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資管轉型找準定位是關鍵
以證券公司資管業務為主的私募資管產品,在不到兩年時間裏“去通道”成果明顯,但其自身定位卻愈發模糊。
目前,我國境內共有140家證券公司,券商資管規模已從2016年的17萬億元降至約8萬億元。儘管僅有14家拿到公募基金管理人牌照,卻有數十家券商喊出“大投行、大財富、大資管”口號,把三塊業務都看得很重。問題是,一些券商並未想清楚“我是什麼類型的機構”“我靠什麼發展業務”“我如何發展業務”這幾個問題。
隨着通道類業務持續壓降,券商資管的主動管理類產品增長並未盡如人意;多數賣方證券公司要做好“拿錢去投資”的資管業務,還很欠火候;根據客户個性化需求匹配財富管理策略和金融服務,仍有很多內功待修煉——2021年是資管新規過渡期的最後一年,再過幾個月,證券公司資管產品中不合規產品的壓降將進入最關鍵階段,“跛腳”的資管業務何去何從是許多券商亟待思考的難題。
目前看,證券公司資產管理業務的核心競爭力和在資產管理產業鏈上的定位尚不夠清晰。
在產品方面,證券公司資產管理業務和基金管理公司存在較大差距。券商資管業務的固有優勢在私募領域,但在去通道要求下,券商資管業務在私募領域的規模目前尚不及基金管理公司;在公募資管產品領域,證券公司資產管理剛剛起步,而基金公司的公募基金份額已逾20萬億元,兩者差距越拉越大。
在資金端,券商資產管理業務和商業銀行理財業務差距也不小。證券公司過於依賴銀行渠道,約七成資金來自銀行。資管新規發佈實施後,一方面,“去除通道、限制嵌套”降低了銀行對證券公司資產管理部門的需求,打破了證券公司與銀行過去形成的共生合作模式,今後券商資管產品的資金來源會存在不小的變數;另一方面,銀行理財子公司逐步設立,投研體系逐步完備,投向更趨標準化資產,證券公司資金端並不具備突出優勢,難以與銀行理財的投資者結構相媲美。
在金融科技方面,券商資產管理業務的信息化佈局亦沒有特別突出。公募基金、保險資管在信息系統方面先發優勢顯著,科技投入較大,應用系統建設較為完備,信息系統在客户服務、投資研究、投資管理等方面較為成熟。雖然銀行理財子公司的信息系統從零開始,起步最晚,但母行強大的資金、網絡信息技術實力將會是有力的支撐,未來的發展潛力不可小覷。
證券公司是資本市場主要中介機構類型之一,能提供全面的證券業務相關綜合金融服務,在分業經營背景下,這些優勢是其他資產管理機構所無法比擬的,但是全面發展的潛質未必帶來全面發展的結果。轉型大限臨近,各家券商是該在投行業務、資管業務、財富管理業務等賽道中找準自身定位甚至做出取捨了。恐怕只有早選擇、早轉型,才可能早受益。
不論最終選擇結果如何,券商明白自身角色定位和優勢所在才是關鍵,再像過去那樣搭通道業務的“便車”,走委外業務的“歪路”,肯定是行不通了。(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周 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