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尹中卿:考慮到“基數幻覺”影響,GDP增速定為6%以上不算高

由 公松臣 發佈於 財經

今年中國發展主要預期目標是國內生產總值增長6%以上,但十四五規劃綱要草案沒有設GDP增速目標。

如何看待宏觀經濟主要指標的設定?“十四五”規劃綱要草案為何沒有設GDP增速目標?今年國民經濟面臨哪些挑戰?圍繞這些問題,全國人大代表、全國人大財政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尹中卿接受了新京報記者專訪。

尹中卿長期從事人大工作理論和政策研究,多年參與審查計劃、預決算和季度經濟運行分析決策。

他認為,考慮到“基數幻覺”影響,2021年GDP增速設定為6%以上,這個預期目標對於今年來説不算高,相對來説易於完成,因此更多精力可用於推動高質量發展,解決經濟恢復基礎尚不牢固,週期性、結構性等問題。而且,經濟不能大起大落,6%以上這個目標有利於與今後各年的目標平穩銜接,保持經濟平穩運行,避免經濟預期目標在各年度之間忽高忽低。

針對宏觀財政政策調控,尹中卿説,也應當逐漸迴歸到正常或者“常態”,不能繼續採用2020年上半年為應對疫情衝擊所採取的短期的、應急的刺激政策。

資料圖/新京報記者 薛珺 攝

談宏觀經濟主要指標

過去五年為“十四五”奠定了一個非常好的基礎

新京報:2021年GDP增速預期目標為6%以上,而十四五規劃綱要草案沒有設GDP增速目標。如何看待宏觀經濟主要指標的設定?

尹中卿: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標誌着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站在兩個百年的歷史交匯點,準確把握新發展階段,確保“十四五”開好局、起好步,就需要對“十三五”走過的路做一個回顧。“十三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新的歷史性成就,GDP突破百萬億元,脱貧攻堅取得決定性勝利,四類25項主要指標整體完成情況不錯,其中,20項指標提前完成或者超額完成,5項指標接近完成或者基本完成。回眸“十三五”,具體分析“十三五”規劃特別是2020年計劃主要指標完成情況,才能更好地瞭解2021年和“十四五”的經濟指標是在什麼背景下制定的,今年我們應該怎麼幹。

新京報:5項接近完成、基本完成的指標是哪些?

尹中卿:“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指標分為“經濟發展”、“創新驅動”、“民生福祉”和“資源環境”四類,在此基礎上設置25項具體指標,其中約束性指標13項,預期性指標12項。在約束性指標中,有一個指標屬於接近完成,就是單位GDP能源消耗,與規劃相差1.8個百分點。至於預期性指標,我們評價的原則是,以偏離計劃值10%為標準。

什麼意思呢?就是説,如果這個指標高於計劃110%,就是高於預期;如果低於計劃值90%,就是低於預期;在兩者之間的,符合預期。按照這個標準,在12項預期性中,有4項屬於接近完成,一個是GDP總量,一個是全員勞動生產率,一個是服務業增加值比重,一個是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佔GDP的比重

新京報:接近完成,那麼對今年和“十四五”的影響有多大?

尹中卿:首先要看到的是,在25項主要指標中,其中20項指標特別是有關環境保護、民生福祉的指標都完成了,有的提前完成有的超額完成,因此,過去五年的成就為“十四五”奠定了一個非常好的基礎。此外,5項接近完成或者基本完成的指標,GDP總量之外的另4項,也都與GDP有關。比如服務業增加值比重、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佔GDP的比重、單位GDP能耗降低這三項指標,分母都是GDP;全員勞動生產率指標則是以GDP為分子,所以這些指標肯定會對今年的GDP增速、對“十四五”構成一定的影響。

影響有多大?以GDP總量為例,十八大提出兩個“翻一番”目標任務,即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2019年、2020年,我國人均GDP連續兩年超過1萬美元,穩居中等偏上收入國家行列。2020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2189元,“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標已經如期完成。

GDP“翻一番”指標,根據“十三五”前4年數據,GDP增速在6.6%左右,2020年只要達到5.6%左右,就能實現翻一番。但是2020年初疫情突如其來,一季度同比下降6.8%,所以2020年5月召開的人代會,就沒有再提GDP增速的年度目標。2020年下半年,我們實現了“三個率先”,率先控制住了疫情,率先復工復產,率先實現了經濟的正增長,儘管第二季度增長3.2%,上半年累計還是下降1.6%;到第三季度增長4.9%,前9個月才實現累計正增長0.7%;第四季度增長6.5%,全年增長2.3%,GDP總量達到101.6萬億元。這個總量比2010年增長了93.7%,GDP總量“翻一番”的完成度達到96.8%。也就是説,還差3.2個百分點,還差3萬億元左右,GDP總量就能翻一番。

怎麼看待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呢?我認為,相差3.2個百分點、3萬億元的總量,主要是因為去年我國經濟增長受到疫情的衝擊。儘管如此,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我國唯一實現了正增長。不必把GDP指標看得那麼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一個全面的、綜合性的指標體系,GDP總量“翻一番”只是眾多指標中的一個,綜合評價各項指標,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脱貧攻堅等,其實百姓已經享受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紅利。退一步説,只要今年GDP增速達到6%以上這個預期目標,上半年GDP總量就會增加3萬億元左右,圓滿完成GDP總量比2010年翻一番的任務。

談2021年GDP預期增速6%以上

對於今年來説不算高,相對來説易於完成

新京報:2021年GDP增速6%以上,這個預期目標低於此前一些機構的預測,有的機構曾預測2021年GDP增速將破8。

尹中卿:之前一些國外機構曾預算我國的經濟增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測中國今年的GDP增速為8.1%,還有的機構預測會破9%,甚至有可能達到兩位數。

為什麼這些機構對我國經濟增速作出比較高的預測呢?一些學者提到了一個詞叫“基數幻覺”。什麼是“基數幻覺”?就是GDP增速是同比,同比是與歷史同時期比較,比如今年第一季度與去年第一季度相比。而環比則是與前一個相鄰的時期作比較,比如今年第一季度與去年第四季度相比。去年第一季度,GDP增速-6.8%,第四季度為6.5%,今年第一季度只要能保持去年第四季度的6.5%,那麼環比增長為0%,可同比增長就超過12%。這就是“基數幻覺”。有人形象比喻,受疫情影響,2020年一季度GDP同比增速砸下一個深坑,坑深6.8米,今年只要跳得跟坑一般平,同比就增長6.8%;如果跳得與去年第四季度一樣高,即使環比增長為零,也跳到地面上來了,同比增長就可能達到兩位數。

正是因為考慮到了“基數幻覺”的影響,2021年GDP增速設定為6%以上,這個預期目標對於去年同比來説不算高,相對來説容易完成,因此就可以有更多精力解決長期積累的結構性、體制性、週期性問題,鞏固經濟恢復基礎,避免經濟增長速度大起大落,下大氣力推動高質量發展。整體看來,6%以上這個目標有利於與今後各年的目標平穩銜接,保持經濟平穩運行,避免經濟預期目標在各年度之間忽高忽低。

談“十四五”規劃綱要草案未設GDP增速目標

更有利於引導各方面把更多精力放在高質量發展和效益上,增強靈活性

新京報:“十四五”規劃綱要草案為什麼沒有設GDP增速目標呢?

尹中卿:“十四五”規劃綱要草案採用的表述是年均增長“保持在合理區間、各年度視情提出”。這種GDP表述方式在我國五年規劃史上,還是第一次。

回顧“十三五”時期,前四年GDP增速平均6.6%,第五年2.3%,平均5.5%。按五年的平均數5.5%,或者按疫情前的6.6%計算,今年達到6%以上問題不大,“十四五”期間GDP增速保持在一定速度也是有把握的。

“十四五”規劃綱要草案沒有設一個具體的GDP量化目標,主要考慮到我國經濟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不能簡單以GDP增速論英雄,也不在過分強調經濟增長。不設具體目標,更有利於引導各方面把更多精力放在高質量發展和效益上,放在補齊社會發展、民生保障、綠色生態等短板方面,同時也增強了靈活性,能夠更積極、主動、從容地應對各類風險挑戰,因為今後五年我國面臨的內外部環境仍有較大不確定性。

談宏觀財政政策

要把刺激政策逐步恢復到正常,宏觀調控政策就必須“拐彎”、“剎車”、“掉頭”

新京報: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宏觀政策要繼續為市場主體紓困,保持必要支持力度,不急轉彎。“不急轉彎”應當如何理解?

尹中卿:我們特別強調,2021年要實現的是恢復性增長,或者説經濟增長恢復到正常軌道,同時還要克服“基數幻覺”的影響。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宏觀調控政策也應當逐漸迴歸到正常或者“常態”,不能繼續採用2020年上半年為應對疫情衝擊所採取的短期的、應急的刺激政策。

其實,對比其他國家,去年我國所採取的財政、貨幣、就業等政策還是比較温和的,但與我們自己相比,財政政策還是有些擴張的,貨幣刺激政策還是有些寬鬆的,其他刺激政策力度也是比較大的。

例如赤字率,2021年按3.2%左右安排,儘管比2020年3.6%相比有所下降,但仍高於2019年的2.8%,高於2017年的2.6%;宏觀槓桿率,“十三五”以來我們一直強調降槓桿,但2020年應對疫情衝擊,為了保證流動性充足,全年宏觀槓桿率共上升23.6個百分點,最高峯的第三季度甚至一度接近上升25個百分點,是新中國成立70多年、是改革開放40多年來最高的一年。

因此,從赤字率到M2、社會融資規模的增速,再到宏觀槓桿率的增長,表明刺激政策雖然比其他國家温和,但受疫情等因素影響仍然有點寬鬆激進,所以在這種情況下,要把刺激政策逐步恢復到正常,宏觀調控政策就必須“拐彎”、“剎車”、“掉頭”。

2021年GDP增速設定了一個相對來説易於完成的指標,也是考慮到這方面的原因。國內國外的經驗以及我國2008年以來的經驗證明,依靠超常規的刺激政策,會為未來的經濟可持續發展留下隱患。為了防範風險,為了給未來留下足夠的空間,調整宏觀刺激政策勢在必行,“拐彎”、“剎車”、“掉頭”刻不容緩、勢在必行!當然,要注意不能急轉彎,不能猛剎車,不能完全掉頭。在出台政策、在政策實施過程中,既要有“退出”的政策,也要有“補償”的政策、“對沖”的政策、“過渡”的政策、“銜接”的政策,讓社會各界、各個地方、各個行業、各個市場主體特別是受到疫情影響較大的企業更容易適應、更容易接受。

談國民經濟發展

風險雖存在,但中國經濟韌勁很強,中國經濟發展的後勁也很強

新京報:今年國民經濟面臨哪些挑戰?

尹中卿:“十三五”我們打響了三大攻堅戰,脱貧攻堅取得了全面勝利,污染防治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重大風險防範化解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不過,2020年受疫情衝擊,風險有所疊加,一個是財政風險,一個是金融風險,一個是房地產市場的風險,2021年要對這些風險給予關注。

財政風險,赤字率去年達到3.6%,今年按3.2%安排,已經高於3%左右赤字率警戒線。還有地方政府債務問題,目前,地方政府債務接近30萬億,此外還有一些地方政府的隱性債務問題。財政風險最終會轉移到金融風險上來,2020年,宏觀槓桿率提高了20多個百分點,金融槓桿率高加上銀行“雙不良”上升,會加大金融系統性風險。房地產市場也與金融密切相關,目前房地產市場的問題主要是過度金融化,不僅製造業一些資金,銀行、信託、保險、債券、基金等資金過多進入房地產,海外“熱錢”也繞道進入房地產市場。“房子只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針對的不僅僅是買房人,還有一些炒房的金融機構。

此外,養老金缺口問題也應充分重視。今後幾年,1960年以後出生的人口陸續進入退休年齡,退休高峯即將到來。2020年,我國全年為市場主體減負超過2.6萬億元,其中減免社保費1.7萬億元,也就是説,2.6萬億中,減免社保費佔了60%以上。社保收費是現金償付制,今天交社保,為的是未來領養老金,所以養老金缺口問題不能忽視。

風險雖然存在,但是事實已經證明,中國經濟的韌勁很強,中國經濟發展的後勁也很強。因此,正如發改委主任何立峯所説的,不論是今年的經濟目標還是“十四五”規劃設定的目標,這些指標就像奮力一跳就可以摘到的桃子,但是必須奮力一跳,我們對此要有信心。

新京報記者 王姝

編輯 何強 校對 盧茜

來源:新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