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值退市新規7月1日起正式實施。
註冊制實施以來,A股新股發行速度明顯加快,為了匹配註冊制,加快A股新陳代謝,滬深交易所2020年末正式發佈新修訂的退市規則。
本次改革按照“區別對待存量和增量公司、不溯及既往”的原則,在新老規則銜接上給予了市場一定緩衝期。其中,新增的市值退市指標,自新規發佈實施滿6個月後施行,即今年7月1日起正式生效。
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分析師周茂華認為,上市新規明確“1元退市”、“連續20 個交易日市值均低於3 億元”,意味着一些股票如果價格跌至1 元附近, 市值低於5 億元並持續“縮水”,被退市的可能性將會大增,一旦觸發強制退市標準,對於試圖“抄底搏反彈” 的散户和遊資等,就可能面臨損失, 這就有助於改變以往出現的“炒小、炒差、炒殼”投資歪風。
同時隨着註冊制改革的深入推進,“殼”公司資源供給會增加,但需求會有所下降。周茂華指出,當前“殼”公司價值邏輯與以往大為不同,上市新規將使得投資者儘量迴避或拋售一些長時間不營利、收益差或存在嚴重財務造假等行為的上市公司股票,轉而更加關注上市公司可持續經營能力、市場競爭力等,那些聚焦主業發展、“護城河” 較深、具有長遠發展潛力的上市公司, 將受到市場青睞。
截至6月29日收盤,總市值低於10億元的有*ST德奧、*ST金泰、*ST長動、*ST中新、*ST中迪、*ST凱瑞、*ST天龍和ST雲投,無一例外均為ST股。
“市值退市”指標能否起到效果,這也是市場所關心的。從“面值退市”的實施過程來看,標準的制定是完成政策的第一步,後續根據市場“用腳投票”的結果,終會有公司觸線退市。
2012年6月,“面值退市”規則制定後,2018年12月,中弘股份退市,成為兩市首隻“面值退市”的股票。自此面值退市案例逐漸增多,併成為近幾年退市主要類型。今年來,長城退、天夏退、*ST成城、*ST宜生等多股因股價低於面值,退出了A股市場。
今年以來,A股已有12家公司完成退市,其中,交易類強制退市和財務類強制退市依然是目前退市的主要類型。
編輯/樊宏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