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着雄安新區的開發和長江經濟帶的工業振興,以及海南自由貿易港的創立,中部崛起、東部開放的宏偉大局已漸漸清晰。東部在地價人工和外國壓制的雙重影響下.
一、 東部產業服務工業化
經過四十多年的改革開放,東部地區發展取得巨大成就,世界工廠地位的奠定在改善人民生活充實國力的同時,也為自己掙到第一桶金。然而,人民生活改善的前提是收入薪酬水平的上升,產生的後果是包括房價在內的消費水平的上升,而地價人工的上升又反過來直接動搖其世界工廠的地位。從全球經濟發展看,這一形勢幾乎不可扭轉,往昔的英美等世界工廠都已褪去工業光環。
鑑於國際經濟發展的經驗,東部的前途發展有且只有從世界工廠轉向世界工廠的服務支持中心發展,否則只有走向沒落一途。東部作為曾經的世界工廠所在地,擁有資本、市場和技術上的優勢,再加入本就有的沿海進出口貿易優勢,完全可以為下一個世界工廠提供投資、消費、科技和港口貿易上的便利。自身營利模式也可從“勞動致富”轉向“錢生錢”、“知識改變命運”發展。
二、 中部產業世界工廠化
我國正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於這樣一個基本國情考慮,中國仍然有維持“世界工廠”地位的條件。在資源全球化的今天,工廠興衰的主要依靠憑藉的是廉價勞動力和廉價地租。中部地區所以一直工業不如東部發達,主要原因是沒有資金、沒有技術、更沒有市場。在自有資本有限的情況下,中部地區的所寄予希望的是外資的介入。而在之前,深處內陸、海外貿易不便的中部地區的吸金能力、技術引進和市場開拓遠不如東部。
但時過境遷,中部崛起的時代機遇已經到來。無論東部地區再如何的產業升級,也違背不了世界工廠追逐廉價勞動力和地租的本質,工廠的外移內遷將是不可扭轉的大勢所趨,正如上個世紀後期西方世界不能阻止工廠由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遷徙的大潮。而中部地區正好擁有廉價勞動力和地租,是中國轉移世界工廠的絕佳選擇。中部地區一直以來就是人口大省聚集地,平原遠比山多地少的東部廣袤。之所以之前發展不如東部,原因在於當初東部地價工資同樣低廉,更難得沿海區位,在開拓海外市場方面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而如今隨着東部地價工資的上升,削平了其對世界工廠的吸引力。如果東部地區能利用世界工廠中心,及時轉變為世界工廠培育中心的話,那毗鄰東部地廣人多的中部地區就很有可能如當年毗鄰港澳台的東部地區那樣,從東部獲得資金、技術和市場上的支持,進而利用東部港口走向世界。如果東部能提供巨大的工業品消費市場,那中部工業品出口世界,不過如中國由之前直航美國出口貨物改變成中途繞航日本後再轉口美國,繞航出口日本的利潤足以彌補繞航的費用,繼續維持其在美國的低價地位。
三、 世界上“中部崛起”的先例
中部地區由於深處內地,交通不便,在世界貿易的大格局中往往處於依附地位,較少能獨立發展成工業中心,但這並不意味着就不存在這樣的案例,深處歐洲中部的德國就是其中最為成功的一個。展開德國地圖就可以看到,這個西歐第一工業強國的國土除了北部擁有一個狹窄的出海口外,其東南西三個方面都被外國所包圍,甚至北面出海口也受到斯堪的納維亞半島諸國所壓迫,海道單一,發展空間有限。然而,德國卻並沒有因為身陷中歐而陷入沉寂,反而後來居上,積極取代英國的世界工廠。
縱觀背後的原因,正是德國人的經濟眼光和能力。德國雖然身陷中部,但周圍的法國、意大利、英國、甚至瑞典、挪威等國都是世界級的資金、消費、技術中心,擁有大量優質的港口。德國工業品通過西歐發達的交通網絡可以快速被周圍鄰國消費,為之後的工業發展奠定基礎。不同的是,德國的工業品主要依靠質量,而中國的工業品更多的是依靠價格。從全球工業發展來開,物廉價美遠比質優價高更有競爭力,所以中國才能最終成為世界級的工廠。如果中國東部地區能成功轉型成英、法這樣的消費投資型產業,那中國中部地區也將有可能如中歐的德國那樣成功躋身世界工廠的地位。
總而言之,在東部地區世界工廠外遷內移的時代背景下,中部是否能審時度勢的接盤將是中國經濟未來發展的一個重要指標。而這一接盤的成功與否,要看中、東部是否能實現無縫對接。目前,東部地區筋骨尚不健壯,中部地區底子尚嫌薄弱,需要時間進行漸進式產業改革,如果強行下猛藥,只怕適得其反,偷雞不成反蝕把米。但從長遠看,這一大勢是事之必然,時之必然。可以謀定而緩動,卻不可以漠視而不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