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查查的資料顯示,東風悦達起亞近日已更名為起亞汽車有限公司,註冊資本由6.24億美元增至12.24億美元。實際控制人為韓國起亞株式會社,擁有50%的表決權與50%的受益股份。
而作為此前東風悦達起亞的持股方,悦達投資在增資6億美元交易中放棄參與增資,放棄部分由悦達汽車集團出資,其股權比例由25%降為4.2%。目前,起亞汽車有限公司的股東結構為:起亞株式會社佔股50%,悦達投資4.2%、悦達汽車集團45.8%。
對於此次更名,有媒體聯繫到起亞汽車相關負責人,對方表示:“公司名稱不重要,關鍵是公司戰略。起亞準備在北京車展對外發布未來戰略。”
但不可否認的是,此次變更是在起亞的在華業務大幅萎縮,年虧損越來越大的情況下進行的。
根據悦達投資所披露的信息,自2017年東風悦達起亞出現虧損起算,至2021年6月底,4年半時間,悦達投資在此累計虧損金額為90.35億元。如果按照持股比例倒算,4年半時間,東風悦達起亞的總體虧損金額將高達360億元。
對此,有分析認為,雖然韓系車在華業務,是自2017年“薩德事件”開始走向低迷,但韓系車此前在中國市場引以為豪的“性價比”,隨着中國本土企業的發展而逐漸消退,才是其一蹶不振的主因。
另外,在中國市場,傳統燃油車的銷量已經開始下降,而新能源汽車卻保持着高速發展態勢。中汽協發佈的數據顯示,今年1-2月,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82萬輛和76.5萬輛,同比分別增長1.6倍和1.5倍,產銷規模遠高於去年同期水平。
在此背景下,首先進入電動汽車市場的特斯拉、比亞迪和上汽通用五菱三家公司,在中國電動汽車市場已形成“三強”的局面,蔚來、小鵬、理想等電動汽車初創企業也進入了爬坡期,月銷量超過1萬輛。
大眾、奔馳、通用、豐田等全球性的傳統整車企業,以及上汽、長安、吉利、東風等自主品牌也紛紛推出電動車車型,為擴大中國新能源市場佔有率而努力。而起亞,目前在中國市場僅K3 EV、K3 PHEV兩款在售車型,整體銷量也不太理想,其中K3 PHEV在2021年僅銷售492輛,在華電動化轉型速度明顯落後一截。
此時,隨着東風集團的退出,和增資的完成,在起亞汽車中擁有絕對話語權的起亞,將更有利於其國內戰略的重新部署。同時也可以藉此發展其他業務。據瞭解,起亞準備在北京車展對外發布未來戰略,同時從明年開始,起亞將逐步停產10萬元以下的低端入門車型,以扭轉產品主打性價比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