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劉 琪
近日,銀保監會黨委書記、主席郭樹清同志主持召開黨委會議和委務會議。會議提出,支持直接融資發展,引導理財、信託、保險等為資本市場提供長期穩定資金支持。
引導更多長期資金入市,是促進資本市場持續穩定健康發展的重要內容,也是近年來監管機構一直不懈努力的方向。川財證券研究所所長陳靂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認為,長期資金更注重價值投資,尤其是對有成長性的龍頭企業,具有高技術壁壘、管理好的企業更加青睞。
華輝創富投資總經理袁華明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 ,更多長線資金入市有助於改變A股市場散户偏多的投資者結構、降低市場波動性、提升市場韌性和抗風險能力,幫助A股市場定價體系走向成熟,更好對接實體企業的直接融資需求並降低企業的融資成本。
保險信託持續加大入市規模
2019年以來,監管部門出台多項舉措鼓勵中長期資金入市,並營造中長期資金“願意來、留得住”的市場環境。
從保險資金入市規模來看,據中國保險資產管理業協會在2020年一季度保險資金運用形勢分析會上公佈的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3月末,保險業總資產21.72萬億元,較年初增長5.62%;保險資金運用餘額19.43萬億元,較年初增長4.85%。從配置結構看,股票和證券投資基金2.49萬億元,佔比12.82%。
而據銀保監會近期發佈的保險業今年前4個月保險經營情況數據顯示,截至今年4月末,保險資金運用餘額19.61萬億元。其中,股票和證券投資基金為2.67萬億元,佔比13.60%。對比4月末和3月末的數據來看,保險資金加大股票和證券投資基金投資的趨勢明顯。
信託業也在不斷加大對資本市場的研究和投入力度。據中國信託業協會6月10日發佈的《2020年1季度中國信託業發展評析》顯示,今年一季度末投向證券市場的信託資金總額為1.94萬億元,較去年年末下降180.97億元;佔比10.97%,較去年年末略微提升0.05個百分點。
該報告指出,雖然投向證券市場的信託資金較2019年末略有下降,但佔比開始有所提升。投向股票的資金信託餘額下降,投向債券和基金的資金信託餘額增長,説明了信託行業不斷鞏固自身核心競爭力,在債券和大類資產配置領域持續發力,積極發展資本市場業務。
銀行理財產品權益類配置有所提升
“今年以來,除了信託和保險資金外,其他長線資金如公募基金、私募基金、社保基金、養老金,和以北上資金為代表的外資都持續穩定流入A股市場,對近期A股市場表現提供了一定支撐。”袁華明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
值得關注的是,前述銀保監會會議除了提出要引導信託、保險等為資本市場提供長期穩定資金支持外,還特別“點名”理財資金。
當前,銀行理財資金入市情況如何?據普益標準數據統計顯示,截至2020年5月22日,理財子公司共發行權益類理財產品12款(不包含商業銀行轉至理財子公司產品)。雖然理財子公司權益類產品發行量很少,但固收類產品和混合類產品中大部分都配置了權益類資產。據融360監測的數據顯示,2020年以來在理財子公司發行的產品中,70%-80%都配置了權益類資產或金融衍生品,配置比例大多在30%以內,相比2019年來看,權益類資產的配置比例有所提升。
“銀行理財資金具有規模大、風險厭惡高、偏好固收類品種的特點”,袁華明認為,銀行理財子公司和產品大多成立時間不長,資金風險偏好調整和人才儲備需要時間,加上近期A股市場波動大,短期理財資金大規模入市可能性不大,但隨着A股市場生態優化和相關政策調整到位,中長期銀行理財資金加快入市是大概率事件。
專家為留住“長錢”支招
私募排排網未來星基金經理胡泊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長期資金參與國內股市更多的是關注行業和上市公司自身的長期發展,因此能夠更有效地引導國內A股走向機構化和成熟化。並且隨着這些成熟理性資金的加入,會影響A股的定價機制,未來價值投資會成為市場的主流投資方式。
在政策支持的“暖風”下,還需要哪些配套措施為長期資金入市保駕護航?陳靂認為,一方面,要加強市場公開公平公正的透明度,提升活躍度,加大造假懲罰力度,用法規保障市場的高效運轉。從氛圍上還要強化引導中長期價值投資導向,減少題材炒作,大力打擊市場內幕交易違規行為。另一方面,個別政策予以合理鬆綁,方便長期資金更好入市。
如是金融研究院宏觀策略高級研究員葛壽淨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要為長期資金“護航”主要還是需要法律、税收政策的配套,新證券法已經基本實現了法律方面的配套,有些細則可以進一步深化。不過,當前對長期資金的税收優惠還不夠多,針對不同類型的長期資金進行税收的優惠減免,會對其入市形成正向激勵。
在袁華明看來,A股市場的制度建設和監管在過往幾年取得了比較大的進步,政策調整也為各類長線資金入市打開了足夠空間,但長線資金是否“願意來、留得住”,更重要的還在於中國經濟和股票市場的良性發展。具體而言,法律法規和監管角度需要繼續加強對違法違規行為的打擊和對投資者的保護;可以優化分紅制度來鼓勵上市企業更多通過經營發展回饋投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