能在常青藤等名校接受最高等的教育。
而佔美國人口50%以上的人甚至沒有存儲款,一輩子庸庸碌碌,勉強讀完高中之後只能付出體力換取報酬,靠政府的救濟得以維持生計。
經濟大蕭條之後,大量美國人放棄租房存錢,開始貸款買房,但是能全款買房的畢竟是少數,於是很多人就變成了"房奴",每個月需要固定償還的房貸就花去了他們工資的大部分。
美國政府通過專業信貸機構,開闢了各種渠道的貸款方式。同時降低貸款利率和放款信貸條件,讓低收入家庭也能輕鬆貸款。在中國,每年都有雙十一這個購物狂歡節,而對美國人來説,黑色星期五就是他們的雙十一。
每當這個時候美國人就會開始炫耀性消費,這幾年這種行為有年輕化的跡象,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購買奢侈品和最新款蘋果手機,發在社交媒體上進行攀比炫富。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美國現在的經濟情況正是之前各種行為產生的惡果。超前消費和超低存款額侵蝕了這個國家的經濟基礎,導致現在資不抵債的危機。出於經濟考慮,美國曾針對中國發起數次貿易戰,希望逆轉貿易逆差。
不過由於出口購買力的不足難以獲得成功;美國國內的需求缺口太過強大,導致了需要不斷進口中國物美價廉的產品,讓這種情況雪上加霜。同時,超前消費的弊端也在慢慢展現,美國匯率持續下跌,導致大量資本的流出,減少美國的資金流動。
如果處理不當,美國的股市將會經歷大動盪,如果得不到融資,那些資金鍊緊張的公司就會迅速破產,特別是現在時興的互聯網和高新技術行業。
今年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很多美國人陷入危機,不僅是健康上的更是經濟上的。美國的醫療費用是非常昂貴的,疫情初期就有很多人因為拿不出400美金的費用而放棄治療,在停工停產期間,每個月的房貸、車貸卻是不能暫停的。
因此一直有議員在呼籲讓所有美國人免費檢測,可惜的是現在還沒能成功。不過通過這次事件,也讓很多國人看清了所謂的自由富饒,不過是建立在窮苦大眾的痛苦上罷了。
總的來説,因為美國的文化傳統帶有超前消費的觀念,很多美國人並沒有危機意識,享受着比自己承擔範圍更高的生活,加上美國高昂的税收,昂貴的保險和收費極高的教育,存錢對於大部分美國人來説是天方夜譚,不過最近因為疫情,很多人開始有了存款意識,美國的儲蓄率有所上升,也算是因禍得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