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網 原創稿
全力支持脱貧攻堅,2012-2020年投入專項扶貧資金6896億元;大力支持科技創新,十年投入7.07萬億元;放水養魚,固本培元,“十三五”時期累計減税降費超7.6萬億元……
“2012-2020年,全國財政收入累計142.8萬億元,年均增長5.7%。國家財力的日益壯大,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了堅實財力保障。”7月30日,在國新辦發佈會上,財政部部長劉昆指出,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征程中,財政部門牢記“國之大者”,全力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顯著成效。
財政投入逐年增加 兜牢基本民生底線
黨的十八大以來,財政部門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
——全力支持脱貧攻堅。2012-2020年,中央財政專項扶貧資金投入6896億元。2021年,安排中央財政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1561億元,精準落實幫扶措施,加大對產業扶貧、就業扶貧的支持,着力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
——持續加強基本民生保障。2012-2021年的十年間,全國一般公共預算中,教育支出從2.12萬億元增長到3.82萬億元,文化旅遊體育與傳媒支出從2268.35億元增長到4179.88億元,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從1.26萬億元增長到3.44萬億元,衞生健康支出從8058億元增長到18659億元,人民羣眾生活水平顯著改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大大增強。
——大力推動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着力提升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2012-2021年,中央對地方的轉移支付從4.54萬億元增加到8.34萬億元,年均增幅為7%,並向財政困難地區和欠發達地區傾斜。全國一般公共預算農林水支出從1.2萬億元增加到2.5萬億元,年均增長8.5%,支持推進農村農業發展。城鄉區域發展協調性持續增強,公共服務短板加快補齊。
——着力解決生態環境突出問題。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也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2012-2021年,全國財政節能環保支出從2963.46億元增長到6305.37億元,年均增長8.8%,推動污染防治攻堅戰取得關鍵進展,藍天、碧水、淨土三大保衞戰效果顯著,生態環境明顯改善。
持續推進減税降費 放水養魚固本培元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持續實施減税降費政策,着力用政府收入的“減法”來換取企業效益的“加法”和市場活力的“乘法”。“十三五”時期,累計減税降費超過7.6萬億元,其中減税4.7萬億,降費2.9萬億。
“去年前三季度,公司累計免徵社保費25萬餘元,我們對未來發展越來越有信心了。”2020年,河北秦皇島港灣水產有限公司經營遇到難題,關鍵時刻減税降費政策為企業減輕了負擔,讓企業內銷業務實現了“逆勢”增長。
為應對突發疫情的衝擊,在財政收支壓力較大、較為困難的情況下,財政部連續發佈實施了7批28項減税降費政策,去年全年新增減税降費的規模超過2.6萬億,有力支持了各類市場主體復工復產復業,助力企業紓困發展,助推我國經濟持續穩定恢復。
2021年,全年新增減税降費規模預計超過7000億元。財政部副部長許宏才表示:“今年以來,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和政府工作報告部署要求,進一步優化和落實減税降費政策,幫助市場主體恢復元氣,增強活力。”
他指出,下一步減税降費工作主要聚焦四個方面:一是繼續實施制度性減税政策,讓政策疊加效應持續釋放;二是分類調整階段性的減税降費政策,保持對經濟恢復的必要支持力度;三是出台新的結構性減税政策,強化小微企業税收優惠,支持製造業和科技創新;四是持續實施降費措施,並加大各類違規涉企收費整治力度。
持續加大科技投入 創新完善政策機制
黨的十八大以來,財政部門始終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持續加大科技投入,創新完善政策機制。2012-2021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科學技術支出從4452.63億元增長到9321億元,十年共計7.07萬億元,重點支持集成電路、光伏發電、新能源汽車、新一代信息技術等領域,着力保障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支持突破技術瓶頸和“卡脖子”問題。
天宮、蛟龍、天眼、悟空、墨子等國之重器不斷湧現;世界首套時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統成功下線;5G技術實現領跑,核心專利數佔世界第一;新能源汽車產銷量上連續五年居世界第一;新型顯示產業整體競爭力快速提升……在財政的大力支持下,我國科技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傳統產業加快升級,新興產業持續壯大,一批具有標誌性意義的重大科技成果湧現。
“十三五”期間,財政部逐步推進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調整優化,我國鼓勵科技創新税收政策減免金額年均增長28.5%,5年累計減税2.54萬億元。2021年,財政部繼續推出新的結構性減税政策,支持製造業和科技創新,製造業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比例從75%提高到100%。
“今年企業計劃研發投入約11000萬元,按照製造業加計扣除比例100%的政策優惠,預計可減免企業所得税1500萬元左右。”山東伊萊特重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牛餘剛為新政策翹起大拇指。
劉昆表示,鼓勵企業把資金更多地用研發、基礎性研究,促進企業提高創新水平和技術水平,也促進了全社會的技術進步。