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中國證券報》《上海證券報》《證券時報》分別報道了國家發改委等五部門召開會議,聯合約談了鐵礦石、鋼材、銅、鋁等行業具有較強市場影響力的重點企業的消息。會議指出,對違法行為“零容忍”,將持續加大執法檢查力度,排查異常交易和惡意炒作,堅決依法嚴厲查處達成實施壟斷協議、散播虛假信息、哄抬價格、囤積居奇等違法行為。
《中國證券報》刊文稱,業內人士認為,應對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的政策組合拳正在形成,且保障供給與遏制過度投機炒作的兩大重點得到明確,不應低估管理部門保供穩價的決心和能力。
《上海證券報》刊文稱,這是繼上週國務院常務會議就抑制大宗商品價格過快上漲問題進行專項部署之後,有關部門落實國常會精神而採取的又一重要行動。會議不僅表明監管層加強市場調控的決心,也向市場傳遞了諸多重要信號。
《證券時報》刊文稱,中國鋼鐵工業協會預計,受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全球流動性寬鬆以及市場預期升高等因素疊加影響,五一節後國內市場鋼材價格大幅上漲。後期受預期下降和國家監管加大的影響,鋼材價格有望調整後逐步趨穩。
開啓詢價,首批公募REITs產品閃亮登場。5月24日起,備受投資者關注的首批公募REITs產品正式啓動詢價。本次公募REITs產品採取網下詢價的方式確定基金份額認購價格,類似首次公開募股(IPO),普通投資者能夠以較低門檻購入優質基礎設施資產。(中國證券報)
450份上半年業績預告亮相,企業現金流面臨多重考驗。Wind數據顯示,截至5月24日晚,A股共有450家上市公司披露半年度業績預告,其中255家預喜,預喜比例達56.67%。不少去年上半年受疫情影響較為嚴重的上市公司走出疫情影響,業績出現較大幅度的攀升。這在廣告傳媒類、房地產開發及商業服務類、汽車製造類上市公司中表現尤其突出。從上市公司近期公告看,很多公司由於實施了2020年度分紅預案、員工持股計劃、回購計劃、股權激勵計劃等,對企業現金流形成較大沖擊和考驗。(中國證券報)
紙漿價格持續上漲,造紙行業頭部集中加速。近日,紙漿價格持續上漲。記者從多位業內人士處獲悉,漿價、紙價出現倒掛,多家紙廠不堪重負,被迫減產、停產。業內人士指出,隨着原料價格上行,落後產能將加速出清,促使行業頭部化集中;而依靠購買現貨原材料進行生產的小廠,將因資金和規模的限制,面臨被淘汰風險。(中國證券報)
虛擬貨幣市場再現大幅波動,挖礦者的“鋤頭”還能揮多久。上週末,幣圈迎來監管升級。受此影響,5月24日,比特幣等加密貨幣再度演繹跳水行情。H股市場中,區塊鏈概念股跌勢擴大,其中,火幣科技跌超20%,歐科雲鏈跌近13%,雄岸科技跌超8%。市場劇烈波動之下,挖礦從業者也紛紛轉至觀望。(上海證券報)
核心資產重構進行時,公私募激辯後市主角。進入二季度,市場在震盪修復中前行。雖然大盤指數的上漲並不明顯,但以醫藥、白酒為代表的板塊整體漲幅可觀,已經接近春節前的高點,大有捲土重來之勢。值得注意的是,在此輪反彈行情中,領漲個股已經改頭換面。在盈利預期的主導下,資金更熱衷於追捧新面孔。而新舊核心資產的切換,在助推反彈行情的同時也帶來了新的分歧。(上海證券報)
逾60家公司擬“A拆A”,母公司盈利能力或是成敗關鍵。統計顯示,截至目前,已有近80家A股公司披露了分拆意向或預案,其中63家擬“A拆A”,32家明確擬分拆至創業板,15家擬分拆至科創板。從目前分拆上市進展來看,有些公司雖然起步更晚,卻已然走在了前列,甚至已經掛牌上市;有的公司起了個大早,卻還沒有結“果”。此外,還有多家公司已經終止分拆上市事項。雖然原因各有異同,但母公司盈利能力成為關鍵因素,東方日升等公司終止分拆上市皆受挫於盈利能力。(上海證券報)
持十幾股也要穿透?擬IPO企業股東穿透核查加碼。2021年初,證監會一則關於申請首發上市企業股東信息披露的文件,將股權穿透核查進一步升級,使得不少企業在IPO進程中被迫擱淺,投行的工作量也因此加大。有多位創投機構人士表示,嚴查擬上市企業股權結構進一步影響到創投機構的募資和投資。業內人士呼籲,對穿透層次較多、涉及背後基金出資金額較少的,按常理判斷不構成利益輸送和腐敗行為的企業,應給予相應的豁免政策或較為寬鬆的審核政策。(證券時報)
科創板最大破發股誕生,Pre-IPO穩賺邏輯蕩然無存。作為科創板首批上市公司之一,且一度入選過科創50指數成份股的天宜上佳,上市之後交出的答卷,可用“慘淡”來形容。5月24日,天宜上佳報收11.28元/股,較其上市後最高股價64.57元/股,已然跌去了82.5%,較IPO招股價已經下跌45%,成為科創板破發幅度最大者。(證券時報)
首批恆生科技ETF今日上市,公募看好香港科技股行情。備受市場關注的首批跟蹤恆生科技指數的ETF打起閃電戰。據悉,在上週這類基金陸續成立之後,近期發佈了上市交易公告,恆生科技ETF最快5月25日上市。對於香港科技股,不少基金經理也看好這一領域,認為隨着中概股迴歸和新經濟產業巨頭在港股的上市,公募、險資、年金等長線資金持續南下流入增配港股,這類新經濟科技公司正在成為中國經濟重要支柱,也將成為港股長期投資的重要主題。(證券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