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銀行申請券商牌照別再躊躇不前了

由 都超英 發佈於 財經

  紅週刊 特約 | 黃湘源

  儘管有消息稱,銀行將有望申請券商牌照,但有關回應卻讓人有些摸不着頭腦。既然説“發展高質量投資銀行是貫徹國務院關於資本市場發展決策部署的需要,也是推進和擴大直接融資的重要手段”,但在改革開放的重要風口上,非但沒有聞雞起舞,反而躊躇不前,實在令人費解。

  銀行拿券商牌照再成市場焦點

  其實早在2015年3月,商業銀行在風險隔離基礎上申請券商牌照的制度和配套安排就已經進入議事日程。之所以未能進一步推進,一方面是保險業所發生的嚴重違規事件在一定程度上打亂了當時的金融改革部署;另一方面則是證券市場本身也恰好處在股災發生時期,當時的市場更需要穩定。如今來看,在銀證保各掃門前雪的情況下,中國資本市場和各金融業之所以風波不斷險象環生,顯然分業經營和監管並非萬無一失的保險箱。相反,單將銀保監管一體化而證券業依然維持現有的獨家經營格局,不但難以在改革和發展聯動的基礎上更好地提升服務和支持實體經濟,更無法適應對外開放步伐不斷加快的需求。某種意義上,這也是促使市場再次將目光凝聚在銀行申請券商牌照焦點上的重要原因之一。

  但提到銀行也可以申請券商牌照,券商的反應就是“狼來了”。當前的市場環境下,券商在應對銀證混業方面不可能不感受到巨大的壓力;另外,很大程度上也受到了認識上的偏見侷限。不可否認,銀行本身在客户資源、資本體量方面,目前相對於券商來説已經足以形成碾壓式的優勢。一旦銀行獲取券商牌照,由於銀行的機構客户和個人高淨值客户遠多於券商,對券商的投行、資管與財富管理必然會構成一定的衝擊。而持有券商牌照,對構築銀行的金融服務與財富管理的全業務生態系統也是非常重要的環節,這不僅將有利於銀行彌補其原來在IPO保薦、再融資、併購重組等方面與券商所存在的差距,同時,也將更有利於銀行加快國際接軌的步伐,更好地提升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而如果此時券商依然還在目前的狀態下止步不前,銀行卻在獲取券商牌照上跨出了一大步,那麼,銀行與券商之間的差距也必然會越來越大。

  不過,退一步來看,銀行若想撇開券商另起爐灶,固然也並不容易,國內券商和國際頂級投行的差距不僅在於資本規模以及槓桿率,更重要的還是制度。對於我國銀行和證券行業來説,真正欠缺的並不是錢,而是建立在註冊制基礎上場外市場、買方投顧業務、國際業務等領域真正意義上的市場化改革。如果沒有這一切,銀行業或券商,無論哪一家期望單槍匹馬挑戰國際投行,都不是輕而易舉的事情。

  銀行和證券業不該以鄰為壑故步自封

  我國金融業當前正在越來越快地走向對外開放的階段,越來越多的外資不僅將有可能進入證券,也將有可能進入銀行業。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我們的銀行業和證券業反而還在以鄰為壑,故步自封,無疑等於引狼入室,坐等挨吞。對外開放不僅事實上已經迫使我國的銀行業、證券業正在進入一個必須適應這個市場的大趨勢並與狼共舞的時代,即使暫時還不能化身為比國際上的狼更狠更兇猛的獅虎大象,至少也應該讓其自身具有足以與狼一搏的狼性,儘快形成更多的銀證狼應該是一個不可或缺的選擇。實踐出真知,閉門造車造不出具有中國特色的銀證狼。與其依然還在為如何既能解決銀行可申請券商牌照又能盡最大可能避免券商蒙受脱胎換骨之陣痛上舉棋不定,還不如早下決心邁出市場改革的探路之步。畢竟,沒有探路就沒有前途,沒有市場化的改革也就談不上市場化的進步。假如依然還是一仍舊貫地恪守目前的銀證分業格局,一旦市場擴大對外開放,勢必很容易被各個擊破,又何談中國的高盛夢?

  單方面對銀行開放券商牌照入手也許未必稱得上是十分周全和穩妥的合適之舉,但至少也可以從激活銀證重組開始,並由此而找到破局的適當切入點。在筆者看來,通過兼併重組,不僅可以儘快讓銀行實現包括對證券業在內的混業經營,頭部券商也可以由此而儘可能多地獲取銀行業的優勢資源。此舉或不失為能讓更多植根於深厚中國土壤的銀證狼批量崛起的兩全之策,同時也可以説是在中國資本市場迅速形成足以同越來越多正在進入中國的外資狼羣奮起一搏並一爭高下之戰鬥力的不二選擇。

  (文中觀點僅代表嘉賓個人觀點,不代表《紅週刊》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