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行人助力科創板“乘風破浪”一週年:發行定價能力快速提升 信披合規意識不斷增強
本報記者 王思文
作為科創板重要參與主體,券商在一路陪伴科創板企業成長的同時,不斷開拓着科創板業務增量機會,壯大投行業務實力。如今科創板開市滿一週年,投行人也親歷了這段以市場化機制為內在邏輯的IPO旅程。此時此刻,對於科創板註冊制下投行業務的回眸與前瞻,無疑將對證券公司的下一步投行變革產生引領性影響。
《證券日報》記者近日在採訪多位參與科創板項目的券商投行人士後瞭解到,一年以來,投行部門在科創板IPO的盡職調查、項目申報、詢價定價、信息披露、戰投遴選等多個環節,與以往相比都發生了顯著的變化。伴隨着更加市場化的環境,證券公司投行實力正在快速迭代,日漸成熟。
考驗承銷硬實力
發行定價能力獲提升
“註冊制下的科創板項目有太多規則是全新的,那時的我們心裏都清楚,它正在改變整個行業的業態,重點在於,我們該如何應對即將到來的行業變化。”作為參與首批科創板IPO項目的投行人,趙躍(化名)形容他一年前的心情就像是正在等待高考成績的日子一般,“有些忙碌,有些期待,有些擔憂”。
趙躍是某大型券商的投行新兵,在北京工作4年。一年前,他被調到了資本市場部,主要負責科創板項目上交的材料交接、戰投遴選、發行定價等工作。
“一開始接觸發行定價確實比較難,為了敲定一家首批科創板項目的定價,我跟團隊曾從20時開始討論,直到第二天的早上7點才結束。”趙躍在談起一年前剛剛接觸科創板發行定價工作時的場景時,仍然感慨萬分。
與主板“市盈率限高23倍”不同,科創板採取的是更為市場化的詢價定價機制,投行人面臨的考驗是實打實的承銷實力。
“但是現在我們已經有了充足的項目經驗,當時耗時又耗力的場景現在已然全無。”一週前,趙躍告訴記者,替代當初茫然無措的是如今駕輕就熟的發行定價能力,自己手上還有6個項目,每天被工作填的滿滿當當。
詢價定價機制是科創板一項重要的制度創新,一年間,它改變了投行行業的生存狀態和價值鏈結構,推動着證券公司行業以投行業務為中心,打造核心競爭力。
信息披露嚴把關
深感責任重大
進一步強化中介機構盡職調查義務和核查把關責任,壓實中介機構對信息披露質量的把關責任,是在上交所設立科創板並試點註冊制的另一個重點。
一年來,投行人在科創板公司IPO業務中盡職調查、項目申報、問詢回覆等各個環節都要盡到“看門人”的責任,保證信息披露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完整性。
這也是張曉(化名)在項目承做過程中的切身感受。“之前在承做項目的過程中,主要壓力是在企業經營能力的判斷和發審委審核環節上,承做科創板項目後,我深刻感受到了在項目執行過程中責任重大。”一年後的今天,他發現,上交所對於科創板項目信息披露的把關更加嚴格,反饋環節的內容也越來越多了。
通過參與科創板項目,他切切實實感覺到了專業能力的提升。“當前註冊制審核的理念越來越市場化,在信息披露質量嚴把關的前提下,使整個行業朝着更加專業化、分工化、規範化的方向發展。”
59家券商參與
科創板保薦承銷工作
《證券日報》記者根據WinD資訊數據統計,一年來,擁有保薦“牌照”的92家券商中,已經有59家券商參與到科創板承銷及保薦工作當中,為擬上市企業服務。在科創板已發行及正在申報的企業中,有4家券商包攬了30家以上的科創板承銷保薦項目,行業“馬太效應”明顯。
截至7月21日,服務科創板項目保薦業務數量最多的券商為中信證券,達54家,位居榜首,其中已有16家企業成功發行。中金公司和中信建投證券分列第2位和第3位,分別服務37家和34家企業。華泰聯合證券的服務家數也在30家以上,達到32家。位列前十的還有海通證券、國泰君安、民生證券、招商證券、國信證券和安信證券,分別服務29家、29家、21家、17家、15家、14家科創板項目,其中部分企業距離上會只差“臨門一腳”,承銷與保薦費“入袋”指日可待。
事實上,在業內人士看來,承攬科創板項目要求券商具備從項目篩選、風控到銷售、定價等多方面的綜合能力,專家認為,頭部券商將在科創板業務中獲得更多的業務機會和更大的話語權,這也加劇了投行業務的“馬太效應”。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