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A股三大指數均出現下跌,近期增長勢頭明顯的白酒板塊也沒能逃過。作為黃酒老大的浙江古越龍山紹興酒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古越龍山”)今日也以10.08元/股的價格收盤,截至今日收盤,古越龍山股價跌幅達6.67%,市值為81.5億元。值得注意的是,古越龍山前幾日股價持續走高,連續四天呈增長態勢,漲幅達11.17%。股價持續增長,與古越龍山發佈關於引入戰略投資者並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暨關聯交易的公告不無關係。
救命稻草
古越龍山發佈《之補充協議》,協議中包含多項內容,其中提到,戰略投資者及其關聯方需要通過自身銷售渠道資源、品牌建設經驗及管理團隊的充分交流,不斷優化產品結構、提升品牌形象,重點開拓江浙滬等傳統黃酒消費區域以外的銷售渠道,為古越龍山在黃酒產業的戰略佈局和發展等方面提供支持,推動業績的提升。
雖然古越龍山近幾年的業績呈現出盈利狀態,但增長力度已顯露出疲態,今年第一季度業績更是出現了大幅下滑。據2020年一季報顯示,古越龍山第一季度營收3.657億元,同比下降41.96%;淨利潤為4638.7萬元萬元,同比下降34.11%。對於業績下滑的古越龍山來説,此次戰略合作可謂是救命稻草。
對於古越龍山此次簽署戰略合作協議,白酒營銷專家蔡學飛表示,古越龍山作為國內黃酒的代表品牌,近年來不斷擴張,並且正在品牌高端化進程中,從這個角度來説,引進戰投一方面可以優化資本結構、補充現金流,另一方面也可以藉助戰投的力量來推動市場銷售。
中國食品行業分析師朱丹蓬則進一步表示,黃酒行業發展到現在,整個行業已經進入了瓶頸期,在有限的空間裏試圖再去增長是不大可能的,關鍵在於誰先走出去、誰先佈局。古越龍山此次引入的戰略投資者在華南地區有很多的渠道和資源,此次合作可以説是開啓了黃酒走出江浙滬的戰略。戰略投資者在酒行業沒有太多的經驗,但其自身還是有一些獨特的資源,對於走出江浙滬來説是有一定的幫助,但效果並不一定會很好。
業績疲軟
據2020年一季報顯示,古越龍山第一季度營收3.657億元,同比下降41.96%;淨利潤為4638.7萬元萬元,同比下降34.11%。對於業績的下滑,北京商報記者向古越龍山董秘辦發送採訪提綱,截至發稿,企業並未給予回覆。
北京商報記者查閲古越龍山近幾年財報發現,古越龍山2017年-2019年營收分別為16.37億元、17.17億元、17.59億元,同比增長分別為6.65%、4.87%、2.47%;淨利潤分別為1.643億元、1.725億元、2.096億元,同比增長分別為35.47%、4.69%、21.85%。雖然古越龍山近幾年營收一直在增長,但不難看出增速已經放緩,在淨利潤方面,同比增長遠不及2017年的35.47%,作為黃酒老大的古越龍山,業績增速已開始出現疲軟跡象。
朱丹蓬向北京商報記者表示,古越龍山近幾年業績增速緩慢,主要是由於區位這個硬傷導致的。整個江浙滬地區集合了太多黃酒企業,大家都擁擠在江浙滬這個區域進行惡性競爭。如何讓整個產業健康化、如何拓展外區市場,才應該是每個中國黃酒企業應該做的事。
蔡學飛表示,古越龍山業績放緩與整個黃酒品類作為區域小品類酒品近幾年發展不順有直接關係,其次與企業自身內部戰略調整,品牌高端化進程遇阻等都有直接關係。
前途未知
黃酒行業近幾年的發展並不順利,作為黃酒老大的古越龍山,全年營收更是不足20億,與動輒就是百億的白酒行業更是無法相提並論。黃酒作為區域型酒品,一直面臨着消費市場受限、消費人羣相對集中、產品全國化難等問題,全國化的佈局還處於初級階段。
古越龍山作為黃酒老大,深知想要業績有所提升,就要把黃酒帶出江浙滬地區,據瞭解,古越龍山近年一直在開拓省外市場,但從業績上來看,收效甚微。據古越龍山2019年財報顯示,古越龍山江浙滬地區經銷商累計達1015家,其他地區經銷商累計達872家;上海、江蘇和浙江地區的銷售額約為11.63億元,佔其全年營收的67.7%,通過這組數據不難發現,古越龍山省外市場開拓並不理想,黃酒尚未走出江浙滬地帶,全國化進程難度較大。
據中國酒業協會發布的《中國酒業“十三五”發展指導意見》顯示,2020年,全行業預計實現釀酒總產量8960萬千升,銷售收入達到1.29萬億元。但黃酒行業規劃產量僅為240萬千升,銷售收入為288億元,僅佔全行業2.68%及2.23%。
朱丹蓬對此表示,黃酒的體量太小,品牌化做的不夠,定價普遍較低,使得整體的利潤偏低,這就導致了黃酒在全國化運營的時候,會出現資金和資源嚴重不足的問題。此次引入戰略投資,在短期之內並不會有較為搶眼的表現,資金的不足,使得古越龍山只能滾動式投入,想過會相對而言比較慢,並不會馬上見到成果。
蔡學飛則進一步表示,黃酒的品類相對而言比較小眾,同時消費市場並不成熟,核心消費市場集中在江浙滬地區。古越龍山此次簽署的戰略投資協議,具體是否能夠實現長期共贏,還是得看雙方的資源匹配度是否相對較高,同時協議內容是否合理。
北京商報記者 劉一博 實習記者 翟楓瑞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