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黨代表李海競:帶領車間72小時不間斷配送,保障首都“菜籃子”

由 淡圖強 發佈於 財經

■代表簡介

 

李海競,北京京客隆商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生鮮食品配送中心蔬果車間主任。1995年復員到京客隆工作。

 

2008年、2011年被評為集團先進黨員。

2021年評為朝陽區國資委系統優秀共產黨員。

2021年獲得首都勞動獎章。


李海競。新京報記者 李木易 攝

 

“今天是一個凝聚共識、收穫信心的日子。”6月27日,中共北京市第十三次代表大會開幕,黨代表、京客隆生鮮食品配送中心蔬果車間主任李海競高興地説。

 

李海競在1995年復員後就來到京客隆工作,紮根一線27年。她從門店幹起,又來到生鮮配送中心,歷任車間生產調度主任、副主任、車間主任,一次次見證了公司在改革創新中的蜕變。

 

在2020年疫情發生後的近三年來,她帶領的蔬果車間配送量從日常的130多噸,最多時猛增至800噸。“場地是固定的,我們通過改進流程,讓車間一次次突破極限。”疫情吃緊時,她帶領全體員工撲在保供一線,72小時不間斷配送,讓果蔬保質保量送上市民餐桌。


改進分播流程,降低差錯提高效率

 

超市裏果蔬肉蛋是否充足,關係到市民的幸福感、安全感。

 

位於姚家園地區的生鮮配送中心,是京客隆直採蔬果蛋肉奶等產品進京後的第一站。每天來自國內各產地的產品到貨後,需要連夜進行農殘檢測、品質把關,然後再分播、裝車,送至100多家門店。清晨6時,貨品就已經被擺放在商超的貨架上了。

 

李海競在生鮮配送中心工作中的17年裏,善於挖掘查找問題,並採取有效措施優化工作流程。比如她發現,日常的分播操作工作中,容易出現差錯。由於配送中心場地有限,定量裝的商品分完貨後,要先拉到大店進行合流,再由人工拉走。但有時會出現差錯,原本要拉到三里屯店的貨,最後拉到了甜水園店,出現“拉串門兒”的情況。

 

發現這個問題後,她對車間分播操作流程進行規範,對分播人員進行流程培訓,大家集思廣益想辦法,重新規劃定量裝分播場地,由原來“一筐一店”調整為“一店一棧板”,分播完的貨掛上籤,明確門店位置,同時建立台賬。經過改進後,每天上百噸商品的上萬筆分播,差錯量由原來的10多筆降至2-3筆。

 

2018年,車間進行系統升級,從傳統的人工“紙單分播”升級為“驗收到貨即時分播”,顛覆性的工作流程給每位員工帶來挑戰。她帶領團隊成立了系統升級小組,對全員做新流程、操作步驟、操作要求的培訓,每天有計劃性地進行測試,發現問題及時梳理工作流程,上報測試問題,提出改進方案。經過上百次測試、探討,系統如期切換升級。日平均配送量上升到一百三四十噸,人員卻由原本的110人減至42人。車間整體工作效率逐步提高,工作上環環相扣、井井有條。

 

疫情期間放棄休假,配送不停保障供應充足

 

對於生鮮配送中心來説,每年的春節是一次配送任務的高峯與考驗。

 

“2020年春節配送銷售高峯,我們也提前做好了充足的準備。”李海競回憶説,但是沒有想到,蔓延的疫情打了他們一個措手不及。

 

一邊是假期順延、道路封鎖,另一邊是生鮮商品持續的配送銷售高峯。果蔬車間配送量也節節攀升,從200噸、300噸、500噸,甚至一度超過800噸。

 

李海競立即帶領整個車間,投入這場沒有硝煙的“戰役”。她還記得,車間員工每天早上7點半上班,一直工作到第二天凌晨兩三點才能下班,回去歇兩三個小時,到7點半繼續上班。就這樣持續了14天。“除了要不間斷配送到門店,香河基地大車進不來北京,半夜我們還要派運輸車輛,到北京河北交界處把貨倒過來,送到配送中心再接着分播。”李海競説,經常有供貨商來貨晚了,他們還要協助卸車。

 

那段時間,每個員工都是“多面手”,他們除了是分播員,還管驗收、庫管、卸送貨。

 

配送中心的員工大部分來自外地,連續三年春節,大家都沒有回家過年。“責任在這兒,我們要顧全大局,特別是在這種時候,我們保供企業不能掉鏈子。”

 

堅決執行指令,加班加點無怨言,得益於紮實的基層黨建工作。2018年,生鮮配送中心成立了“一幫一帶”小組,由各部門黨員、積極分子組成,帶頭學習黨的理論知識,開展創新的思想教育活動,充分發揮先鋒模範帶頭作用。如今,小組成員已增加到18人。

 

在日常工作中遇到難處,李海競也總是衝在前面。“不管是什麼工作,黨員和羣眾都幹在一起、想在一起。”作為黨齡28年的老黨員,她認為黨員就是帶頭人。

 

如今疫情已經持續近3年,生鮮配送中心也積累了豐富的應急配送經驗和心理準備,流程上也更加規範和順暢。“現在別説三五百噸,就是來1000噸,我們也不怵了。”

 

■代表寄語

 

參加中共北京市第十三次代表大會,我感到使命光榮、責任重大,我要用這份榮譽和責任搭建一個暢通黨情民意的橋樑,把身邊基層黨員的心聲和所想所盼帶上會,再把會上的政策及時傳達給他們。作為黨員和國企人,今後我將繼續帶領職工,把首都“菜籃子”工程做得更好。

 

新京報記者 陳琳

編輯 劉茜賢 校對 李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