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什麼樣的資產重組才靠譜?

由 都超英 發佈於 財經

  作者:財姥爺 編輯:小市妹

  本週上證指數上下波動只有100個點,振幅不到3%,平淡得有些乏味。

  我們用區間最高價和區間最低價來衡量市場的振幅,可以發現最近幾年A股振幅下降已經成為長期趨勢。隨着機構投資者增多和市場的逐漸成熟,A股市場的波動性也變小了。

  那麼,當前A股的振幅已經到了什麼位置呢?

  截至11月26日,萬得全A指數的年度振幅只有17.5%,超過了2017年的18.5%,創下了歷史新低;上證指數的年度振幅只有12.6%,超過了2017年的14.4%,同樣是歷史新低。

▲萬得全A指數年線圖,來源:Wind

  這個波動幅度甚至比美股都要低得多,道瓊斯指數今年以來的漲幅16.98%,振幅高達25%。

▲道瓊斯工業指數年線圖,來源:Wind

  從季度振幅來看,今年10月以來,上證指數的振幅只有3.4%,而2000年以來的次低值為2017第4季度的5.6%,今年第四季度的振幅只有2017的60%,萬得全A指數10至今的振幅4.8%,也只有次低值2017年四季度的70%。

  像現在這種行情不漲也不跌,難道A股已經躺平了嗎?

  事實上,這種低波動不太可能一直延續下去,因為股市波動的背後,是經濟和投資者情緒的變化,這兩者都遵循一個重要的規律就是循環、平衡和均值迴歸。某段時期窄幅震盪時間長了,波動性慢慢就會擴大,最終使振幅和歷史均值不至於相差太多。

  從股市的歷史表現來看,在年底前市場波動先收斂再擴大也是常見現象,我們經常談到的跨年行情和春季躁動,往往就是在市場非常平淡的環境下產生的。

▲上證指數年線圖,來源:Wind

  雖然指數表現波瀾不興,但是鋰電池、半導體等熱門行業,本週仍然表現不俗,強者恆強。行業持續性高景氣,投資者對其較高的估值已經有了足夠的容忍度。

  為了搭上這些熱門行業,一些上市公司甚至開始通過資產重組轉換賽道。

  新力金融本週三發佈公告,擬將從事融資擔保、小額貸款、典當和融資租賃等類金融業務的公司股權置出上市公司,籌劃以資產置換及發行股份購買資產的方式購買深圳市比克動力電池有限公司75.6234%的股權。

  公開資料顯示,比克動力是國內鋰電龍頭企業之一,主要從事動力電池業務,產品主要包括新能源汽車電池、消費電子產品電池等,其動力電池的新能源汽車累計裝機量超過20萬輛,2019在國內動力電池企業中排名第9位。

  這意味着交易完成後,新力金融的主營業務將轉變為鋰離子電池研發及產銷。

  消息一出,新力金融連續2天漲停,甚至在停牌前一天也出現了漲停走勢,不知道資產重組的消息是否提前走漏。

  在此之前,原本生產光學器件的鳳凰光學,也計劃出售幾乎全部原有業務,並且收購了兩家半導體材料公司國盛電子和普興電子的100%股權,使主營業務變更為熱門的半導體行業,其股價隨後出現了連續11個漲停板,讓人歎為觀止。

▲鳳凰光學日線圖,來源:Wind

  事實上,上市公司通過資產重組切入熱門行業以獲得更好的資本回報,在A股市場早已屢見不鮮,最集中的例子,發生在2015年大牛市期間。

  Wind數據顯示,2015年A股市場重大資產重組交易共有329宗,涉及交易金額突破了1萬億,無論是交易筆數還是交易金額都創下歷史新高。

  當時火熱的市場環境下,資產併購往往都是高溢價,背後是上市公司商譽的急速增長。根據Wind數據統計,全部A股上市公司在2010年的商譽總額約為不足1000億元,到2015年迅速增加到6550億元。

  其中在2015年非常熱門的媒體行業,如現在的鋰電和半導體行業一樣,也是併購重組的重要方向,相關交易共產生了超過1000億的商譽。當年市場高點時,申萬文化傳媒指數PE(TTM)估值超過了100倍,收購傳媒資產無疑將付出極高溢價。

  當一個行業站上時代的風口,無數人都為會之瘋狂,相關資產在資本市場往往也會出現明顯的高估。而當風停以後,高高在上的估值終究還是會迴歸到理性的位置。

  2015年之後,文化傳媒公司業績大幅下降,行業指數暴跌了80%,如今的估值也只有36倍。當年那些高溢價收購傳媒資產的公司,僅僅是商譽減值帶來的損失,就已經非常慘重。

  客觀來講,鋰電池和半導體的行業前景可能比文化傳媒更好,但是資本市場的前車之鑑,還是值得上市公司和投資者參考警惕。

▲文化傳媒行業估值走勢,來源:Wind

  比較而言,A股中相對靠譜的資產重組,是大股東優質資產的注入,由於屬於同一控制人,資產注入的定價上或許也相對合理。其中比較典型的,就是軍工行業內的大股東資產注入。

  軍工行業的這種資產重組,其實是中國比較特殊的一種現象,因為很多上市軍工企業,都隸屬於大型軍工集團,早期主要以民品為主,近年來軍工資產證券化政策逐漸成熟,軍工集團把旗下軍工業務注入上市軍工企業成為潮流。

  比如中航工業集團旗下的上市公司中航黑豹,原來的主營業務是“黑豹”牌低速貨車,2017年獲得了大股東注入沈飛集團的全部資產,並改名為中航沈飛,從此在資本市場一飛沖天。

  正是因為軍工類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着資產注入的預期,相當於隱藏着一個巨大的期權,甚至是很可能中獎的彩票,因此軍工股在資本市場上一直都有較高的估值溢價,目前軍工指數的PE(TTM)高達67.09倍,遠高於A股全市場平均估值水平。

▲軍工指數估值走勢圖,來源:Wind

  近日,國家統計局官網發佈了《中國統計年鑑2021》,其中的一組各大城市人均存款數據引發廣泛關注。

  根據統計數據推算,2020年,中國共有11個城市居民人均存款超過10萬元;北京人均存款金額逼近20萬元,上海、杭州分別以14.8萬元、11.9萬元分列第二、第三。

  該項數據一經公佈,很快登上熱搜,引發網友吐槽,很多人都在講,這回又被平均了,感覺身邊的人都沒什麼存款啊。在房價高企、消費主義氾濫、理財渠道日益多元化的時代,即使生活在大城市,人均要存下20萬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來源:第一財經

  近年來,統計數據與大眾從生活經驗中獲得的認知經常發生衝突,背後的原因自然是財富差距的拉大。正如網友戲稱:“張家有米一千萬,九個鄰居窮光蛋。平均起來算一算,個個都是張百萬?”

  顯然,平均數沒有意義,共同富裕仍然任重道遠。

  除了看不到的財富差距之外,這組數據背後還藏着一個重要現象,就是不同羣體資產配置的問題。

  從統計數據上看,瀋陽和太原這些經濟並不算特別發達的地方,人均存款甚至比和廣州、深圳這些一線城市還高,一方面跟這些城市房價較低,房產佔家庭資產較少有關;另一個重要原因,可能是這些城市居民缺乏足夠家庭資產配置的理念、渠道和能力。

  在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家庭資產配置一些穩定的儲蓄資產當然是必要的,但是當前的利率越來越低,很多時候甚至跑不過CPI增速,家庭資產過多地配置在存款上,並不算一項特別理性的行為。

  對於已經有所積累的中國家庭來講,如何在保證安全性和流動性的前提下,合理的配置家庭資產,無疑是當下非常重要的課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