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全年就業目標 有基礎有保障——2021·經濟學家“解”兩會
央視網消息:“十四五”開局之年,重任在肩,更須砥礪奮進。央視網特別策劃《2021·經濟學家“解”兩會》,展望中國經濟發展態勢,堅定長期向好的發展信心。
就業是民生之本、穩定之基。一直以來,黨和政府高度重視就業工作。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繼續把穩就業放在重要位置,這體現了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的要求,與今後目標平穩銜接,有利於實現可持續健康發展。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國內生產總值增長6%以上,城鎮新增就業1100萬人以上,城鎮調查失業率5.5%左右”的預期目標,實際上與2019年的目標一致。這説明,我們對就業形勢的判斷是基於經濟處於恢復和反彈期間的基本情況。
高質量就業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關鍵 過去我國在城市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農民工和農村勞動力從中西部地區遷移到沿海發達的城市地區,實現了就業崗位和人員的匹配。但現在我們看到農村發展和鄉村振興也帶來了一些不同的機會。 此外,在疫情防控常態化之下,新產業新業態的崛起也為促進就業帶來了新的機會。消費需求和貿易需求快速變化,投資結構和產業結構也隨之快速變化,一些過去看不到、摸不清的投資方向,突然變得明確起來。這意味着,就業格局不可避免地發生了結構性變化,而且很多變化在可預見的將來是持續的、不可逆的。 新技術、新產業革命帶來的一些變化,尤其是AI、大數據、互聯網、5G技術的應用正深刻影響並改變着中國勞動力市場的就業結構和技能回報。在這個過程中,如何實現勞動力資源合理配置、讓勞動者能夠適應經濟發展需要,是解決就業問題過程中要解決的一個根本問題。 構建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需要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促進農業、製造業、服務業等產業門類相協調。我國人口基數大,就業人員總量大的國情沒有改變,而促進高質量就業是擴大內需、暢通國內大循環的關鍵。因此,就業特別是高質量就業將處於更加優先的地位。 實現全年就業目標 有基礎有保障 由於我國經濟帶動就業能力不斷增強,以及我國經濟結構不斷優化所顯示出的增長韌性,尤其是有了2020年應對疫情的就業工作取得的經驗和成績,實現全年就業工作的目標,應該説是有基礎有保障。就業容量的擴大為做好今後的就業工作提供了重要基礎。2020年,各地加大穩崗擴崗激勵力度,擴大社會保障範圍幅度,重點羣體就業穩中向好,減税降費為穩主體保就業發揮了重要作用。城鎮新增就業高於預期控制目標;12月份城鎮調查失業率、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均低於預期控制目標。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基本平穩,農民工外出規模基本恢復至上年同期水平,全國貧困勞動力務工規模超過上年水平。
此外,我國全年為市場主體減負超過2.6萬億元,其中減免社保費1.7萬億元,向608萬户企業發放失業保險穩崗返還1042億元,支出就業補助和專項獎補資金上千億元。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在巨大沖擊下能夠保持就業大局穩定,尤為難能可貴。 “十四五”時期勞動力市場將迎來供需雙方的重要轉變 就業形勢穩定是我國經濟發展的一貫特徵,是中國經濟韌性最直觀的反映。“十四五”時期中國勞動力供給側與需求側均將出現重大變化。 從勞動力供給來看,人口老齡化將加速,勞動年齡人口將持續減少,就業總人口將出現下降。不過,人口素質水平將全面提升,勞動力市場和就業結構升級的基礎條件增強,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從勞動力需求來看,經濟增長的非農就業彈性繼續提升,經濟放緩對就業總需求和勞動力市場供需平衡影響有限,勞動力供給相對短缺持續存在。 勞動需求的變化主要體現為就業在產業間的再分配。機器人和人工智能或將全面影響勞動力市場,崗位結構和技能需求發生深刻變化,就業“服務化”傾向繼續加深。非標準就業成為普遍現象,用工方式和勞資關係將出現重大變革。展望“十四五”以及未來中長期的勞動力需求結構,勞動力市場供需將保持基本平衡。 此外,隨着人均預期壽命、勞動條件、用工方式等諸多因素的變化,退休年齡需要與人口結構的變化和老齡化的發展趨勢相適應,與勞動力供求關係的變化相適應。 從國際上來看,延遲退休年齡是世界各國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普遍做法。實施漸進式的延遲法定退休年齡,這是從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出發作出的一個重大決策,有利於我國人力資源的充分利用,推動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也有利於增強社會保障制度的可持續性,更好地保障人民羣眾的基本生活。(校對/李英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