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機構定製債基密集降低管理費後,機構佔比較高、機構定製或部分新發的主動權益類基金,管理費率也出現大面積下調,一場“降費潮”對該類產品的傳統費率結構或產生衝擊。
多位行業人士表示,在機構資金話語權抬升,基金規模效應,產品提升競爭力需求,以及讓利投資者趨勢下,國內權益類基金管理費率下降或是大勢所趨。在此背景下,基金業的行業分化會進一步加劇,基金公司也會更加重視自身的主動管理能力,提升產品的長期業績。
機構資金話語權抬升
近6成機構權益基金管理費低於1.5%
自2020年12月份以來,北信瑞豐豐利混合、新華積極價值靈活配置混合、紅塔紅土穩健精選混合、國聯安德盛安心成長混合、國聯安睿祺混合等多隻主動權益類基金,發佈降低管理費公告,上述基金最新年管理費率多數降至1%、0.8%、0.6%。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部分混合型基金中,在2020年中報的機構投資者持有總份額佔比高達86.33%、90.28%,機構持有人話語權較高,可能是基金降低管理費的重要原因之一。
“隨着公募基金和機構投資者的壯大,此種效應還會逐步顯現。”上海證券基金評價研究中心基金分析師謝憶表示,主動權益類基金降低管理費率可能由多重因素驅動:首先,隨着公募基金持續發展,基金產品產生規模效應後,或進一步讓利於投資者,降低持有人成本;其次,基金公司在行業競爭中也可以通過降費提高產品競爭力,吸引市場資金;再次,管理費率水平直接影響基金淨值收益,相較來看機構資金規模較之普通投資者較大,對此更為敏感,且機構也有較高的議價權。
上海一家中型基金公司也分析,主動權益類基金降低管理費率的原因包括機構佔比高、拯救“迷你基金”、發行新基金吸引資金,也不排除一些公司通過“價格戰”佔領更多市場份額,特別是在指數類產品方面。而從機構資金而言,機構佔比較多的權益基金一般會以資金規模去謀求降低基金管理費。
據記者統計,目前機構佔比超50%的主動權益類基金中,大多數產品管理費率已經跌破1.5%,0.6%、0.8%管理費率結構的產品佔據多數。
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1月8日,在2020年中報時機構投資者持有比例超50%的906只(份額合併計算,下同)主動權益類基金中,管理費低於1.5%的基金數量多達532只,佔比58.72%。其中,管理費0.6%的產品數量303只,佔比33.44%;管理費0.8%的產品數量65只,佔比7.17%,上述兩者是目前降費後採用較多的費率結構。
“機構的話語權主要來自於出資的規模。”北京一家大型公募產品部人士也透露。據他所知,目前市場上降低管理費的混合型基金多數是打新基金,該類產品主動管理成分偏低,定製方為了節省投資成本會要求降費,而真正看中長期主動管理能力的機構不差這點費用,且監管也不會認同行業惡性競爭搞“價格戰”。
就該產品部人士透露,基金公司設定管理費主要是參照產品策略在行業同類產品的最新情況,一般而言,管理難度大的管理費高,工具化屬性強、沒有太多主動管理能力輸出的產品費率就會低一點。
事實上,在機構資金的影響下,全市場主動權益類基金也呈現下降勢頭。
數據顯示,截至1月8日,全市場3547只主動權益類基金中,管理費率低於1.5%的基金數量已經多達1173只,佔比33.07%。其中,個人投資者佔比超50%的基金中,平均管理費降至1.39%;機構佔比過半的基金平均管理費率為1.04%;機構佔比超80%的產品,平均管理費則進一步下降到0.89%。
近四成新基金費率低於1.5%
降費趨勢或讓中小公募承壓
新發主動權益類基金中,平均1.5%年管理費“一統天下”的局面也將成為歷史。
數據統計,截至1月8日,自2020年下半年成立的454只主動權益類基金中,管理費低於1.5%的產品數量多達172只,佔比高達37.89%。其中,天弘睿新、天弘聚新、永贏鑫享、永贏穩健增長一年等產品,管理費甚至降為0.4%,一度震驚市場。
數據還顯示,新發主動權益類基金中,管理費為0.8%、0.6%的產品分別高達58只、51只,在新發權益類基金中佔比皆超過10%,屬於採用較多的費率結構。目前,主動權益類基金中,6只戰略配售基金採用了0.1%的管理費率,是全市場最低的管理費率。
針對上述現象,天弘基金表示,天弘睿新、天弘聚新兩隻產品的定位是“固收+”打新策略基金,產品的主動管理股票倉位並不高,債券持倉收益也難以拉開巨大差距,因此主要比拼打新報價能力和產品規模,降低管理費率對投資者具備一定吸引力。同時,產品設立時確實參照了行業中同類基金費率水平,按照低費率設置的,目的是儘可能讓利給投資者。
多位行業人士認為,投資者申購主動權益類基金,還是着眼於基金經理的投研能力和長期業績,對管理費的變化並不敏感;從基金公司角度看,降低管理費可以提升產品競爭力,但會導致基金公司收入下降,繼續加速行業的分化。
上述上海中型基金公司、天弘基金都表示,由於主動權益類基金預期收益較高,波動相對較大,管理難度也高,投資者對費率水平的高低相比其他類型基金敏感度較低。投資者在投資主動權益類基金時,可能更加看重過往業績、投研實力等因素。
上述北京大型公募產品部人士也稱,“降費的趨勢,對主動權益基金管理費結構不會造成較大沖擊,因為這類基金動輒年化幾十的收益率甚至翻倍,千分之幾的費率優惠影響較小。基金公司主要還是依靠主動管理能力做大規模賺錢。”
謝憶也認為,就短期來看,在投資者篩選權益類產品過程中,基金經理管理能力及基金產品業績表現仍會是重點關注的因素,部分費率優惠的基金在發行中並未出現顯著優勢;不過,從長期來看,在規模效應、市場競爭等多重因素驅動下,海外成熟市場如美國新世紀以來運作費率持續下行,國內行業發展規模效應釋放回饋投資者,我國主動權益類基金費率水平和結構或總體也呈現下降趨勢。
然而,行業人士也坦言,降低管理費對中小公司的生存壓力卻不言而喻。
“對於管理費率的調整需要理性看待,價格戰的前提是基金管理機構已進入良性循環。”謝憶表示,主動權益類基金管理費率的下降對基金公司是把“雙刃劍”,通過讓利投資者提升產品吸引力可獲得更多的關注,但同時也會影響公司收入:對於部分中小基金公司,如缺乏優秀的過往業績和營銷能力,降低管理費或將狹窄自身存活的空間;對於大型公募基金而言,降低管理費影響較小,甚至可以應用低費率水平保有競爭壁壘。
上述上海中型基金公司也認為,主動權益類基金管理費整體下降,對於中小基金公司壓力更大,會加速基金行業的分化,當然,也會倒逼基金公司更加重視產品的投資業績。
表1:主動權益類管理費結構分佈
(文章來源:中國基金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