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分析 | 高盛、中信爭搶增發份額,中環股份怎麼長成千億光伏企業?
作者 | 袁斯來
編輯 | 蘇建勳
一場競爭激烈的爭搶塵埃落定。
11月2日晚間,光伏巨頭中環股份發佈公關,其90億的定增項目順利完成。在爭奪份額的名單中,不乏國泰君安、中信證券、招商基金等等知名大基金,還能看到UBS AG(瑞銀)、高盛的身影。最終,易方達基金、南方基金、招商基金等黯然而歸,保險資金中國人壽、大家資產和新華人壽拿到前三份額。
根據官方通告,中環股份這輪增資全部會用在50GW(電力單位:吉瓦,代表 10 億瓦特)的太陽能級單晶硅材料(G12)智慧工廠項目上。這一項目已經在今年3月開工,預計年底開始投產,2023年全部達產。
用“風光無限”形容中環股份混改第一年,可謂再合適不過。
前三季度,中環股份淨利潤同比增長了226.3%,股價幾乎翻了一倍,成為又一家市值超過千億的國內光伏公司。
在單晶硅領域,中環和隆基被稱為雙雄,但中環無論是規模還是市值都遠不如後者。2019年,隆基的單晶硅片產能為42GW,而當年中環股份的單晶硅片產能為33GW。在新能源大熱的氛圍中,隆基還在不斷擴產,僅在2020年,隆基擴產投入就超過了120億元。根據隆基股份今年年初的預計,其2021年底硅片產能可能達到110 GW。
中環產能雖然暫時在隆基之下,但擴產更為激進。他們在內蒙投入92億擴產後,又將銀川投入了120億用於G12單晶硅片生產,也即是前文中90億定增所投入的項目,這也是迄今為止全球最大的硅片項目投資之一。
在“雙碳”熱度愈發高漲時,單晶硅行業也迎來自己最好的時期,當然廝殺和擴張也會更不留情。可以預想,未來幾年,隆基和中環這兩個明星之間的競賽會更加激烈。
雙雄並起中環股份成立比隆基還要早一年,和隆基民營背景不同,中環股份前身是天津市第三半導體器件廠,在世紀之交國企改革的浪潮中,改製為國有獨資的天津市中環半導體有限公司。
中環股份有過非常風光的歷史。它1981年就進入光伏領域,是當時國內最早五家光伏企業之一,2007年在深交所上市,成為天津第一家在中小板上市的企業。
中環股份的主理人沈浩平是隆基創始人鍾寶申和李振國的學長,同樣畢業於蘭州大學物理學系。他們有過相似的經歷——畢業後,都在車間拉過單晶硅,只是沈浩平留在公司內,一步步走上總經理的位置。
這兩家公司選擇了不同的路徑。隆基全部押注在少有人問津的單晶硅,而中環股份選擇雙管齊下:既做半導體材料,也做單晶硅片。
中環的選擇其實很合理,畢竟在2015年之前,單晶硅在國內市場佔比還不足5%,而他們也在半導體領域積累多年,不可能壯士斷腕。而且,即便是兩線並行,中環股份家大業大,在當時打敗初生的隆基並不困難。
事實上,隆基和中環股份有過僵持的時期,2010年,隆基的營收是中環新能源業務營收的3倍,但在2013年,中環股份的光伏項目投產,業務收入達到27億,超過了隆基的22.8億。
這種膠着並沒持續太長時間,2014年,隆基和中環的光伏業務幾乎並駕齊驅,此後隆基一路高歌猛進,將中環扔在腦後。
中環當然早就意識到光伏行業的潛力,也在全力投入。2010年,他們新能源材料收入和半導體材料收入還各佔半壁江山,到2020年,新能源材料的營收已經是半導體材料營收的11倍,高達168億。
但他們似乎還沒能填平和隆基的差距。2017年,隆基已經在單晶硅片領域站穩腳跟,中環才下定決心全力投入。兩年足以拉開兩家公司的距離,2021年,隆基已經是家市值5000多億的公司,而中環剛剛突破1500億大關。
隆基早已不止是一家單晶硅片公司,他們的觸角在2015年時,已經伸向了下游的電池組件,根據調研機構PV Infolink 的2020年全球組件出貨排名,隆基已經超越了晶科,位列第一。
2021年3月17日,參觀者在觀看中環半導體12英寸(300mm)的單晶硅棒。
中環在產業鏈延伸上比隆基晚了幾步。直到2017年,中環股份動作才開始激進,他們增加了對多晶硅料龍頭供應商協鑫的出資,第二年收購了國電光伏90%股份,後者主要經營電池片和組件。
這些雄心勃勃的計劃也顯示出中環想要在上下游更有作為,但在那之後,中環並沒有大舉進攻下游。他們其實更願意當一個技術提供商,而非產業鏈通吃者。“中環不會去和市場裏自己的主要客户競爭。”沈浩平曾經這樣説,“只要我還是總經理,就不會變。”
在格局未定時,很難評判誰的道路絕對正確。 唯一能確定的是,在自己擬定的路徑上,中環並不滿足於過去的步調,在TCL參與混改後,它們陡然提速,甚至顯得來勢洶洶。
中環變身如果TCL沒有入主,中環可能仍會是那個龐大但遲緩的巨人。
中環是光伏行業並不多見的國有企業,他們過去的控股大股東是天津市國資委,決策都要通過天津國資委監管審批。《能源》雜誌曾經報道,2009年時,中環就像在內蒙投資硅片基地,當時反對聲音很多,可研報告寫了“七八次”。沈浩平也表示過無奈:“國有決策體系,懂的人不懂的人都要説兩句。”做同一件事,他們比民營背景的同行“要慢上半年甚至更多。”
2020年,一場聲勢浩大的收購落下尾聲。TCL科技6月發佈公告,參與收購中環集團全部股權,9月,國資委批覆同意此次間接轉讓,金額高達125億。TCL科技通過中環集團間接持有中環股份佔公司總股本的25.03%,成為間接控股股東。
其實,如果只看短期利益,在當時TCL收購中環並不怎麼划算,他們測算發現中環集團的投資回報率不到2%。但和早年“賭”華星類似,李東生有自己的決斷,競標前夜,在電話會議上,他拍板在競價基礎上又加價5億,保證一舉拿下。
混改後的中環拿出了很漂亮的成績。根據今年中環半年報,其營業收入同比增長104.1%,達到了176.4億元, 半導體光伏材料產能半年中提升超過55%,達到了70GW。
中環正在變成一個兇猛的對手,正如隆基早年破釜沉舟式的投入,中環也顯示出了魄力。中環的新能源材料毛利只有17.89%,只有隆基60%左右,而他們2020年的歸母淨利潤不過10.9億,但在寧夏的項目上,中環打算投120億,是公司史上投資金額、產能規模最大的項目。
中環此舉並非冒進,是為了成為行業標準的制定者。雙碳概念升温後,光伏行業又處於羣雄逐鹿的混戰期。目前,僅僅是硅片尺寸就分成兩個陣營,一邊是中環為主要生產者的G12硅片,邊長為210mm,而中環寧夏工廠生產的就是這種硅片。另一邊為隆基主推的182mm尺寸硅片M10。
當前市場主流使用的還是隆基和中環2015年聯手定製的M2尺寸標準,邊長只有156.75mm。硅片尺寸越大,電池的有效受光面積越廣,自然效率更高,大硅片在2018年就已經成為無可抵擋的趨勢,但爭執幾年後,標準仍眾説紛紜。未來誰的標準得以通用,誰就掌握了行業5-10年的走向。
機構爭相進入,無非也是趁此機會擠入光伏這個賽道。對手隆基市值節節攀升,已經登上5000億,經歷了混改調整期的中環似乎也會有一個誘人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